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周大新的长篇小说《安魂》

2013-04-29李金花

文学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安魂哲思亲情

内容摘要:《安魂》是周大新失掉独子后的作品,从中能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深情还有作者对生命的思索。本文试图探索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从中获得生与死的超越,更好地理解生活。

关键词:亲情 生命 哲思

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在问:什么是文学?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内心中做出了答案。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那种发自真心的文字,都会受到人的喜爱。周大新这种缘情而发的作品,感人至深。作者在释放着自己情感的同时,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生,又如何看待死亡,也使这本小说充满了哲学色彩,达到了形而上的层面。

整部小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丧子悲痛,让阅读者不禁泪流满面。尤其是翻开作品,在“献给我英年早逝的儿子周宁,献给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灾难而失去儿女的父母”几行加粗的字体映入眼帘的一刹那,就已经沉浸在悲痛的氛围当中了。然而周大新的这种悲痛只是悬浮于文本的表面,悲痛背后,是作者做的更深一层的思索。作者对人生追问,对生命思考,探讨着可能导致生命不幸的多种原因。事实上,这种对生与死的叩问与思考,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发展,早已超越了种族和时代。古往今来的庸人和智者都在尽力回答这些问题。生与死是人类永远无法逃避的话题,因而也就带有了普遍性的意义,它就像一个幽灵始终缠绕住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独特境遇中,思考过怎样的生活时,连同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并形成各自的生死观,尽管有的人思考得肤浅,有的人思考得深入。作者在幻化出的天国场景中,通过让周宁访问魏源、爱因斯坦、莫扎特等歷史名人,从中获得生命的启示。

《安魂》这部作品,充满了浓重的东西方宗教意味,这些思想交织在作品当中,让人在面对生命时保持一种安然。基督教的天国,给生者以安慰,给死者以向往;佛门的《心经》给将人提供安宁,还有一份就死的从容;道家的“道法自然”,超脱生死,让生者或是死者坦然地面对生命。作者在现世中因丧子无法释怀的哀戚,在宗教世界中寻求到了一种超脱,获得心灵的慰藉。尽管东西方文化不同,但是对生与死的认识却有着某种共性,“要逐渐放下对身体的执着;要明白有生必有死,用平常心接受;要坚信死非结束,只是去西方极乐国土享受生命另一段的滋味;不贪生,不怕死”。

周大新失掉独子后的这部《安魂》,浸透着作家全部的情感,不免有作者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个人的生命体验是这个时代写作中的重要内容,寄予着真情的文字,催促着眼泪滚滚流下。现实与虚幻并存,绝望和希望共生。整部小说采用对话体的形式,交代了周宁的生前死后。超越时间与空间,将生与死纳入一维,这是生者最真实的期待。父亲同儿子的坦诚交流,让双方达成前所未有的谅解。从这部作品中读者可以零距离的注视死亡,直面生死,观看生命如何从鲜活走向枯萎。生命是不确定的,仿佛掌握在命运之神的手中,让人不禁感叹。我们无法证明到底是否有神灵的存在,是否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掌控着人的生死,是否有所谓的命数,但是世界上确实有突然、偶然、意外的事情威胁着人的生命。周宁,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刚要开始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却因疾病,被草草地判了死刑。这是让父母或者当事人都无法接受的。

《安魂》不仅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也是对很多失子的父母的安慰。文章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周宁的成长经历,和生病后同病魔的抗争。在作者的讲述中可见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歉疚。父亲反思着身为父亲的失职,不能切实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周全地照顾他,而也正是生活中每一件不小心的积累,导致儿子患上重病,最后致死。这里已经超出了愧疚,而是悔恨。患病之后,一家人的患难与共,感觉到亲情的可贵和生命的坚强。父亲在个人化的反思中,其实有着对现实的共性反思。有多少父母以爱的名义,逼迫着儿女做着他们并不喜欢的事情,周宁本来适合学习体育,然而却被逼迫着考重点中学。然后,父亲也是一种无奈。身为父亲,也是知道这样的安排是以损害孩子的自由成长为代价的。父母在倾尽全力,让孩子符合他们或者社会的要求,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这种看似对孩子的爱,其实是父母为了赢得他们自己的自尊,而无意中伤害着孩子,压抑着孩子的天性。父亲在面对儿子的死亡的时候,反思着每一个可能致死的原因。然而又有何用,时间的不可追回,无论怎样也不能弥补,世上根本不存在后悔药。或许真的是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小的时候受到学业的压制,而成年之后又有新的矛盾,连终身伴侣的选择也不能获得自由。周宁的几次婚恋都因现实的残忍而吹掉。或是因为女方的长相而遭到父母的反对,或是因为自己带病的身体,而遭到对方的抛弃……周宁的这些遭遇,又是很多人的共同经历。而这些又都是死亡未到来之时,大家无知无觉的。

周大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写作了周宁死后在天国的生活状况,完全出自于作者的想象。天国的享域仿佛人们心目中的乌托邦,隐藏在世外的桃花源,一切安静祥和,没有了物质的压迫,欲望的、无暇的灵魂们幸福地生活着。生存不再是出于本能,不是为了活下去而活下去,而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灵魂们依据着他们各自的内心追求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作者通过想象儿子在那里美好生活,来获得一种安慰。前半部分丧子的沉重,都因为天堂的美好而消失了,平复了读者的悲伤。如果说对天国享域的想象,是作者对于善的嘉奖,那么对天国惩域的想象,则凝聚着作者对恶的批判。惩域中,那些视人命如草芥的贪官污吏都在接受他们应有的惩罚。作者强烈的爱憎,在这里充分地表现出来,并希冀着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地狱之门的审判,充满了公正,一切都逃脱不掉天国之神的眼睛。“人在做,天在看”,警示着每一个欲做有违良知的事情的人。

《安魂曲》是莫扎特病重中为死亡所作之曲,在其中听不到悲伤,只有欢乐。死亡只是人间阶段的结束,而死后进入天国,将获得永久的欢愉。《安魂曲》安慰生者也安慰死者。死者安息,生者坚强。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谁又能说得清楚。活在当下才是明智的选择。《安魂》让我们暂时地停下脚步,学会适时地思考,否则我们真成了机器社会的一个原子,日日夜夜地运转。有目标的人生固好,但是不可一直地向前,因为美丽的风景都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胡平:《生存与死亡的超越——读周大新长篇新作<安魂>》,《文艺报》,2012年8月31日第002版。

[2]吴义勤:《超越生死的悲悯之书——读周大新长篇小说<安魂>》,《中国艺术报》,2012年11月26日第003版。

李金花,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安魂哲思亲情
我爱,这安魂的词(二首)
永不凋零的亲情
哲思小品
MADE IN CHINA
哲思小品
安魂与抒情
周大新小说《安魂》改编成同名电影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浅谈人生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