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燕红:理想在左,追求在右

2013-04-29江泓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历史课隐形翅膀

江泓

人物档案:郭燕红

北京十二中历史教师,北京教育考试院高中会考评价课题组历史学科组长,北京教育学院首届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成员,中共第十一届北京市党代会代表,丰台教育学院兼职教研员。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等荣誉。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历史学科教学带头人。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

《隐形的翅膀》是郭燕红最喜欢的一首歌。2009年高考前的最后一节课,她曾带着对学生的祝福和鼓励唱起这首歌,并告诉学生:“现在的你们,像一只只羽翼已丰的小鸟,终于要离巢起飞了,我为你们高兴,相信迎接你们的一定是广阔的蓝天,因为,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巧的是,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竟然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郭燕红经常哼唱这首歌。她说,通过回味其中的歌词,她对自己的教师生涯有了新的感悟:“我是一个平凡的人,选择了一个神圣的职业,曾经也遇到过坎坷,但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因为,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隐形的翅膀?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郭燕红心中那对隐形的翅膀,左翼是不变的理想,右翼是不懈的追求。

父爱和师恩催生理想萌芽

郭燕红最早的历史知识来自父亲。作为军人的女儿,她小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父亲南征北战的经历。从父亲的口中,她知道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平津战役的势如破竹、抗美援朝的可歌可泣……父亲还是个京剧迷,家里的电视机常常锁定在戏曲频道,于是,郭燕红观看了一出又一出经典京剧剧目——《打渔杀家》、《借东风》、《赵氏孤儿》、《铡美案》、《锁麟囊》、《四郎探母》……年幼的她一方面为剧情进展的缓慢而着急,一方面被优美的唱腔、跌宕起伏的剧情深深吸引。渐渐地,她对“过去的事”越来越有兴趣,转而痴迷上了历史书籍。

有意无意中,父亲培养了郭燕红对历史的兴趣。而真正让郭燕红确立职业理想的人,是她高中时的班主任林老师。

林老师是一位历史教师。他身材瘦削,语言幽默,和蔼的神情中透着些许狡黠,似乎学生的一切小动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在林老师的讲述中,郭燕红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天地:巧夺天工的赵州桥、胸怀大略的李世民、慷慨赴死的谭嗣同、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往事,郭燕红感慨地说:“每节历史课对于我都是一种愉快的经历。”林老师口音较重,每次讲到“顾炎武”、“鄱阳湖”时都会把郭燕红吓一跳,误以为老师在点自己的名字。也许因为这样有趣的误会,郭燕红更加专注地听讲,时刻准备被老师“突然袭击”。有一天,郭燕红无意中发现,她竟然无需刻意背诵,考试所需的历史知识已经了然于胸。于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她没有任何犹豫,只给了自己一个选择:师范院校历史系。她的目标是成为林老师那样的老师,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愉快的经历。

全心投入成就好班主任

作为历史教师,郭燕红是可以不当班主任的,也曾有人告诫她:“班主任太累,能不能就不当。”但郭燕红一心向往当班主任。

机会终于来了。郭燕红任课的一个班的班主任生病住院,她喜滋滋地“临危受命”。一心要当个好班主任的郭燕红很快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也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把握教育分寸,树立严格而宽容的爱生观,努力做到严与爱的结合;与学生“笔谈”,走进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养成教育中加强思想引导,润物细无声;采用激励机制,给每个学生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充分运用多种教育资源,形成学生教育合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倾心的付出换来丰厚的回报。郭燕红所带的班级因各方面都出色而受到任课教师、学校、家长们的一致肯定,多次被评为市区级优秀班集体。她因此被评为丰台区优秀青年教师、丰台区优秀班主任、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后来又进一步获得“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

实话实说,郭燕红当时有点自我陶醉。她觉得做到了当初的承诺——做爱学生的好老师。然而,一个学生的话语,却让她警醒。

一次学生聚会,几十名毕业生回母校看望老师,大家谈起高中时的趣事,谈起郭老师与他们的“斗智斗勇”,坐在她身边的一个学生对她说:“郭老师,您真该当一个专职班主任,您这个班主任,真是太强了。”

在别人听来,这句话只是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可是郭燕红不这么想。送走学生后,她不断品味这句话:“我仅仅是‘专职班主任吗?我的另一重身份‘历史教师呢?”她扪心自问:“我也是个认真的历史教师,我也是个爱学生的历史教师,几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教学成绩,为什么在已毕业的学生心目中,记忆深刻的仅是‘班主任?为何没有像我的高中班主任那样,在专业上影响我的学生?”

思考良久,她得出一个结论:“我可能是个还算不错的班主任,但还称不上是个好历史教师。”这个结论让她有些难过,但也激发了她的斗志。她在短暂的沮丧后很快振作起来:“我相信我能做得更好,我要争取教书育人双丰收!”

教学路上再出发

那次毕业聚会后,郭燕红系统梳理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反思问题所在。开始时,她有些迷茫:“我热爱历史教师的工作,我爱课堂上的学生们,我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为学生答疑,好像该做的都做到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郭燕红从历史课问卷调查入手开始医治行动:

你是否喜欢历史课——“我很喜欢学历史,太有趣了。”“我喜欢中国古代史,不喜欢近代史,净是屈辱条约,太郁闷了。”“我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分析影响。” “我很喜欢上历史课,但很烦背东西,怎么背也记不住。”“我要学理,对历史没兴趣。”……

你的历史学习优势、不足——“我从小喜欢历史,看了很多书,学起来很轻松。”“我知识记得挺好的,就是答题总答不到点上。”“我记得快,忘得快,很苦恼。”“我最大的毛病是懒惰,平时不看,都等考前突击,一考又全忘了。”……

你的学习困惑、需要得到的帮助——“我小时候看书太少,您帮我开个书单吧。”“我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请教,您不会烦我吧?”“上课我也想发言,但怕说错了被笑话,每次都很纠结,怎么办?”“我上课爱走神,您多提问我吧。”“我想学文,但以前没好好学历史,还能行吗?”“您多说说答题方法吧。”……

你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您总是点名提问,让我很紧张,能不能只叫举手的?”“我喜欢您的讲课风格,就是课件演示速度太快,总跟不上。”“教学方式有点单一。”“我们初中老师上历史课就是讲故事,您能不能多讲点故事?”“希望能出去参观。”……

面的学生的答案,郭燕红明白了:每天捧着写得密密麻麻的教案,带着精心制作的课件,这班进,那班出,忙忙碌碌。然而,自己在讲台上的侃侃而谈,不是针对学生的困惑所在,无法满足学生的进一步学习需求。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郭燕红开始了改进行动。

开始深入钻研历史教学。她自费订阅了多种专业杂志,购买了很多专业书籍,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另外,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观摩、专家讲座、专业培训活动,及时了解历史教学发展新动态,学习同行们的宝贵经验。

把调查学生历史学习效果作为一个习惯。她不仅每学期总有几次定期的问卷调查,而且每次下课后都要在班里和学生聊一聊,及时了解学生需求,调整反馈到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渐渐地,她的历史课堂生动起来了,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喜好,越来越吸引学生了。

注重创设课堂氛围。她以前的做法是快节奏,大信息量,随时抽查提问。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缺乏安全感、成就感,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动力。现在,她开始用心创设民主、宽松、互动的课堂氛围,基于学习重点和学生学习难点设计问题串,提供相应的学习素材;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做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参与讨论、从容表达的时间。当学生发言因拿不准而语气犹疑时,给以信任的眼神和耐心的等待;当学生提出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质疑时,给以热情的鼓励和深入的探讨;当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演变成激烈的争论时,给以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引导。这样的课堂使学生们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充满学习的热情,乐于探究。

着力创新教学形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雅典民主政治,她事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结果有学生据此编写了一段名为“多普罗斯的一天”的相声,生动地表现了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为了鼓励学生用自己乐意的方式学习历史,她放下了历史课说相声不严肃的顾虑,将相声引入课堂。《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为文化史专题,内容繁多,知识深奥。她将哲学漫画应用于教学,使有趣的具象与教材的抽象有机结合,浅化了教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她还设计了一个“名言看名师”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格拉底的名言找出其核心主张“知识即美德”,再通过对比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及孔子思想的主张,进一步全面认识这位著名先哲的哲学主张。

尝试给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课前五分钟“我爱历史”的演讲,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日常教学之余组织学生开展“中华老字号”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了解老字号的发展变迁中感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跌宕起伏;与同事合作,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生活中的北京历史文化研究》,通过介绍北京胡同、四合院、传统小吃等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知北京、爱北京、探北京;通过《百年功过李鸿章》,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领悟历史学习的价值。学生说:“这是一种新颖而有开拓性的学习方式,从中收获到的是集体的合作精神和透彻的分析能力,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历史。”

调整带来了教学的改变,也带来了一系列成绩,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郭燕红的班主任工作和历史教学工作比翼齐飞,她体会到了林老师式的深深的幸福感!

追求,永不止步

2011年,郭燕红以市级学科带头人身份,走进北京教育学院“提炼”工作室。在导师的引导下,她开始对自己的历史教学进行系统梳理。

问: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爱学生?

答: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

问:学生有哪些需求?

答:希望在学习中得到老师的关注,在遇到问题时得到学法指导。

问:学生还有什么需求?学生的需求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

郭燕红坦言,这次的梳理经历是痛苦的:“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具体的教学片断,杂乱无章,浮于表面,没有系统,没有理论,没有规律……那种感受直到今天都无法用语言表达。”

惭愧之余,她开始嵌入式学习。在阅读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和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后,她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解释自己的教学实践,顿觉茅塞顿开:“我的教学实践关注了学生的哪些需要呢?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组织同伴互助等曾经采用的做法,分别关注了学生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的需求,而对‘自我实现的需求的关注,则是欠缺的。”

《动机与人格》指出:“自我实现”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竭尽所能,勇于迎接挑战,实现自我价值。这与高中历史课标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是一致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历史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终于,郭燕红在自我否定中破茧化蝶:她以内隐框架设计问卷,以问题的内涵外延为提纲访谈学生,通过诊断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改变现状,开始学会研究学生,真正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落实在课堂中;她开始尝试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等理论指导、阐释教学实践,开始由“经验”向“科研”迈进。

“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作为一首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似乎不再流行了,但依然是郭燕红最爱哼唱的歌。郭燕红深信:“我们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支持着自己走过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我要把这隐形的翅膀传给我的学生,把他们托入广阔的蓝天,让他们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让他们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让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猜你喜欢

历史课隐形翅膀
没有翅膀也要飞向远方
『无脚鸟』枕着翅膀睡觉
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0感无暇” 隐形妆
因为我没有折断她的翅膀
翅膀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