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与“喻”
2013-04-29武洪滨
武洪滨
天津美术学院教师、青年艺术家陈卓近年来致力于通过雕塑、陶艺等艺术样式的创作,对公共艺术形态与艺术本体进行深入地探寻,并在自身研究领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格样式。作为一名“80后”的新锐艺术家,陈卓既具备“80后”共有的经验与敏锐,也有着同龄人鲜有的成熟与内省。艺术家在美院系统所受的专业教育与多年的专业从教经历塑造的“学院派”,与其随性、洒脱的人生态度所历练的“生活态”之间自由穿行。这种“张弛之道”在其作品中清晰呈现。陈卓的作品主要运用陶瓷材质进行表现,但不同于一般陶艺的工艺特征,更强调的是在观念层面的“雕”与“塑”,陶瓷的质感作为结果服从于雕塑造型的本质。在此,陈卓的艺术似是运用一种公共艺术媒材传递一种自我的思维判断。其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范畴:“回忆系列”与“寓言系列”,前者关乎“寻找”,后者凸显“判断”。陈卓正是在这两个维度中传递着她对“人如何存在于时间与世界中”的艺术审思。
《80后真空》系列作品表现的是物体在固定空间被抽离空气、真空挤压后的形态。此时物体形态呈现出一种模糊和清晰的临界点,真空带来的模糊感吻合于记忆的流逝感,时空的不可逆和记忆的回溯相向而行,而他们的交汇点在于艺术家精心选择的载体——儿时的玩具,如木手枪、小汽车、机器猫、布老虎等。在作品展示上艺术家将这些作品摆放在用亚克力制做的等大的80年代的家具(五斗橱、樟木箱子、两头沉、多用柜)中,家具透明的材质没有阻隔地把我们曾经的记忆和故事召唤了出来。记忆是人脑对经历的反映,是当信号作用已经停止后对信息的储存。这些经历过的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并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来。因此,记忆是人们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表征或重构。米兰·昆德拉认为“人脑中大约有一块我们称之为诗情记忆的区域,那里记下了我们生活中诱人而动人的一幕,使我们的生命具有美感。”陈卓用记忆系统这种独特的语言诠释着生活,使得那些曾引起我们兴奋的刺激物消逝之后,让这些“痕迹”再次勾起我们曾经的兴奋神经。记忆作为时间轴的真实存在,就在于它维系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心理秩序。就像柏拉图所说的“回忆就是用一种新的观念接续过去的观念,这样就把前后的知识维系住,使它看起来好像始终如一。”在陈卓的作品中,对记忆的尊重与表达并不是要用人的历史性来代替现实性,而是将通往过去之路与未来之路同时敞开,让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一种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诚如陈卓所言,“回忆是一种思绪,是‘空的,也是‘满的,回忆那种不可重复、不可穿越时空再现的抽象状态,是一种体察过去进行自我对比、修正的审视态度,是通向自由,涅槃的过程。”在她的艺术创作中,回忆不仅仅起到怀旧的作用,更是一种连接过往的整体认知。
相较于《80后真空》系列作品的温和叙事,《寓言》系列作品则显得更具某种魔幻与荒诞意味。在当代艺术创作中,“80后”艺术家对“异质同构”式的艺术表现似乎有着某种集体经验式的认同。在造型艺术中,人与物的结合便是一个典型的创作现象。显然,这种创作方式与文学中的“传奇”与“志异”体裁“幻觉现实”的独特方法,有着某种共通性,而在视觉艺术层面突出的体现便是象征与寓意的表达。陈卓的作品亦在此一方面展开其特有的思考。其作品《寓言》系列中出现诸多“人首鸟身”、“人兽同体”的形象,以寓言与讽喻式的观看角度,以想象与超现实的思维张力来揭示和反衬现实世界中的荒诞无稽,陈卓认为“人总是活在虚假的个性之中,无法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和本质,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真实总是存在着差异。只有清楚内心,放松个性的束缚、真诚地尊重内心,才能照亮生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放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实存在与人性本质的悖逆促成陈卓艺术思考与创作的初衷。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过于“现实”,而导致正向书写的现实主义表达起来显得无能为力,而逆向的思维与表现却总能恰如其分的指向事物的本质。缘于此,陈卓找回了艺术寓言这种久违的超现实态度来正话反说,以异化的躯体作为直观主题来观照真实的世界,用隐喻与讽喻的修辞来呈现客观的现实。正像本雅明认为那样“艺术内在的寓言式属性赋予其思辨能力,它清除对客观世界的最后幻觉,完全用自己的手法,不是在世俗世界上嬉戏地而是在天堂的注视下严肃地中心发现自身。”也正是在此层面上,陈卓艺术作品的寓言性表达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力量与理性品格。
显然,这位思维敏锐、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近期,陈卓开始以陶瓷、金属等为主要材料进行雕塑和装置的创作与尝试,以期通过作品引发观者对人生、对信仰的再思考。对于陈卓新的作品,我们也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