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借俊眼传出来
2013-04-29沙爱芹
沙爱芹
摘 要:一篇文章有好的标题譬如人有形神兼具的美目,既可使人赏心悦目,又可使人透视其心灵,作用极大。所以可以通过对诗文标题的把握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心得。
关键词:诗文标题;文章背景;文章思路;内容及情感;感情基调
都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对于诗文,又何尝不是呢?所谓诗文的眼睛即其标题。一篇文章有好的标题譬如人有形神兼具的美目,既可使人赏心悦目,又可使人透视其心灵,作用可谓大矣。
一、引导学生通过标题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
譬如,我在教《再别康桥》时,让学生就标题思考设疑。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说“再”别康桥呢?据此可推测,作者应该别过一次康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想一探究竟。我趁机展示了写作背景:
“康桥”,即“剑桥”。1912年至次年徐志摩在那里学习,临别写了《康桥再会吧》。1925年去欧洲漫游后,作《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再次出游日、美、英等国,11月写下《再别康桥》。
另外还给学生留了课下作业:徐志摩到底和康桥有什么样的渊源,使他对康桥如此一往情深?回家查资料了解。并且向他们推荐了《我所知道的康桥》这篇文章。这样,既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他们的阅读面、知识面。
二、引导学生通过标题梳理诗文写作的思路,把握诗文的内容及其情感
譬如,在教《春江花月夜》时,我让学生谈初读感受。部分学生坦言,觉得诗很美,但有些乱。我提示,结合标题再看全诗写了哪些景?哪种意象在文中着墨最多?这个意象在整首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有了思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是在写春江和明月;“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后面好像句句都有月,所以“月”在诗中着墨最多。全诗由月升写到月落,“月”在诗中贯穿全诗,统摄全篇,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我补充,全文先写“春江”“春花”“月夜”之景,然后写由此引发的所悟所感,“花”“月”等意象多比喻美好事物的逝去,引人怀思,让人惆怅,这样情感也好把握了。全诗由景物描写到哲思情感,由实及虚,逐层深入,思路清晰明朗了,这无外乎“美目”之功。
另外,在诗文阅读鉴赏的过程中依据标题梳理思路把握情感也很重要。在一篇现代文阅读——《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里有这样一个问题:
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很多学生的答案是: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也有很多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先写我观察和猜测鸟的活动;再写两只鸟的行动出乎我的意料;最后写两只鸟的行为引发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在讲析时,我首先就标题设问:
在春天里鸟会做什么呢?
应该是由南方飞到北方筑巢孵卵吧。
那作者仅仅写了两只鸟的活动吗?
不是,还有“我”。
“我”在做什么?
“我”在观察鸟的活动。
观察之后呢?
应该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吧。
好,那大家根据从标题中得到的信息和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思路,再回答这个问题。
这样,学生的答案就不会顾此失彼,只及鸟或人其一了。
三、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标题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
譬如,我在教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时,苦于课文长、内容多、时间紧,于是我决定先从标题入手。
从联想与“栏杆”有关的诗词导入。
学生纷纷列举:
“徒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张孝祥《水调歌头》)
“笑况星月如隔世,闲思今古几凭栏”(查慎行《登滕王阁》)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怀古》)
……
我又进一步启发:我们稍稍留意一下,在中国古诗词中,“栏杆”都是用来倚凭抒情的,一般都抒离愁别恨、相思、抑郁之情。在此,作者引用主人公词中的“把栏杆拍遍”意欲何为呢?请大家联系自己所了解的辛弃疾感悟。
学生交流明确:辛弃疾的情感已经不能通过拍倚栏杆来表达了,而要通过拍遍栏杆来表达,应该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激愤!
我又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的身份及经历。这样读来可以以简驭繁,在短时间内把握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并能把握作者对辛弃疾的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
所以,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有一双顾盼生情的美目,捕捉俊眼传出来的信息,通过标题更清晰、更深入地理解把握文章,提纲挈领,以简驭繁,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