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地理思维课堂中的应用
2013-04-29李京京王炎
李京京 王炎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64-02
思维导图也称脑图(Mind Map),是由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由于思维导图符合大脑的思维特点,为形象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使学习者处于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中,使各个知识点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激发出灵感,衍生出更多的思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很有用途。
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研究思维导图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最初,只是在正常教学之中加入我设计的思维导图,来取代传统的板书笔记,虽然达到了让学生理解知识体系与思维脉络的目的,但是我自己设计的导图,体现的是我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是学生自己建构的,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并且会出现理解偏差,也并不能够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而后,逐渐尝试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当天学习的地理知识,形成思维导图(如右图)。开始时,学生完成的很吃力,做出的思维导图也差强人意:或过于简单,或脉络不清,更有完全错误的理解……但是我终于可以看到学生独立的思维了,甚至可以通过学生绘制的导图来扩展我的思路。我开心地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快乐。
所以,我进一步把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延续到我的教学课堂上来,充分在40分钟内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辅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法,使我的课堂即生动活跃、又内容充实;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慢慢的,学生喜欢上了地理课,地理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图为学生在课堂上绘制的思维导图)
下面我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展示一下以思维导图为主线引领的课堂实例。
【教学案例】:
这是一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新授课。教学的主要流程如下:
①首先播放歌曲“鸿雁”(选自当时热播的一档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然后设计了一组问题链(如伴随着优美的歌曲你想到中国的哪个地方,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样的生态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让学生尽快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②指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写上“荒漠化”,周围留出空白。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将自主学习的内容概括梳理,然后绘制在自己的思维导图中。具体方法是:从中心的“荒漠化”开始,使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自然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次类推;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尽可能使用颜色,这样能够刺激大脑兴奋,给创造性思维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
③学生边讲解边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将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列成问题单;
④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把归类后的问题分发到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⑤师生合作,共同丰富思维导图。
【案例分析】:
所谓思维,是人的意识活动,是物质性的人脑加工事物及其信息的过程。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如何在地理课堂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做了以上的尝试,得到的启示如下:
一、思维课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换上课主体,启发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或者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目的是以旧代新,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老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在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此时老师是主体,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被动地进入上课学习的状态。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而思维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对某一内容提出疑问,在课上提出,在课上寻求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在课上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如:本课中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导图讲解清楚并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并将问题分组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路,便于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思路开了,一些创新思维自然會泉涌而出。
二、思维课堂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学习是在自身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与他人的活动中,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建构自己的意义和理解的过程。”按照有意义学习理论,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者主动的活动,学习者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学习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其次,学习也是学习者的一项自我建构的活动,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纯粹主观的臆造,而是在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外界信息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最终生成自身的经验知识。本堂课从头至尾始终贯穿着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理论,开始时以一首歌曲和一组问题链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绘制出自己头脑中的“思维导图”,并提出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知识基础、生活阅历等知识经验不同,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也各不相同,提出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既不是视而不见,采取回避的态度,沿着自己预设的轨道开展教学,也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逐一回答,而是将问题进行归类,然后把这些问题分配到不同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互为学习的资源,最终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由于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障碍地自由发散,当一个问题解决后就会不断地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就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三、思维课堂有利于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在思维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既关注整体,又关怀个体,发现并挖掘个体的独特性,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的作品,能够呈现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现其对课程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对学生所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从而做到在关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成长。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创设的各个活动、问题,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如让每个学生构建思維导图: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等。在构建思维导图时,教师启发:“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自然地表达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能想多远就想多远。”这样,就使更多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另外,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的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评价以及对学生最初和最终的思维导图加以比较,就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诊断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把新的意义并入已有知识中,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形成性评价。思维导图用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时,学生在建构自己的思维导图中遇到了困难,就会清楚地联想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而当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导图跟同学或老师的进行比较和探讨时,模糊不清的问题就变得明朗,很快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思维课堂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枯燥无味,学习压力较大,缺乏兴趣,根本无法体验到学习的满足与快乐。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帮助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并指导和回答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思维课堂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在教学中可以比较自由地交流和沟通,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和参与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建构。从构建思维导图的方法指导到学生动手绘制思维导图,再到对思维导图的完善,无不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完成。在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由重教师的“教”的表演向重学生的“学”的指导的转变;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合作的转变;由重知识传递向重人的发展的转变。
以“思维导图”引领“思维课堂”的尝试,我还在继续,因为现在的状况还远远不能称之为成功。我觉得这种方法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而且也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继续探求势必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总之,思维课堂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凸现新课程理念中,思维导图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所以,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困惑于思考】:
思维课堂中学生的活动虽然充分有效,但是相比传统教学,学习同样的内容所需花费的时间需更长,在当下课时安排紧张、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是我最大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