APP下载

金融危机与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

2013-04-29张怀宇张蕊

中国集体经济 2013年8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金融体系

张怀宇 张蕊

摘要:本文采用VAR模型估计了金融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经验证据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在金融危机后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增强。原因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是宏观调控目标和力度在金融危机前后发生改变,二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缓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没有受到危机破坏。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宏观调控;金融体系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的破坏迟迟没有终止。对于欧美国家而言,常规经济政策手段在危机期间严重失效。本文致力于回答这样的问题:金融危机是否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宏观经济政策能否系统影响产出、就业等经济变量,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周英章和蒋振声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如果货币政策变量与产出协整并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则认为该政策变量有效。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中性”非常相似,刘斌利用SVAR模型分析出货币政策冲击在短期对实体经济有影响,长期无影响,该结论与主流文献短期非中性、长期中性的判断一致。杜亮总结了检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方法,包括格兰杰因果检验,VAR、SVAR、VECM,货币政策规则,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等。

本文的思路与闫力、刘克宫、张次兰相似,构建包含货币变量和产出、价格的VAR模型。经验证据表明,金融危机没有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原因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力度在金融危机前后发生变化,深层原因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缓慢,金融部门受危机影响较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依然有效。

二、经验证据

本部分采用VAR模型对金融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评价。分别估计全样本金融危机前和金融危机后的VAR模型,评价是否金融危机改变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干预能力,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提供现实依据。

1.数据选取与来源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经济分析实务中被广泛采用,其频度高、数据发布早,有一定先行性,是业界非常重视的宏观经济指标,但在学术研究中使用较少。作为产出的代理变量, PMI用来分析货币政策可以反映出预期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现代货币政策制定具有前瞻性,预期管理是央行必须考虑的问题。市场预期对政策的响应是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方面。PMI非常灵敏地反映了经济当前状况,可以作为实体经济景气程度的评价指标。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区间为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

货币政策变量选取了货币供应量,具体为M2月末数同比增长率。大量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是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实证结果

估计包含PMI、CPI、M2的VAR模型,利用其脉冲响应评估产出与价格对货币政策变量货币的响应,如果产出与价格的脉冲响应较大,则说明货币政策有效性较强,反之则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弱。在研究过程中,先进行全样本(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图中标记为“full”)估计,然后分别估计危机前(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图中标记为“before”)与危机后(2008年9月至2013年6月,图中标记为“after”)两个子样本,进而评价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变化。

单位根检验表明,所有变量均平稳。根据Schwarz准则,选择VAR的滞后阶数为2。

图1和图2描述了包含PMI、CPI和M2的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产出对1单位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不为0,长期恢复到0附近,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具有对实际变量的影响能力,短期非中性,长期呈中性。各样本脉冲响应基本都在第3期达到最大,体现出货币政策效果的滞后性。在第10期转为负值,可能由于货币政策在中长期发生转向,或者产出步入经济周期的下一个阶段。金融危机之后的产出响应增强,说明货币政策对产出影响的有效性没有下降。

图2描述了价格对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响应。危机之前的价格响应在第8期达到最大,危机后的价格响应在10期达到最大,但峰值小于危机前,货币供应量对价格的影响具有一定持续性。积极的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具有明显的刺激效果,但是产出在中长期表现出中性反应,而价格滞后于产出响应,因而容易出现通胀风险。比对危机前后样本,危机之后的价格响应幅度降低,滞后性增强,这说明危机后的货币供应量对价格影响更弱,政策实施的通胀成本有所下降。

价格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滞后要强于产出滞后,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此方面因素,避免由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胀风险。

三、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危机免疫力的原因

以上经验证据表明,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并没有下降。货币供应量有所增强,对价格的影响有所减弱。危机前后政策有效性的变化为未来政策调节提供了有利条件。本部分将讨论为何金融危机没有弱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反而呈现出有效性上升的现象。

1.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力度有紧密联系

本文选取了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的数据,这期间我国的经济稳步上升,货币政策一直比较稳健,尤其是2007年年底到2008年上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央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速保持平稳下降。在危机前子样本的VAR模型中,作为政策目标的产出和作为政策工具的货币供应量都没有大幅变动;危机后产出受到重创,货币供应量调整力度增强,因此图1中的脉冲响应表现为危机后强于危机前。在经济形势较平稳的阶段,宏观调控力度较弱,对产出的关注不多,货币政策刺激产出的有效性表现较差;在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的阶段,决策层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更看重“保增长”目标,货币政策频繁操作,政策有效性也随之增强。

由于危机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货币供应量增速在危机来临之前一直处于缓慢下行的区间,通胀治理成果显著,因而价格响应在危机前的样本中较强。危机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从控制通胀转变为“保增长”,价格调控居于次要位置。2008年9月以后,央行执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与此同时,价格下降较为明显,控制通胀不再是首要任务。这就解释了为何图2中危机后比危机前价格响应减弱。

2.中国金融业发展缓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危机中没有遭到破坏

黄志刚等将货币政策效应作为经济危机的判决依据,研究表明,危机前兆期(2004年至2007年)美国的货币政策效应严重衰减,危机期间甚至失效。中国在危机最严重的阶段货币政策效应不但没有衰减,反而增加,说明该判断对中国不适用。这种巨大差别来自于中美两国经济的深层差异。与货币政策效应最为紧密的经济因素是金融市场。

美国的金融危机源于次贷危机,最先爆发在金融系统。随着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和衍生品复杂度的增加,房价泡沫破灭,金融系统风险失控。风险随着金融系统传递,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经济体流动性不足。我国受危机影响源于出口部门,美国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需不足,大量出口企业难以维系。我国实体经济而非金融部门受到冲击,消费与投资下滑导致交易性货币需求下降,经济体内流动性充裕。我国的金融部门始终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得益于金融体系发展缓慢。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未受到影响,使得危机之后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刺激经济复苏。

四、结论

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的经验证据表明,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反而增强了有效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力度关系紧密。不同经济周期区间有不同的宏观调控方针,货币政策对产出和价格的作用也会有很大差异。一方面说明宏观调控目标和力度在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表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应当尝试分离宏观调控因素,考察经济体本身对货币政策的响应情况。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宏观调控逐渐弱化,市场本身对货币政策的响应才是未来政策制定关注的重点。

虽然得益于金融体系落后,货币政策有效性对金融危机有较好的免疫能力,但是金融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依然至关重要。改善金融调控、完善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是“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07).

[2]李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07).

[3]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2(09).

[4]苏剑,林卫斌,叶淏尹.金融危机下中美经济形势的差异与货币政策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9(09).

[5]闫力,刘克宫,张次兰.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基于1998~2009年月度数据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9(12).

[6]黄志刚,颜晖,黄叶苨.基于货币政策效应的经济走势判据的有效性检验——以次贷危机中的美国经济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

[7]王立勇,张良贵.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验分析——基于目标实现与工具选择角度的评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08).

[8]杜亮.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D].复旦大学,2009.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金融体系
甘肃“强科技”需健全科技金融体系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新形势下创新完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探析
宏观调控“三部曲”
国家金融体系差异与海外金融资产投资组合选择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