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儿童在美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2013-04-29黄敏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创造能力美育兴趣

黄敏

【摘要】儿童生活中处处有创造。儿童的创造力是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创造新的产品的能力。儿童的创造力更多地受好奇心的驱动,自发性较强,针对性较差,而借以表现的活动及领域则相当广泛。儿童最喜欢想象,而正是在这些想象或想象的结果中,包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成份。因此,就儿童创造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二、注重儿童的兴趣培养。三、注重儿童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儿童在美育活动中感受到创新的快乐。四、避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让儿童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应时时意识到,儿童的创造力不同于成年人,只要孩子原先不会的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只要别人没有相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一种创造;只要孩子在原先或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观念,教师具有“伯乐”之心,才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儿童稀奇古怪的创造活动,才能更好地保护儿童最原始的创造意识,才能更多地发现儿童创造力的萌芽。

【关键词】儿童 美育 兴趣 创造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29-01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间,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说明儿童创造教育的“基础性”,指出儿童生活中处处有创造。

儿童的创造力是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创造新的产品的能力。儿童的创造力更多地受好奇心的驱动,自发性较强,针对性较差,而借以表现的活动及领域则相当广泛。儿童最喜欢想象,而正是在这些想象或想象的结果中,包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成分。

因此,就儿童创造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以儿童发展为中心。

传统的美术教学过分强调“跟着老师走”的观念,注重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灌输,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儿童思维单一,只会求同,不敢創新,老师怎样说,儿童就怎样做,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思维方式,不仅压抑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会导致儿童形成依附的性格,头脑中永远不会有创新的火花。

现在的教学,应把儿童放在学习的主人位置,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辅导者,在他们已经掌握的美术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向儿童提供材料,并创造一个宽松自如的氛围,尊重他们纯真的情感,激发艺术的想象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从中获得简单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还给孩子以自由”,把“要我画”变成“我要画”,这就是教学法中的“贵在引导、重在开窍、妙在转化”。在活动中,多给予儿童一个充满多种材料,多种选择的学习环境,让儿童感知,有充分发挥自己智慧的机会,在儿童操作中,引导儿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在儿童作品展示时老师做到面向全体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用孩子的眼光去评析作品。

二、注重儿童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但兴趣又不是天生的,是受环境的影响,新奇的刺激和自我需要是产生兴趣的火苗。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 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游戏、儿歌、讲故事、猜迷语等形式引入,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并愿意用作品(如画画、粘贴画、手工……)表达出来。让儿童在毫无思想负担的、饶有兴趣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等”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结合教材的不同内容与要求,进行有趣的“添画、涂色、构图、排列、拼图”等游戏活动。

三、注重儿童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儿童在美育活动中感受到创新的快乐。

发散性思维是指由一种东西想到另一种东西,由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从多种角度的想象寻求变通的思维方法。儿童的美术活动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由于儿童在美术作业时,不仅手脑并用,且情感丰富,想象和思维无拘无束,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认识、情感、需要、幻想和愿望。这些正是体现创造性最重要的东西。帮助儿童在创造性绘画中体验乐趣,增添儿童的自信,鼓励儿童今后能积极地运用创造性思维。

四、避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让儿童体验成功的喜悦。

英国作家毛姆说:“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这句话形象表达了自尊心对一个人的作用。因此,保护好儿童的自尊心,可以使儿童意气风发,不断进取,充满创造力。

1.别随意拿儿童的不足与别的儿童比较,尤其是比较的儿童在场。如:“你的作品不如某某的好”、“某某比你的作品好。”这些比较容易以偏概全,会使儿童难堪,自尊心所受的损伤更严重。

2.对儿童的劳动成果切忌过分挑剔或不屑一顾。儿童的成果都灌注了他的智慧和心血,每当获得成果,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当然希望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因此,当儿童将劳动成果告诉老师时即使是不起眼的小图画、小制作,老师都应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去欣赏它。也许成果并不很理想,但在指出它的不足之前,应该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他以后的创造。

所以,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作品展时,多利用鼓励的语言肯定每位儿童的努力。

总之,教师应时时意识到,儿童的创造力不同于成年人,只要孩子原先不会的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只要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一种创造;只要孩子在原先或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观念,教师具有“伯乐”之心,才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儿童稀奇古怪的创造活动,才能更好地保护儿童最原始的创造意识,才能更多地发现儿童创造力的萌芽。

参考文献:

[1]什么是儿童的创造力? 《幼儿教育导读》2 0 0 2年1 0期

[2]庄典洲、徐冬梅 儿童心理素质培养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猜你喜欢

创造能力美育兴趣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美育教师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