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邹翔:缘何热衷于“冷门”?

2013-04-29紫茵

音乐爱好者 2013年8期
关键词:盖蒂冷门练习曲

● - 紫茵 ○ - 邹翔

2008年春天,从一沓子北京现代音乐节观摩套票里拣选最感兴趣的场次,“梅西安《圣婴二十默想》邹翔独奏音乐会”一下子让我怦然心动。严重的梅西安情结与基督教情结,经过青年钢琴家神奇的魔指,让我听到了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与深刻的悲悯情怀,更为蕴含其间的神圣、神秘、神奇的感恩之情触发内心共鸣。面对国内音乐舞台第一位完整演奏梅西安《圣婴二十默想》的青年钢琴家,我肃然起敬。

2013年春天,从一大堆首都各大音乐厅堂日程表中扫描最感兴趣的场次,“利盖蒂全套钢琴练习曲邹翔独奏音乐会”成为我的不二之选。绝对的新鲜感,绝对的好奇心,经过青年钢琴家神奇的魔指,让我听到了一种用超难高难、繁复艰深的技术,感受着艺术理想与审美品位的精神力量,更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奇美与丰美而神思遐想。面对国内音乐舞台第一位完整演奏利盖蒂《十八首练习曲》的青年钢琴家,我肃然起敬。

我想,应该和邹翔面对面交流对话。从梅西安到利盖蒂,从《圣婴二十默想》到《十八首练习曲》,他,缘何如此热衷于“冷门”?

● 早就想找个机会和你谈谈,从听完你弹“圣婴”开始。想了五年,你又把“利盖蒂”弹进了北京音乐厅。早先听过几部梅西安作品,好喜欢《时间终结四重奏》。听你弹“圣婴”,深化了我对他的认识;利盖蒂,第一次“听”到他,竟然不是音乐,而是罗忠镕之子罗铮的画作,从中提取“音簇”“错位”等技法特征的最初印象。虽然后来也听过几部利盖蒂的室内乐作品,但,钢琴、练习曲,全套十八首,第一次集中完整地聆听,还是通过你。所以,感谢你!

这套曲目绝对“冷门”,你却对它情有独钟。2013年3月23日那个春夜,现场的上座率和观众反应完全超乎想象。本来有些担心,真怕没人来听或没有反应,结果证明我是“杞人忧天”。你和“利盖蒂”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气息。从上半场到下半场,气氛不断升温、加热,最后高潮激动人心。满台鲜花、全场掌声,你应该很享受吧?

○ 那晚的演奏,我想达到了自己设定标准的80%到85%。今年计划利盖蒂全套练习曲巡演,那毕竟是首场音乐会,应该还算比较满意。

这套曲目的确非常非常难。中外钢琴家之所以很少或从不触碰它,无非就是因为一个“难”字。利盖蒂最典型的一页谱纸上,大概不外乎密密麻麻的音符,毫无规律的节拍和小节划分;左右手分别归位在黑白键上,或者,左右手各自“行走”在不同的调式;还有,两只手或一只手,要同时演奏不同的节拍,如二拍子和三拍子、四拍子和五拍子的结合;更有甚者,要同时奏出三、四、五和七拍子的混搭;一首练习曲,从pppppppp到ffffffff,如此幅度巨大、层次细微的力度变化;还有,弱音踏板、延音踏板、保持音踏板频繁交替使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 这岂不太难为演奏家了!难怪,国外很少有人挑战,国内目前无人问津。看起来它的确很冷门。但这些练习曲好像也不是纯粹炫技性的作品,听上去很有意思,别有趣味。利盖蒂一定是在探索一种新的音乐语言,或者是要创立一种系统格式?相比我们之前所有弹过的练习曲,这十八首练习曲太不一样了,还不仅止于技术层面的一个“难”字。新的表情、表达、表述的方式,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奇特而独特,音乐内涵深厚而丰富,音乐形象鲜活生动,很有艺术感染力。

○ 所以,我认为利盖蒂钢琴练习曲不只是纯粹演奏技术上的“难”,更多来自对人类头脑惯性思维技巧的极限挑战。他是二十世纪最具原创力的伟大作曲家,无论创作理念还是技法技巧都与音乐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他开创性地使用微复调、复合节奏、复合调性,音乐语言独树一帜,独具一格,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利盖蒂的音乐不属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或某个学派、某个乐派,只属于利盖蒂。

用文字导引听众在欣赏音乐过程中解析作品,可能会限制听众的直接感受和想象空间,我一直心存排斥。但,利盖蒂太特殊了,我们的听众对他的作品太缺乏认知和理解了。思来想去,我还是在节目单上附以简单的文字说明。按照惯例,音乐会节目单上会用相当篇幅介绍演奏家,这次我建议主办方别印了,我的学历学位、职称头衔、荣誉奖项,所有这些都和利盖蒂作品无关。我希望听众关注音乐、欣赏艺术,这就足够了。

● 感谢你能考虑如此周全周到,这样做太有必要了。利盖蒂及其作品,大多数中国听众还是会有心理隔阂、有听觉障碍。我先前都有些畏惧、有些怀疑:听得懂吗?坐得住吗?实在受不了半场就逃掉吧?音乐会前做过预习功课,感觉完全可以接受,有的曲目特别吸引人,越听越有味道。听完音乐会,第一反应就是:这些作品怎么写出来的?怎么弹出来的?单举第一首,听觉上节奏和调性莫名其妙被扭曲拧巴,简直撕扯不开混乱不清。赶紧读文字,嘿!真就叫《混乱》(Desordre)!还是“作曲家精心设计的”,左右手的节奏从一起开始随即分裂,两手混乱的节奏重拍错开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八分音符时值;重新回到一起再开始新一轮分裂……他是怎么想到的?你是怎么做到的?太奇妙了!

○ 这些说明文字作为“音乐地图”提供线索,我确实下了很多功夫,研究琢磨、类比推敲。我尝试为每一首练习曲选择三个关键词概括作品的特质。您提到的第一首《混乱》,我选择“裂变”“机器”“躁动”这三个词;第三首《堵塞键》(Touches bloquee),我选择“口吃”“神经质”“古怪”,因为利盖蒂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演奏技巧,单手将若干琴键无声按住,另一只手围绕这些被按住的琴键,往返来回演奏变化音阶。这里好像作曲家在和听众开玩笑,再次弹到被无声按住的琴键形成声音的间断,好像被“堵塞”住了,听上去更像是“口吃”。实际用均匀速度演奏的音阶,因为特别设置的无声琴键,节奏发生不均匀的奇妙变化。这一系列“无声琴键”设置的“陷阱”,需要跑动中的手指灵敏的反应和适应。我所选择的三个关键词,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不一定符合作曲家的创作本意和学者的研究共识。这只是我写下文字那一刻的即时感受,经过对作品不断深入的理解,可能还会随着时间流动、变化。

● 你的叙述性介绍文字相当专业,有很高的学术含量。一位演奏家能够用文字解析作品,如果没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文字功力,那也不可能实现。

经过上半场的演奏,我发现“耳朵”越来越适应、越来越灵敏,很容易捕捉到音乐的“语言”和“神韵”。下半场开始的第七首,好喜欢!第九首《眩晕》和第十一首《不安》,最能触动心弦引发共鸣;第十三、十四首,精彩绝伦!终曲最后强至八个forte,简直有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力!听到吗?全场掌声喝彩压着最后一个音瞬间爆发!你的“利盖蒂”征服了北京听众。必须竖起拇指夸一夸:利盖蒂,太伟大了!邹翔,太了不起了!顺便再说一句,我喜欢你的文字,如同喜欢你的音乐。

○ 我一直在尽量避免“专业性”“学术性”这些名词,希望突出和强调作品本身的音乐性和艺术性,从审美价值方面去品评。无论是梅西安的《圣婴二十默想》,还是利盖蒂的《十八首练习曲》,我的初衷与主旨都是面向社会更广大的听众群。有时,那些非学院非专业人士听梅西安、利盖蒂,听现代音乐作品,可能不带偏见、成见。他们的思路更开阔,想象更丰富,他们的心态更开放、更自由、更包容,他们的反应更真实、更直接、更自然。倒是有些专业人士受某些理论标准、条条框框束缚,经常在纠结,这部作品好听不好听。什么是好听的?从传统意义上讲,已经树立了标准,我们可能会认为有调性的、有解决的是好听的,我们会偏向某种舒适、愉悦、和谐或某种平衡、对称、呼应。

现代的社会进步、科学发达,人们变得越来越焦虑、急躁,日常生活的便利反而带来了不确定性、不安全感,甚至是严重的心理危机感。人类文明历史很长一段时期相对平静而稳定,从未像现在这样,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频繁地被摧毁破坏、颠覆解构。您提到的第一首《混乱》、第九首《眩晕》和第十一首《不安》,我不敢肯定利盖蒂是否在表达他对世界的感知、感受,但我相信他潜意识中一定在表达,所以,演奏现代作品就不单是演奏音符,而是通过现代作曲家的眼睛,在音乐中认识、感知、了解世界。

艺术家是人类最敏感的特殊群体,社会现象和生活现实透射到他们内心,直接反映在他们的作品里,无论是群体代言还是个体表达,他们看到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不平静、不安定、不和谐、无秩序,怎么可能写出所谓的“唯美”的作品?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艺术家超乎常人体验到的心理失衡、矛盾纠结、焦虑绝望,这些复杂因素决定他们写出来的音乐不平衡、不对称、不和谐、不规律。现代音乐已经颠覆了莫扎特奏鸣曲、肖邦夜曲那种类型的审美取向。如果还是抱着对传统的审美观念,根本无法接受现代艺术,无法接受现代音乐。

● 你对现代音乐表述的这些观点,我非常认同。五年前,“圣婴”为梅西安诞辰一百周年致敬;五年后,“练习曲”为利盖蒂诞辰九十周年献礼。回到主题,你,缘何热衷于现代音乐中“冷门”的“冷门”?感觉你并非一时兴起一蹴而就。况且,利盖蒂这部现代钢琴作品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富于艺术价值和最具演奏难度”的音乐文献,怎么可能一蹴而就?

○ 我个人很早就接触和接受现代音乐,早在我十五六岁就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时期。我很感谢我的老师赵晓生教授,他的思路特别开阔、活跃、灵敏,这位钢琴演奏和现代作曲“双料”专家创立的“太极作曲系统”和“音集运动”理论系统,同勋伯格十二音体系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他是我的钢琴主课老师,我受他的影响很大。高中时,现代音乐在我头脑中还未形成概念。钢琴艺术三百年,从巴赫、海顿、莫扎特开始,弹到肖邦、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为止。第一首梅西安,我是在赵晓生教授班上弹的,弹了十六首。一个小孩子,天生敏锐、叛逆、好奇心加上好胜心:“你们会弹的我会弹,你们不会弹的我也会弹;你们不知道梅西安是谁我知道,而且我会弹梅西安!”

从那时起,现代音乐已经走进我的世界,而且和前面的古典浪漫印象派钢琴文献自然而然地连接起来。那时,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册已经出版了,我又开始弹利盖蒂。这部作品从1985年写到2001年,第三册完成。所以,我弹梅西安、我弹利盖蒂,绝非为“现代”而“现代”、为“冷门”而“冷门”、为“先锋”而“先锋”。首先是梅西安、利盖蒂和我产生了共鸣,他们的音乐才会成为我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的一部分。我愿意去做别人不做或未做的事情,我坚信我会做我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 实际上你对传统作品也是独有心得,2010年1月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那场音乐会,你把海顿、舒伯特弹得非常有感觉、有味道,别具一格,非同凡响。我想,大多数演出经纪人会更希望你弹肖邦、李斯特、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普通听众熟悉喜爱容易接受的作品吧?

○ 艺术家永远无法预料大众的口味,所以永远只能根据自己的直觉前行。市场的成功带有太多偶然性、复杂性,一部作品现在受欢迎并不代表以后就能够传世。我在“利盖蒂”这场音乐会上讲,现在音乐家太多顾及、太多考虑所谓的大众口味和认同,打着“普及高雅艺术”的旗号而做出艺术的退让、妥协。如果在大广场、大晚会或电视节目上演奏,要不要话筒?要,那还是钢琴的声音吗?还需要我去调音色、调音量吗?交给调音师做出来就可以了。这是个注重功利、名利的时代,尤其是在中国!用上镜率、曝光率来判断艺术家是否成功,艺术正在泛娱乐化。许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怎么样或是改变它,但不能因“善小而不为”、因“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吧。

许多人都在弹传统作品,而且弹得都很好。相比起来,弹现代作品的人少,而且能完整地弹梅西安“圣婴”和利盖蒂“练习曲”的更少,别提好不好了。我也经常在纠结,你弹传统作品,别人就说你没新意;你弹现代作品,别人又说你在搞怪。弹什么?随便弹什么,必须要有坚实的古典音乐功底,演奏技术过硬,能力超强,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价值观念。我在朱利亚音乐学校师从罗文塔尔和麦克唐纳两位世界著名钢琴家,最大的收获还不是技术技能的提高,而是文化视野的拓展延伸。音乐的理念、观念,决定你音乐艺术的发展方向。

那年我弹了梅西安,上海音乐学院就开始将其纳入钢琴专业考试曲目;今年我弹了利盖蒂,很可能又会发生一点新的事情。这不就是价值和意义吗?我弹梅西安、利盖蒂,有人说是填补国内音乐舞台的空白。我倒希望国际社会认同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现在,还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可以沉下心来,默默地做这些事……而做这些事不是那么功利、浮躁。

● 从第一次现场听梅西安“圣婴”开始,我就一直在想,中国钢琴家,或者说你这代钢琴家,还有谁能够沉下来、静下来,远离尘嚣关在琴房里练习这类现代作品?还有谁有足够的能力与自信,开这样的专题专场音乐会?听了利盖蒂全套练习曲音乐会,更感慨、更感动,你,邹翔,真的能够沉下来、静下来,你有足够的能力与自信,超越他人也超越自己,昂首挺立在新的“制高点”,俯瞰脚下的世界。还是那句话:了不起!

○ 这场“利盖蒂”,我前后足足用了一年时间。音乐会前半年最集中的练琴,平均每天都在八小时以上。这段时间,商演不签,学生不教(私人、业余)。从来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一场音乐会像这次投入这么多的体力、精力、智力,弹梅西安我都没如此付出。利盖蒂太不一样了,作曲家在全面挑战钢琴家的极限。前面说过,他的节奏和调式严重“分裂”,经常降B和A两个调式音阶同时进行,节奏时值还要“错位”!这种“程序”设置几乎只限于机械或电脑操控,而利盖蒂就用在活人身上,必须手脑高度敏锐灵活协调。他是一种理想主义,而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就是一种被折磨至死的状态,简直要疯了!

3月23日晚上的音乐会七点半开始,我六点半还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在舞台上忽然“断掉”而且“接不上”是完全有可能的。不仅仅是这前一小时的焦虑,恐怕前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担忧,睡眠、做梦,梦到断在台上……那天,我有意不穿讲究的演出服,只穿了一件针织秋衣,简单纯粹。还是那句话,我不需要听众知道我是谁,只需要他们了解今晚我在做什么,通过我记住伟大的利盖蒂,足矣。本来策划中花了很多精力做多媒体投影,还考虑加舞蹈,最后排除这些想法,因为这是利盖蒂“全套练习曲”中国首演,向作曲家及其作品表达敬意,光影、色彩、动态等可能会干扰听觉,造成听众对声音的忽略。再说,钢琴独奏会如果需要多媒体壮门面,还是会牺牲太多。

● 很难想象、很难相信你的付出。音乐会结束,看到许多青年学生上台献花,你一定是他们的偶像吧?演奏者与教育者双重角色,你都扮演得非常出色。听你演奏利盖蒂,学生是不是更加崇拜得五体投地?国外媒体有称你为“演奏现代音乐的冠军”,还不止梅西安、利盖蒂,早在2006年你在北京现代音乐节举办现代钢琴作品专场独奏会,演奏中外现代作曲家多部作品,还委约叶小纲创作钢琴曲《纳木错》,在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会世界首演。

○ 我想这就是我的个人优势吧。我愿意到高校教书,同青年学生分享我的音乐理念,更独立地选择艺术道路。我有个使命感,那就是尽我所能推广新的音乐作品和新的音乐态度。

我有八个本科学生,一周十六个课时。我希望他们通过学习钢琴了解音乐文化,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比学生练琴的时间更多,练琴的态度更好,所以这场利盖蒂作品音乐会,“预演”过很多次。我的学生看着我,怎样从零散、杂乱到连贯、完整,三天前还那样呢,三天后就这样了;通过一次次预演,他们学习、见识、了解演奏家练琴的艺术、工作的流程:怎样准备一场音乐会,怎样完成一部新作品;什么问题可以一周解决,什么问题要用一月攻克?如何建立自信?如何克服恐惧?如何把音乐送到指尖?如何把握“合乎法度情理”与“张扬个性特征”的平衡?许多问题不在技术技能,而在心态心智。所以,“预演”这些要比课堂教学更为实用。

● 希望你带着利盖蒂成功巡演影响广泛,更希望2014年春天听到你的中国现代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再获成功走得更远。

邹翔

中国青年钢琴家中的实力派人物。1980年出生于中国湖南,四岁习琴,九岁入读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并以第一名成绩升入附中。曾先后师从李道韫、张育青和赵晓生教授。十三岁首次举办个人独奏会,十六岁在音乐会演奏肖邦全部二十四首钢琴练习曲,开始陆续在中外钢琴比赛中获得多个重要奖项,如加拿大赫奈斯国际钢琴大赛金奖。

1999-2007年以全额奖学金就读美国朱利亚音乐学校,深造八年成为该校历史上极少数获得学士、硕士和艺术家文凭三个学位的钢琴家。荣获中国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并成为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全国音乐类唯一入选者。

已录制出版梅西安《圣婴二十默想》、舒伯特《降B大调奏鸣曲》和戈多夫斯基《帕萨卡利亚》两张个人唱片专辑,还录制了普利策作曲大奖得主斯帕瑞特兰的钢琴室内乐作品。2012年应邀参加CCTV“光荣绽放·中国十大青年钢琴家音乐会”。

猜你喜欢

盖蒂冷门练习曲
冷门继续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手风琴演奏中练习曲的意义分析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动物“冷知识”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花瓶里的钥匙
绘事感言
盖蒂还有麻烦事,一家图片社也起诉了它
石油大王家族绝情内讧,父子大战没完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