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完善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2013-04-29沈锋
沈锋
近年来,浙江省桐乡市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实现了以科技推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农业块状经济特色日益明显,初步形成了蔬菜、湖羊、蚕桑、杭白菊、水产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且有桐乡特色的块状经济群体。
一、桐乡市完善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做法
1.不断深化制度建设。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和《关于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责任,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了以首席农技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为主的农技推广队伍,不断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创新。
2.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按照“提高市一级、强化镇一级、发展村一级、延伸户一级”的总体要求,通过完善市农业经济局职能设置,开展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及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等措施,建立起市级主导、镇级主体、村级配合、户级参与的“四级联动”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目前全市建有市级“12316”为农服务中心1个、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2个、农技社会化服务基地21个、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167个、科技示范户3800余户。同时,积极创建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行“3+X”的“一站式”职能配置和服务模式,即在履行好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项基本服务职能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三农”政策宣讲以及农业市场、农业科技、土地流转等信息服务,防汛抗旱、农业资源管理以及农田水利、标准鱼塘管护等管理服务,引入农业气象服务等。
3.不断探索推广模式的创新。一是责任农技员包村联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通过责任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农技人员每人联系1个行政村、1个涉农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0个科技示范户,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建立起“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
二是示范基地样板示范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目前桐乡市已建立各种农业示范基地251个,通过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生产模式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最终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
三是推行科技特派员服务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根据各镇街道的农业产业特色和布局,将选派方式由兼任改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专任,任期为两年。科技特派员在所驻镇、街道积极开展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开展示范基地建设、进行“定期坐诊”活动等,及时解决种养户难题。
四是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以农民信箱工程、万村联网工程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主体,不断强化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和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宣传,逐步形成了广播、电视、报纸、电话、网络、手机短信 “六位一体”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服务体系,成为千家万户接收和应用农业科技的重要渠道。
4.不断健全保障机制。全市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全部由财政承担,确保各镇(街道)在编农技服务人员留得住、用得上,保证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长效运行。同时,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及设备仪器等硬件投入,分别由各级财政承担解决。2012年财政仅用于全市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用房、检验检测室、仪器设备的资金就达465.80万元。
二、桐乡市农业科技推广取得的主要成效
1.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一是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增加了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成功解决了“红阳猕猴桃”平原地区适应性栽培技术的难题,使本地种植猕猴桃获得了成功,种植面积由起初的50亩扩大到目前的1000余亩,该项目也获得了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目前,全市已认定特色产业基地8个。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桐乡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其中省级3家,嘉兴市级26家。2012年,全市32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桐乡市拥有纳入农经部门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9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8家,嘉兴市级16家。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形成了多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桑枝—食用菌—肥料—作物”(全市每年产生8万吨桑枝条,可生产4000吨食用菌)、“猪粪—蝇蛆—禽”等多级循环利用模式,“菜(瓜)—粮”粮经结合水旱轮作模式,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等低化学品投入生产模式。其中同润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的“猪粪—蝇蛆—禽”等多级循环利用模式成为全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截至2012年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75%,农药减量控害示范面积2.8万亩,亩均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减幅达20%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79%,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环保节约型设施普及率70%,雨污分流和干湿分离普及率 80.15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2.16%。
2.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成效显著。近年来,围绕晚稻、蚕桑、畜禽、蔬菜、杭白菊、水产、水果、苗木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引进农业新品种上百个,新技术上百项。通过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2012年全市主要动植物良种及配套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74.9%,形成了良种、良法、良机配套的良好态势。
3.农业劳动者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科普下乡、科技进村入户等多种途径、多层次、多角度、多专业的科技教育培训和宣传,使全市农民由劳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大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素质,加快了农业科技普及应用。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制定、修订了农业地方标准85项,地方标准范围涉及各大农业主导产业,覆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2012年,我市农作物标准化实施面积38.52万亩,标准化程度达到67.1%,畜禽养殖标准化实施规模725.67万羽(万只/万头),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60.2%。建成国家级无公害生产基地22.49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92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700亩。全市已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农业品牌60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9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5个,国家绿色食品认证54个,国家有机食品认证8个。
三、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陈旧,技术推广供给与需求脱节。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以政府领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以政府名义兴办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来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推广工作的,农业推广、农业教育和农业科研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各自独立,缺乏直接的和有效的联系,同时,专业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相对独立,如种子、农技、畜牧、植保、林果、水产、农机等部门,都有各自的推广计划和方案,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使得农业科研项目分散,真正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指导,导致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2.农业科技科研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首先表现在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渠道单一,多渠道、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体系尚未形成。当前,对农业科技推广还是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资金来源较少;其次,虽然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每年有所增加,但农业科技推广财政投入占比不高。以2012年桐乡市为例,当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农林水事务类” 支出总额为38937万元,其中“技术推广与培训”为1629万元,占比仅为4.18%。
3.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以桐乡市为例,目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平均年龄为49.5岁,学历大多为中专。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对农技人员的培训,但总体素质偏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而新的农业技术的出现需要新鲜血液的补充。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多数人员对传统产业的种植等比较在行,而具有产前、产后服务专业知识的人很少。
4.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低,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难。目前农村留守种地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热情和接受能力都不高,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难。不少农户市场信息闭塞,种植结构调整随大流,跟着感觉走,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遇到较大阻力。
四、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的建议
1.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农业科技推广必须依靠国家和省市各级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创造一个宽松有利的宏观环境。为了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及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良好运行,政府应尽快建立新的政策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科研、开发、转化投入能够获得高额的预期收益,从而激励各方面进行投资;积极培育和完善农业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有重点地扶持一批示范性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鼓励开展经营性服务,对一些发展较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经营性服务实体,可优先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
2.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一是稳定和发展市、镇(街道)两级专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鼓励和扶持农业服务组织、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兴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科技人员、农民、农业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二是切实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加快引进高层次、年纪轻的农技人才,进一步落实农业科技推广责任制,完善定编、定岗、定责、定员工作,强化对现有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轮训,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三是搞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要以培育现代职业农民、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四是进一步推进以农民信箱、“12316”为农服务中心和东方农业信息网为重点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服务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3.拓宽农业科技推广投入渠道。为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一要逐步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保障农业科技推广能得到长期和稳定的投入。财政投入重点是扶持公益性强、风险较大、社会效益高的农业科技项目。二要强化农业部门与科技部门协调合作,建立“农业出题,科技助力”的协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科技经费使用绩效。三要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业科技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逐步探索建立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放大对技术推广项目贷款的信用额度,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四要坚持在以国办推广机构作为主体、国家财政作为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完善间接融资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财政局农业科)
责任编辑: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