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阅读能力提升纲要

2013-04-29王相武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鉴赏力子目感受力

王相武

本纲要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站在中考的高度,更着眼于学生阅读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而设。其中包括2条训练主线,14个训练系列,68个知识训练点,58个能力训练点。既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第四学段(七年级至九年级)阅读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发展大纲,也可作为中考复习期间阅读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方案。

第一章 阅读知识训练纲要

阅读知识与阅读能力一样,都是学生阅读文本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阅读知识是学生叩开文本大门的首张通行证。学生走进文本,认知文本,首先要靠阅读知识来支撑,来铺垫。有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会更加给力。缺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会大打折扣,仿佛蜗牛头上少了一只触角,其感知与判断能力会大幅度下降。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诠释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时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整体发展。”这就意味着语文阅读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双重任务,二者不可偏废。知识催生能力,能力体现知识。

“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两句论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阅读知识的最佳操作办法是随课文学习,随实际理解。

训练细则:

第一节:记叙文知识系列

(1)记叙;(2)描写;(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4)结构;(5)线索;(6)正面描写;(7)侧面描写;(8)伏笔;(9)照应;(10)烘托;(11)对比;(12)象征;(13)第一人称;(14)第二人称;(15)第三人称;(16)详细与略写。

第二节:议论文知识系列

(1)议论;(2)论题;(3)论点;(4)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5)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6)引论;(7)本论;(8)结论;(9)议论文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第三节:说明文知识系列

(1)说明;(2)说明对象;(3)说明对象的特征;(4)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作引用、摹状貌、画图表、打比方、下定义);(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平实、简明);(7)说明文的分类。

第四节:文言文知识系列

(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3)通假现象;(4)词类活用;(5)互文见义;(6)成语源头;(7)兼词现象;(8)句子翻译;(9)手法运用;(10)情感体认;(11)判断句式;(12)被动句式;(13)省略句式;(14)倒装句式。

第五节:散文知识系列

(1)抒情;(2)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3)叙事散文;(4)写景散文;(5)抒情散文;(6)说理散文;(7)形散与神不散;(8)行文线索;(9)表现手法(烘托手法、对比手法、象征手法、抑扬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第六节:小说知识系列

(1)主要人物;(2)次要人物;(3)线索人物;(4)人物形象;(5)故事情节(故事的开端、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线索;(8)悬念设置;(9)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10)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11)细节描写;(12)留白艺术;(13)原型与加工。

第二章 阅读能力训练纲要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阅读者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

走进文本,领会文本的深刻含义、韵味时,需要理解能力;综述文本的内容、思想时,需要概括能力;评价文本的美质、价值时,需要鉴赏能力;联系实际向生活延伸、拓展时,需要迁移能力。此外,从厚重的文字中体味出情愫或者哲理,那是美妙的感受(体验)能力在起作用;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去解答复杂的问题,那是美妙的表达或再表达能力在起作用;借文本的思维去推理生活实际问题那是美妙的探究能力在起作用;将相近或相似的文本内容区分开来,那是美妙的辨识能力在起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上述诸种美妙的阅读能力呢?

培养阅读能力必需做到一“无”两“有”。一“无”就是“无盲目训练”,即每次训练都应该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两“有”就是“有质量”“有数量”。所谓“有质量”,是指根据每种阅读能力的形成规律及思维运行特点实施训练,突破各自的思维方式,找到各自的运行路径。所谓“有数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58个阅读能力训练点都训练到位,一“点”一练,不漏一个;二是指相同的能力训练点练习一次即实现“质”的突破,无需再练,举一反三即可。

训练细则:

第七节: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指在阅读时对文本的词语、句子、段落、文意、手法、情感、形象等在内容及意义方面进行体味、推敲和认知的能力。

训练子目:(1)词语理解力;(2)句子理解力;(3)段落理解力;(4)文意理解力;(5)手法理解力;(6)情感理解力;(7)形象理解力;(8)问题理解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练习并形成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表”指文本中相关的语言材料,“里”指蕴含在语言材料中的内容:或思想,或情愫,或文法等;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8种理解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八节:概括能力

阅读文本时,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基本观点,获取其中的主要信息,得出有意义的审美美质。概括能力指在阅读时对文本的段落、文意、手法、情感、形象等方面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提取和归纳的能力。

训练子目:(1)段意概括力;(2)材料概括力;(3)形象概括力;(4)思路概括力;(5)主旨概括力;(6)特色概括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概括文本信息的基本方法:或截取法,或组合法,或概述法;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6种概括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九节:鉴赏能力

鉴赏是学生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鉴赏能力指在阅读时对文本的雅词、美句、美段、美法、美情、美思等方面进行欣赏与品鉴的能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有专门的表述:“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训练子目:(1)雅词鉴赏力;(2)美句鉴赏力;(3)美段鉴赏力;(4)美景鉴赏力;(5)美情鉴赏力;(6)美法鉴赏力;(7)美思鉴赏力;(8)典故鉴赏力;(9)炼字鉴赏力;(10)阅读批判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练习并形成由“现象”到“美质”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通过感知“现象”语言材料,去揭示内在的文本“美质”:表达效果及审美体验等;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10种鉴赏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十节:迁移能力

阅读作品后,要能够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重要启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种阅读迁移能力。迁移能力指在阅读时将文本内的某一内容向文本外的自然、社会、人生等进行引申与拓展的能力。

训练子目:(1)由文本到文本的迁移力;(2)由文本到自我的迁移力;(3)由文本到生活的迁移力;(4)由此法到彼法的迁移力;(5)由此理到彼理的迁移力;(6)由此情到彼情的迁移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练习并形成迁移必需的几种思维方式:或假想思维,思维路径由理性到感性;或联想思维,思维路径由“此”及“彼”;或演绎思维,思维路径由“一般”到“个别”。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6种迁移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十一节:感受(体验)能力

感受(体验)能力指在阅读时对文本的美景、美境、美法、美情、美感等方面进行心理体认的能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感受(体验)能力有这样的表述:“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训练子目:(1)美辞感受力;(2)美景感受力;(3)美境感受力;(4)美法感受力;(5)美情感受力;(6)美感感受力;(7)美思感受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感受(体验)的方法:一是入境法,通过品读进入文本境界,或意境,或法境,或情景等;二是关照法,让学生凭借联想调动并对照自己的体验或经验,形成个性化判断。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7种感受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十二节:表达或再表达能力

阅读作品后,对作品的文料、文法、文采、文辞、文思、文旨等不仅要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还要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表达与再表达能力指在阅读时对作品的文料、文法、文采、文辞、文思、文旨等作出判断时进行表述或再表述的能力。

训练子目:(1)理解性语言表达力;(2)概括性语言表达力;(3)鉴赏性语言表达力;(4)迁移性语言表达力;(5)探究性语言表达力;(6)辨识性语言表达力;(7)诠释性语言表达力;(8)阐述性语言表达力;(9)文本再表达能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进行答题规范表达训练:或术语表达,或阐述表达,或诠释表达,或提升表达;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9种表达或再表达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十三节:探究能力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这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探究能力所作的表述。

训练子目:(1)“原因——结果”型问题探究力;(2)“现象——本质”型问题探究力;(3)“感性——理性”型问题探究力;(4)“量变——质变”型问题探究力;(5)“肯定——否定”型问题探究力;(6)“具体(个别)——抽象(一般)”型问题探究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练习并形成探究能力必需的逻辑推理方式: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感性到理性,或从量变到质变,或从肯定到否定,或从具体(个别)到抽象(一般);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6种探究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十四节:辨识能力

辨识能力指在阅读时对相近或相异的文本题材、题旨、手法、意境、情感等进行比较、分辨与认知的能力。

训练子目:(1)文体辨识力;(2)技法辨识力;(3)情感感受力;(4)求同辨识力;(5)求异辨识力;(6)哲思辨识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练习并形成辨识能力必需的思维方式:或比较求同,或比较求异;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6种辨识能力的训练专题。

猜你喜欢

鉴赏力子目感受力
智识上的鉴别力
智识上的鉴别力
智识上的鉴别力
智识上的鉴别力
浅谈陕西省2004 年消耗量定额中的换算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通风空调工程造价控制实务分析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培养感受力 提升写作效率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