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官与从艺都是正能量

2013-04-29钱海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林森胡杨艺术

钱海源

今年四月下旬,我应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的邀请,前往南昌市参加“责任与使命——江西美术发展方略座谈会”,并出席了与座谈会同时举办的江西美术界四位领军人物蔡超、王林森、唐晓、杨金星的“国画精品展”开幕式。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隆重举办这次学术活动,是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重申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继承和弘扬江西画派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探索创新和发展之路,使江西省美术事业呈现出作品、出人才的空前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

在此,不妨借用今年来在媒体中广泛流行的“正能量”这个时兴名词,以表达我这次回故乡参加美术活动的感受。我认为,座谈会的召开与画展的举办,都体现了江西美术发展和江西美术家们的正能量。而有作品参展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西画派研究会艺术顾问、原江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王林森先生,就是个正能量的优秀典型。

王林森作为一名两年前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省部级干部,在美术界总是谦虚地自称为“业余画家”。可是,从他参展的山水画和胡杨作品中,我却分明看到他是一位既谙熟中国画传统精髓、又敢于并善于从传统中脱胎换骨出来的画家。在王林森的中国画作品中,有八大山人和石涛的影子,有傅抱石和李可染的意气,更有属于王林森自我人生历练和艺术审美理念以及他毕生重视文史哲修养所形成的艺术特色:阳刚大气、笔墨潇洒、酣畅淋漓、意境高远与壮美。无论是他这次展出的《雄峰屹立揽风云》《云起鄱湖鹤满天》《井冈日出》《云耶水耶天上来》《云壑飞瀑》等16幅作品,还是他原来画册中的《云漫井冈》《八大门前柳色新》《仙女湖小景》《云呼山应》《雨过云开》《墨写云山》《遥接云天》《云蒸霞蔚是灵山》《归暮》等作品,均属王林森的山水画精品之作。一看就像既是前辈、又是他同乡的傅抱石先生那样,笔墨追随时代,作品富有浓郁的贴近生活、亲近大自然的现实感和鲜活的时代精神。与这些年来人们看腻了的那些照搬古画或模仿走市场,画面缺乏人间烟火味,公式化、概念化地“克隆黄宾虹”的一类“流行山水画”,可谓大相径庭。王林森敬仰古人和前辈,着重学习他们深藏于作品背后与笔底的精、气、神,坚持主于妙语,道法自然,重在神韵,借画山水寄情言志,抒写胸襟与情怀。他笔下的井冈之雄、匡庐之秀、三清之奇、龙虎之韵、赣江与鄱湖之浩淼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江西名山大川等自然风光,均具有别开生面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我认为,在王林森的作品中,除了大量描绘和表现江西生态文明的题材外,最能彰显王林森人格魅力、最具王林森艺术风貌特点和最富有思想与艺术震撼力的,还是王林森所画的胡杨题材——《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百折不贰其志》《千钧不弯其腰》和《万变不革其心》,以及《苍穹傲骨》《残阳如血》等数幅佳作巨构。中国古代先贤在关于应当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方面,留下了不少可供人一生受用的至理名言,如“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等,王林森从小就谙熟这些先贤古训,并一生以其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王林森通过画胡杨,寄托他的思想和情怀。在去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林森山水画作品选》中,就有他在新疆和内蒙对胡杨林进行认真写生后,创作的上述8幅构图别致、笔墨老到、催人泪下的“礼赞胡杨”系列作品。这次展览中,又有他的一幅专画胡杨的作品——《大写的人》。这幅画,只画了一株脊梁挺拔、枯而不朽,长得酷似“人”字的胡杨树,且不着一色,全靠用传统笔墨的勾、皴、点、染技法,以及线条和枯墨的张力集中表现而成。当时在画展现场有业内同道问他为什么要画这幅画,以及何谓“大写的人”时,想不到他竟这样侃侃而谈:“我画这幅画,决不仅仅是画一棵树而已,而是在倡导一种精神。所谓大写的人,就是不卑不亢、有独立人格的人,活出自己、不随波逐流的人,淡薄名利、任云卷云舒的人,坚韧顽强、能经受磨难的人,堂堂正正、敢顶天立地的人。”听到这里,我马上就联想到十年前在湖南的《湘潮》杂志上,曾看过王林森一篇怀念他的老领导、后被中央组织部推选为“人民好公仆”的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文章——《做人就要做培民同志这样的人》。在这篇文章中,王林森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任湖南湘乡市委书记前后,所受培民同志裁培和言传身教的许多生动事例,并专门用一大段文字写到:做人,就要像培民同志那样做一个能够正确对待名位权、钱财利,自己决不搞、也不希望人家搞“人身依附”的真正大写的人。可见,做大写的人,既是王林森一以贯之的阅人标准,也是他自己做人的准则。从他十年前所写的这篇文章到现在又这么钟情于画胡杨,我觉得王林森的确是在坚持不懈地“大写”着自己,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由此也可以看出,素以八大山人为师表的王林森,在艺术精神方面,与八大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疾恶愤世情怀有明显的不同,他所画的胡杨作品,主要是旨在充分抒发和表达一种积极向上、风骨闪亮、充满阳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希望以此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实现自身艺术理想和生命精神的升华。而且他这样画出来的胡杨作品,是难以在古代或今人的山水画经典之作中找到可借鉴元素的。因为自古至今,可以找到很多描写胡杨、赞美胡杨风骨的散文和诗,却很难找到以胡杨为题材的画作。王林森画胡杨,主要是以生活和自然为师,从深入到内蒙和新疆的胡杨林进行实地写生中,去发现胡杨的美,挖掘表现胡杨风骨的艺术灵感,寻找描绘胡杨的笔墨技巧。因此,从王林森的胡杨之作中,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他为人为官的品性和风骨,而且也能感觉他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业已达到相当的高度,故令我感到十分意外和震撼。

据此,我便认为,王林森无论是为官也好、从艺也好,都体现了人们所推崇和期许的正能量,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由上所述,王林森及其国画艺术,显然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和认真研究的文化现象。而且,只有把他放在江西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放在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和进步的大背景下,才能解读清楚我们这个时代何以能产生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我的故乡江西省,历来就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人杰地灵的地方。值得江西人引为骄傲的伟大历史人物,除了有陶渊明、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黄庭坚、朱熹、文天祥、王阳明、汤显祖等一批文豪达士外,还有在中国美术史上开宗立派、名垂千古的董源、巨然、徐熙、扬无咎、方从义、罗牧、八大山人、陈师曾、王梦白、傅抱石等画坛巨匠,并有现在被称之为“江西十老画家”的陶博吾、黄秋园、彭友善、胡献雅、杨石朗、梁邦楚、燕鸣、梁书、龚槐陂、胡定元等人,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又一批像康庄、吴齐、蔡超、陈松茂、丁世弼、杨金星、陈祖煌、陈正元、周新儿、刘称奇、孙宪、刘颖悟和汪晓曙等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名家。在江西美术界,真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代代新人赶旧人”。

然而,这中间,也有一些值得研究的具有江西特色的文化现象。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位原本在江西美术界属无名之辈,其作品连省美术作品展都入选不了、连省美协会员都不是的黄秋园先生,去世之后,由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黄秋园画展,并轰动了整个中国画坛。当时还健在的中国美术界的顶尖人物,如蔡若虹、王朝闻、吴作人、叶浅予和李可染等,均围绕着黄秋园和他的国画艺术发表了很多给予高度评价的观点,许多专业美术报刊也为此而刊登了许多研究与评论文章。

同样令人关注的是,时隔近三十年之后的2012年,从省部级领导岗位退下来仅一年多的王林森,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赣鄱神韵——王林森山水画展”,且观者如云、好评如潮,包括中国美术界的许多名家和权威学者刘大为、冯远、刘勃舒、龙瑞、卢禹舜、王明明、邵大箴、薛永年、陈履生、吕品田、刘曦林、孙克、李一、王镛、陈醉、刘龙庭和尚辉等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王林森一“出道”就一鸣惊人,看似是江西美术界的一个“突发事件”,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实际上正是王林森长期坚持寂寞耕耘才获得的成功。

问题是,从黄秋园到王林森,为什么各自都经历了一个这么长的寂寞耕耘阶段才“出道”呢?有人试图以“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来解释,其意思就是说:沉湎于山林之中,依赖周围环境淡漠世事,专心于丹青笔墨,只是“小隐”;而他们虽处于喧嚣的市井和时政之中,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与世无争,大智若愚,畅游墨海,自得其乐,这才是真正的“大隐”。当然,黄秋园之“大隐”与王林森之“大隐”又有不同,黄秋园生前作为一个银行职员、一位中国画传统的坚守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因为客观条件而被动地去“隐”;而王林森作为一名从小酷爱美术、后又从政数十载的官员,却是因为顾忌人家说自己“不务正业”而在位时不得不主动地去“隐”。

事实也是这样,王林森少年时代就开始怀揣当画家的梦想,后来尽管生活道路将他推上了仕途,但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仍一直关注中国美术事业尤其是中国画发展的走向,并以见缝插针的精神,常常利用节假日和晚上的时间研习翰墨丹青,默默地走着一条艰苦自学的成才之道。据王林森自己坦言,他自学美术的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3岁读初中二年级开始到从政前,主要是临摹画画。包括齐白石的鱼虾、徐悲鸿的奔马、吴昌硕的花鸟、黄宾虹的山水等名家画作都临摹过。当时家里穷,买不起宣纸,就用毛边纸作画。在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期间,还临摹过很多毛主席的宣传画。

第二阶段是从1970年进入党政机关工作到2000年这30年,由于一步步当上了领导干部,只能挤时间断断续续地学画并进行业余创作。但那时画得比较杂,包括国画、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他都画过。同時还很喜欢结交画界的良师益友,一有机会就会拿着自己的画去向他们请教。这个阶段的绘画有一定成果,但并不显著,原因主要是主攻方向不明。

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到现在这13年,他已选定专攻中国画,并确定在尽可能吸纳各类国画优长的基础上,主攻带有云彩题材的山水画。因为,在他看来,把云画好,不仅能够彰显云在大自然中那种深邃、高远、气势恢宏、包罗万象而又变化万千的巨大魅力,而且可以揭示“时空无极,世事无常”这一哲学命题的本质,表达一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审美价值理念。为此,他便坚持“师法乎上上,得乎其上”,在远学八大山人、石涛,近学傅抱石、李可染的基础上,格外潜心于研究古代和近现代名家对云的表现手法,力求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一阶段,王林森自认为主攻方向明确,所学所承对路,因而成效比较明显。

从以上王林森艰苦自学所走过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其间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远比从科班出身成就为艺术家的人要艰辛得多,且繁杂的公务、仕途的辗转,都没有让他放弃对艺术的孜孜追求,每当艺术上取得一点进步,都会使他在心灵和精神上获得最大的乐趣。这也正是王林森能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坚持业余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之所在。他今天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其实也就是他多年来“大隐于市朝”的必然结果。

解读王林森和他的山水画艺术,必然会遇到的一个绕不开的课题,那就是需要对“官员书画家现象”进行探讨。

我对“官员书画家现象”是这么看的: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在从政之余或离退休后,都纷纷涉猎书画艺术,其中练习书法的远比学绘画的要多。对此,我也很赞成著名美术评论家陈醉先生的看法,认为官员们爱好和涉猎书画艺术,对文化建设有好处,主流也是好的。何况,许多官员在离退休后涉猎书画只是为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这更无可厚非。问题是,有极少数官员“半路出家”练习书法和绘画,却是打着这样的算盘:即退下来之后,因为再没有在台上当官时的“灰色”甚至“黑色”收入了,便期盼学点书画,能够像专业书画家们一样“走市场赚钱”。我们也不要以为这是他们办不到的事,因为那些在他们身居高位时被他们关照过的老板、被他们提拔重用过的部下,往往还会给“老上级”和“老首长”以面子,愿意花钱、甚至用比名家名作还要高的价钱去买他们的所谓书画作品,极个别的甚至于还会利用卖书画的途径来洗钱。这样的案例尽管只是个案,但毕竟在个别地方发生过,并业已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究其根源,无疑是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在作怪。为呼吁人们对此引起高度重视,我还专门写过一篇二万余言的长篇论文《官本位艺术学》,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力。

另外,关于官员涉猎书画,也不是当今社会才有的现象,其实早就是古已有之的事。如唐太宗的书法,就进入了中国书法史;唐朝的阎立本,身居宰相高位,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并有《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等名作传世;宋徽宗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出名的昏君,他将治理朝政当成“业余”,却把书画作为“正业”,但他毕竟还有工笔花鸟画和瘦金体书法进入了中国书画史的精品之列;至于宋代的苏轼、明代的董其昌和清代的郑板桥等人,则更是中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著名“官员书画家”。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很长一段时期,没有流行“官员书画家”的说法,但在官员中书画水平很高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如著名文化学者文怀沙就说过,“毛泽东是中国五百年间才出的一位大书法家”;已故的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曾被毛泽东称之为“马背上的书法家”;曾位居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乔石,不仅年轻时水彩画画得好,而且他的书法也很有素养;其后同样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岚清,不仅精通音律,而且金石篆刻的造诣也颇深。当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些年来,虽然舞文弄墨于书画的官员很多,但真正能达到高水准和高境界的,毕竟寥若星辰。而且,由于拥有某些特殊条件,一些官员还热衷于举办书画展,碍于面子关系,有时候在盛情难却的情况下,我也不得不去参加某些官员的书画展开幕式,但看后却大多会留下不怎么好的印象。

这次我在南昌参加学术活动期间,坦率地说,也正是抱着这种“思维定势”去参观江西美术界四位领军人物的“国画精品展”,因为我听说,这次画展的主角除了两位省美协的新老主席外,还有两位是担任省美协名誉主席的副省级干部。可是看了这个展览特别是看了王林森和唐晓这两位省部级干部的中国画作品后,我立马就打消了对“官员书画家”的成见,而且我认为,只要不是那种靠“官本位”炒作起来的“官员书画家”,都是值得赞赏和敬重的人物。

这里仍以王林森先生为例,他从政坛进入画坛的很多做法可以说是堪称“去官本位”的典范。如,他在先后担任县(市)委书记、地(市)委书记、省委统战部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期间,一方面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一方面坚持把所有能利用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研习绘画,而且尽量做到不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己有这个爱好,以至于他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第三天开办首次画展时,一下就能拿出上百幅作品展出,让大家都惊羡不已。去年6月,他携73幅山水画作品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办展时,本可以请到更多的领导同志和政界朋友来揭幕观展,但他没有这样做,倒是尽一切可能请了许多专家学者来现场指导、座谈,因为这正如他自己在开幕式上所说的,这次办展的指导思想就是“淡化行政色彩,强化学术氛围”,并且“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得到首都诸位艺术界名师、画界同仁和社会各界朋友的点拨、批评和指教,请各位为我把一把脉”。在这次画展的座谈会上,王林森不但谦虚地认真听取各界对他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就的赞扬和肯定性发言,更看重名家和权威学者指出的他在艺术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诸如希望他今后在书法和题款方面、在学习中国画笔墨传统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的意见与建议。因此,我认为,王林森之所以能在艺术上达到名家和权威学者公认的专业画家水平,就是因为他是真的谦虚好学,并深知学无止境,而决不像某些画不好,写不好的官员书画家那样,自以为是,只能听吹棒的话,听不得不同意见。王林森尊重专家学者的真诚态度和好学上进精神,必将使他在艺术生涯中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滋养,也必定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尽心竭力。去年年底,当他获悉家乡樟树市黄土岗中学要筹建教学综合楼而有资金缺口时,已经退出领导岗位的王林森不想再去运用自己的影响向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求助,而是拿出自己的山水画精品让女儿在北京第一次参与公开拍卖,随后即将拍卖所得的四十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黄土岗中学。

总之,我认为,退休前的王林森正业是为官,业余才绘画;但正是由于他长期坚持业余绘画,退休后便很快实现了“无缝对接”式的角色转换,让画家变成了他的主要身份,绘画成为了他的主业。王林森的全部心智和精力,现在终于可以用在致力于山水画创作方面去了。以其现在的艺术造诣和为人为画的风骨看,我可以预期,王林森在这方面还会有厚积薄发的惊人发展,甚至于会有一个艺术面貌全新的变革。因为王林森今年才65岁,而齐白石是60岁到北京之后才成就为艺术大师的,黄宾虹也是70岁之后才开始取得为后世所公认的艺术成就的。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王林森必将在山水画艺术创作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成为21世纪在江西出现的又一位艺术大家。

猜你喜欢

林森胡杨艺术
林森:现实,充满文学张力
编辑部来了一只小狐兔
千年胡杨
大美胡杨
纸的艺术
一路踽踽独行
家风伴我成长
一路踽踽独行
胡杨颂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