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用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效评价
2013-04-29范晓惠蔡健朱德慧
范晓惠 蔡健 朱德慧
摘 要:为进一步筛选理想药剂,科学指导防治小麦赤毒病,笔者于2012年针对性地进行了在不同生育期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的药效试验示范,结果表明:25%咪酰胺EC、40%戊醇·咪鲜胺EW和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3种药剂必须在小麦扬花期施用,才能取得较理想的防治小麦赤霉病及增产的效果。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药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8-62-02
小麦赤霉病在淮北冬麦区属气候型偶发性病害。据资料记载,在2000年以前的25a间中度(3级)以上流行的年份仅2次,发病频率极低。但进入21世纪,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品种更新、气候的变化,小麦赤霉病的流行频率明显增加,截至2012年的近12a间已形成中度以上流行的频次达3次。2012年宿州市小麦赤霉病的平均病穗率为7.32%,发病面积20.33万hm2,且在防治策略上,由于群众仍存在认识误区,加之防治时间紧迫,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在大面积防控上容易造成防治失时、损失加重。为进一步筛选理想药剂,科学指导防治,我们于2012年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在不同生育期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的药效试验示范,现将试验经过与结果总结介绍如下:
1 试验安排
本次试验选择25%咪鲜胺EC50mL/667m2、70%甲基硫菌灵WP60g/667m2、40%多·酮WP80mL/667m2、40%戊唑醇·咪鲜胺EW20mL/667m2和30mL/667m2、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20mL/667m2等共5种药剂6个剂量,分别在小麦孕穗末期(4月26日)、扬花盛期(5月5日)分单次用药和两次用药3种处理,每个处理区面积333m2,不设重复。
1.1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设在宿州市南郊农户田中,两合土壤,前茬为大豆,种植的小麦品种为烟农19,播种期为2011年10月16日,播种时基施50kg配方肥料,拔节前追施6kg尿素。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未使用过其它杀菌剂,对小麦穗蚜进行了统一防治,施药机械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用水量15L/667m2,生产模式与小麦生育期同当地实际生产情况一致。
1.2 调查方法 施药后3d、7d,全田目测观察各处理小麦生长发育状态;药后15~25d,每处理区随机取4点,每点0.5m2,调查小麦赤霉病的发病严重度,计算病指和校正防效;收获前测产时,按随机3点取样,每点1m双行收割,带回室内脱粒,计算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增产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作物的安全性 药后一周观察,各处理区小麦穗形正常、穗芒平直,上3叶片平展、叶色浓绿,未见畸形穗及其它药害症状发生。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孕穗末期施药总体防效不高。相比较而言,仍以40%多·酮WP、70%甲基硫菌灵WP防效较好,能维持在70%以上;其次25%咪酰胺EC防效为60.32%;40%戊唑醇·咪鲜胺EW、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的防效仅在40%上下,基本无效(见表1)。
3 结论
从试验示范结果来看,几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仍以扬花盛期用药防效最好。在防治时间的选择上,不同药剂各有一定的特点,其中40%多·酮WP和70%甲基硫菌灵WP应用范围较宽,适当提早施药仍能达到较理想防效,在小麦生产中具有实践意义。25%咪酰胺EC、40%戊唑醇·咪鲜胺EW和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这3种药剂必须在小麦扬花盛期施用,才能取得较理想的防治小麦赤霉病及增产的效果。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