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的实践探索

2013-04-29张守良鞠佳佳

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 2013年8期
关键词:精神病人检察检察机关

张守良 鞠佳佳

一、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刑诉法实施后,随着强制医疗程序的实行,强制医疗执行监督工作也全面推开,很多地方在构建和完善监督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制定了更为细化和便于操作的规范性文件《关于强制医疗程序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受市检察院委托已设立全国首家派驻强制医疗机构检察室,积极稳妥的开展法律监督工作。从目前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强制医疗执行监督主要存在两个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规定比较笼统,强制医疗程序在执行过程中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明确,有些现在尚没有操作细则,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与此相对应,强制医疗执行的法律监督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梳理、总结、明确执行中的具体问题,以便规范的开展监督。二是强制医疗的执行监督涉及很多专业性问题,例如治疗手段是否合理、对精神状况的诊断评估等,由于检察人员缺乏司法精神病学等专门知识,很难发现其中的实质性问题,对上述环节的实体监督困难较大。因此,强制医疗的执行监督需要有相关领域的专业机构或人员参与,才能实现对鉴定、诊断评估等环节的有效监督,而与其他机构如何开展协作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的重点内容

(一)交付执行环节的监督重点

交付是整个执行程序的入口,涉及到几个程序之间的衔接。《刑事诉讼法》第285条第3款规定:“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前,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以下简称“临保措施”)是在人民法院作出强制医疗决定之前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以防止行为人继续危害社会。因此强制医疗的交付执行,包括将涉案精神病人交付临保和从临保交付强制医疗两个阶段。而交付执行环节的监督重点,就在于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的两个衔接点上,具体包括:一是交付临保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及程序,相关手续和文书是否完备。虽然临时性保护约束措施并非正式的强制医疗,但作为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对适用条件也应严格把握,不能随意采用。刑诉法仅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有些地方则在此基础上作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例如,北京市的《实施办法》中就规定,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对涉案精神病人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由北京市安康医院负责执行。在这一规定中严格限定了临保措施的条件,即采取临保措施需要符合强制医疗的条件,而且明确了其执行机构与强制医疗的执行机构相同。二是交付强制医疗程序是否合法,包括是否及时送达法律文书;是否应当收治而拒绝收治;交付的法律文书及其他手续是否完备,比如是否有法院的强制医疗决定书、强制医疗案件的法医精神病意见书以及强制医疗案件的有关案卷材料等。

(二)执行环节的监督重点

执行环节是对涉案精神病人进行强制医疗的实质阶段。这一环节具有显著的专业性、封闭性、强制性等特点,会对被强制医疗者的人身自由权、健康权等人身权利产生重大的实质性影响,因此该环节的监督重点就在于治疗过程中的行为是否侵犯被强制医疗者的合法权利,包括:治疗措施是否必要、合法;是否以治疗为目的使用药物、实施手术;采取强制性手段是否必要;是否有利用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惩罚被强制医疗者的情况;是否为治疗以外的目的强迫被强制医疗者从事生产劳动;是否如实记录治疗情况并依法保存;是否按规定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人进行诊断评估;治疗过程中是否有体罚、虐待或违反规定对被强制医疗的人使用械具、约束措施等情况;是否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或者实验性临床医疗;是否有侵犯被强制医疗者隐私权、通讯及会见探访者等权利的情况;是否有其他侵犯被强制医疗者合法权利的情况等等。

(三)解除环节的监督重点

解除环节是强制医疗执行程序的出口,直接关系到被强制医疗者的人身自由权。该环节的监督重点在于,解除程序的提起、执行是否依法及时进行,主要包括:是否按照规定定期诊断评估;对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人是否及时提出解除意见,并按规定报请人民法院批准;对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法定代理人提出的解除强制医疗的申请是否及时审查处理或及时转送人民法院,审查活动是否合法;人民法院作出驳回强制医疗申请的决定后,是否及时解除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人民法院作出解除强制医疗的决定后,是否立即办理解除手续并解除强制医疗;人民法院批准解除强制医疗的决定有无不当等等。

从当前解除强制医疗的执行情况看,有一个问题应引起注意:虽然解除强制医疗意味着被强制医疗者经过治疗有所好转,不致再继续危害社会,但是他们毕竟有精神疾患,解除强制医疗后可能仍需要继续治疗,需要由他人进行照管,不能完全将他们放任给社会,这样再次发生社会危险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按照目前的规定,解除强制医疗应通知被强制医疗的人的近亲属将其接回。但是实践中有很多被解除强制医疗的人,亲属因家庭困难等原因拒绝将其接回,(强制医疗及相关费用一般由政府负担,个人不需承担费用)这些人应如何办理解除手续及如何安置成为一个难题。根据北京市的《实施办法》规定,“……无法通知或者其近亲属拒绝接回的,应当通知院送交执行的公安机关接回妥善处理。”对送交的公安机关接回后如何处理,需要进行后续的跟踪监督。

三、构建和完善强制医疗执行监督机制的具体设想

(一)发现与审查机制

发现与审查机制是执行监督机制的核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在案件情况、执行程序等发生变化时,及时掌握信息是进行同步、有效监督的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如果连程序的进展和变动都不能及时掌握,又谈何监督?从以往的经验看,在执行监督方面,信息滞后是影响监督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强制医疗的执行监督上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对信息通报制度加以规范。关于将案件进展情况告知检察机关或向检察机关送达相关法律文书,现有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尚不够明确,例如,在交付执行环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535条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的,应当在作出决定后五日内,向公安机关送达强制医疗决定书和强制医疗执行通知书,由公安机关将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送交强制医疗。”但对向检察机关送达却没有规定。在解除环节,相关人员向强制医疗执行机构或法院,或者强制医疗执行机构向法院提出解除强制医疗申请,何时应告知检察机关现行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再比如,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强制医疗决定不服,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何时告知检察机关也没有明确规定。这些程序可能或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都应及时、规范的告知检察机关,以便及时对接下来的程序进行监督。实践中各地方可根据自身情况,出台强制医疗程序的实施细则,其中关于向检察机关的告知应作明确的规定,为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动态同步监督。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法院、强制医疗执行机构(安康医院等)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即时沟通,推动强制医疗执行的动态化监督。一是检察机关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共享系统及时、便捷的掌握强制医疗程序的变动情况,包括交付执行、诊断评估、解除等各个环节;随时查询被强制医疗者的全部信息;在第一时间掌握强制医疗活动的各项数据、情况,便于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把工作做在前面,进而使检察机关执行监督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二是可以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对强制医疗的病区等执行场所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督,即时观察执行场所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2.将派驻检察与巡视检察相结合。传统的执行监督一般采取派驻检察的模式,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单一的派驻检察模式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派驻检察室在硬件方面依赖于看守所提供的便利条件,有些工作人员被“同化”,不愿监督;派驻检察室的级别低于监管场所,监督缺乏力度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执行监督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高检院逐步推行巡视检察制度,创新机制,改革监督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巡视检察,是指地(市)级以上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对辖区内由下级检察院检察的监狱、看守所、劳教所的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是否合法进行检察,同时对派出、派驻该监管场所检察机构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情况进行检查。巡视检察整合了上下级检察机关的力量,有效弥补了派驻检察的不足。

在强制医疗的执行监督中引入巡视检察,实行派驻检察与巡视检察相结合,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强制医疗是刑诉法新规定的程序,很多规定还不完善,在法律适用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对该程序进行监督的经验也不多,与此同时,强制医疗又涉及很多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不易发现问题,这些都为监督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仅靠传统的派驻检察方式一方面资源、力量有限,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漏洞,而将派驻检察与巡视检察相结合,整合上下级检察机关的力量,实现两种监督方式的优势互补,将成为有效开展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的可行之路。在强制医疗巡视检察的机制建设方面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针对强制医疗专业性强,而检察人员缺乏相关领域知识,难以对治疗过程开展有效监督的问题,在巡视检察的人员组成上,可以以检察机关为主导,邀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专业人员或聘请精神医学领域的专家、医生等参与,为强制医疗的法律监督提供专业性的支持。这样的机制设想是有法律和实践依据的。其一,根据法律规定,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有对本区域内精神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根据《精神卫生法》第50条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就下列事项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相关人员、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本法要求;诊疗行为是否符合本法以及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的规定;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程序是否符合本法规定;是否依法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整合检察机关与卫生行政部门的资源优势与监管职能,将会使强制医疗的监督工作务实而高效。其二,聘请专家对强制医疗进行检查、评估的做法,国外已有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立足本国情况借鉴学习。例如,德国拜仁州《精神病人收容和护理法》规定:由独立的探视委员会对精神病人收容机构进行检查。委员会应至少每两年一次无事先通知地探视这些机构。每个委员会由一位具有法官资格或者高级行政人员资格的官员领导,由一位可以成为医疗官的神经科或者精神科医生、一位负责或负责过收容案件的法官、一位在照顾精神病人上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组成。上述人员在身份上应保持中立,既不能为拟探视机构的工作人员,也不能为拟探视机构范围内直接负责处理收容案件的人员。每个委员会应在探视后向内政部提交检查报告和结果,同时还应处理被收容人的建议和申诉,并提出符合目的的改善建议。在法国,各省建立由法官、精神病医生、知名人士和精神病人家属代表组成的精神病住院委员会,审查所有住院精神病人的状况,对精神病强制医疗的适用加以制约,借以维护被强制医疗者的人身自由及人格尊严。

第二,巡视检察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工作。例如,查阅有关案卷、档案材料,检查法律手续是否齐全、交付执行、解除强制医疗以及管理、治疗尤其是采用强制性治疗手段的程序是否合法;查阅检察日志、会议记录等;如已实现联网,可调看监控录像和联网监管信息;实地查看治疗场所、病区等被强制医疗的人的治疗、生活场所;现场开启检察官信箱,找被强制医疗人的亲属、主治医生谈话;接受被强制医疗人及其亲属的控告、举报或者申诉;听取派驻检察室的情况介绍,等等。

3.畅通救济渠道,建立公正高效的救济机制。建立公正高效的救济机制也是加强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的重要途径。可将以往执行监督的成功经验引入进来,比如设立检察官信箱、建立约见检察官制度等,接受被强制医疗人及其近亲属、法定代理的人申诉、控告、举报,听取他们的意见;还可以定期主动约谈上述人员,了解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依法采取措施,保障被强制医疗人的合法权利。

(二)处理机制

合理、有效的处理机制是执行监督的保障。在处理机制方面:一是要注重制约机制建设,在公安、检察机关和法院等机关之间形成强制医疗执行的制约机制,只有使监督在制约机制内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收到效果。二是及时发现和查处职务犯罪。对监督中发现的涉嫌贪污受贿、渎职、侵权等情形,检察机关应依法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通过追究职务犯罪形成强制性监督,确保法律监督的效果。

猜你喜欢

精神病人检察检察机关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探析
检察机关强化刑事诉讼监督权的法理阐释
浅议检察机关会计司法鉴定的主要职责
不负刑事责任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相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