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013-04-29彭运成

群文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总分问卷心理健康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自2001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来,各高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并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纵观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现实中存在模糊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2]。因此要确认和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积极思考新形势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通过随机抽样方式抽取五个学校的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是100%,剔除无效问卷35份,有效问卷是265份,有效率是88.33%。

(二)研究工具

本部分的问卷由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问卷, 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两部分组成。

1.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问卷

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问卷由浙江师范大学陈秀云编制,共50题,7个维度分别是目标追求、亲密关系、自我肯定、接納超越、人际关系、公平需求和信念。问卷采用7点记分,从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点符合、不确定、有点符合、比较符合到非常符合。所有的题目均为正向题,总分为350分,得分越高就说明个人生命意义感越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全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0.90之间,重测信度为0.72。

2.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目前SCL—90已成为测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主要工具之一。该量表包含90项题目,采用Likert5点式记分,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从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分别计1、2、3、4、5分。总分450,得分越高,意味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其Cronbach' s a系数为0.891。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各指标与心理健康各指标的相关

首先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其结果如表3-1所示。生命意义的各项指标与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之间皆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 P<0.01)。生命意义的各指标中,公平需求和信念与心理健康的各指标相关略低,但也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 P<0.01)。生命意义问卷的得分越高,意味生命意义感越强。相反,心理健康的计分方式为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或者说心理问题越严重。生命意义各指标与心理健康各指标的显著性负相关说明,生命意义感越强,心理越健康。

(二)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各指标对心理健康总分的回归

分别以生命意义的各指标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的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以确定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结果如表3-2)。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命意义总分、信念、亲密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三者对心理健康总分的贡献率为37.9%。

表3-2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各指标对心理健康总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注:**代表P<0.01 *代表P<0.05。

四、分析与讨论

(一)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

我国学者李虹在对大学生生命意义与压力和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发现,生命意义能够调节由应激引起的忧郁情绪和一般健康问题,并能提高自尊[3]。在应激条件下,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忧郁情绪的调节作用最显著,对一般健康问题的调节作用次之,对自尊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上李虹教授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精神性压力应对源——生命愿景,具体包括生命意义、对意义的追寻、执著以及由此产生的生命控制感。总的来说,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诸多危机,无论是生存环境的破坏还是精神家园的失落,无论是资源的迅速消耗还是局部战争的持续不断,无论是贫困与疾病还是道德价值转化与社会腐败现象的蔓延,都销蚀着人的生命感,威胁着人的生命存在,尤其是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进一步加重了大学生的生存危机感,使他们在寻找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的过程中感到茫然与无助,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认识也变得更加不确定。因此,给“存在”以理由或意义应当成为大学生有效的精神化压力应对源,尤其是在压力之下激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控制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生命意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的生命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和谐、统一发展,涉及学生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追求主动发展的生命成长过程,追求一种不断完善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4]。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说,生命成长过程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更是心理的精神气质的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生命的整体,通过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按照生命的内在需要和成长规律进行,以增强生命的完整性,丰富生命的内涵,充实生命的价值。因此,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明霞,李桂凤,李颖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内容探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6,19(4):74-75.

[2]马晓明,徐宪春.自我同一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5:46-47.

(作者简介:彭运成(1984-),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猜你喜欢

总分问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