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栽鲜香菇—水稻栽培模式
2013-04-29谭晓丽
谭晓丽
摘 要:介绍了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袋栽鲜香菇—水稻“千斤粮万元钱”栽培模式及高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袋栽鲜香菇—水稻;“千斤粮万元钱”;耕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S646.1+2;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8-47-02
丽水市莲都区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水田资源非常有限。以袋栽鲜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和水稻均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全区香菇年生产规模达到8 000万棒,曾获“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强县”称号;水稻播种面积约3 850hm2,其中晚稻及单季稻播种面积3 750hm2左右。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收益,农业技术部门在仙渡乡、碧湖镇高溪片区等香菇、水稻主产区域推广袋栽鲜香菇—水稻“千斤粮万元钱”栽培模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 茬口安排
香菇于8~9月份制袋、接种,室内发菌培养至11月上中旬排场,11月至次年5月为出菇期。水稻于5月中旬~6月初播种,10月份收割。
2 品种选择
香菇品种选择L808、“9015”(系列)、868;水稻品种选择甬优9号、中浙优8号、中浙优1号。
3 栽培技术
3.1 香菇栽培 工艺流程:备料→配料→拌料→装袋→扎口→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
3.1.1 场地选择 (1)发菌场所:选择洁净、通风良好、避免直射光的房屋作发菌场所,也可用遮荫、防雨较好的菇棚作发菌场所。(2)栽培场地:选择有清洁水源,排灌方便,周围环境无污染、无病虫滋生源,利用冬闲水稻田,场地四周挖好排水沟。
3.1.2 菇棚与畦架搭建 采用内外棚栽培方式,外棚用于遮荫和防雨保湿,内棚为保湿和保温。外棚可用钢管大棚,也可用竹条或木条搭建,用遮阳网或草帘遮荫,菇棚规格为宽3.5m、高1.5m,棚内安排2畦香菇;或宽6m、高2.5m,棚内安排3畦香菇。畦宽1.2m或1.4m,走道宽40~60cm。畦架的搭建:畦的两旁每隔1.2m或1.5m插1根50cm长的小木桩,地面留30cm左右,木桩上按畦的长度固定一根小木杆,在小杆上每间距20cm放一根竹条(或铁丝),两端固定在小木杆上。内棚的搭建:每隔1.5m左右设一横跨畦面的弧形竹片,高度50cm左右,用以覆盖小棚膜。
3.1.3 田间出菇管理 (1)脱袋与排场。将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的菇棒运到菇棚,选择无风晴天的早上或阴天进行脱袋,以菇棚内温度18~25℃、空气相对湿度85%左右、含水量55%~60%为宜。脱袋后摆放好菌棒。对于早熟品种,脱袋后盖膜保湿3d,促进气生菌丝生长,然后通风降湿,使气生菌丝倒伏,转成褐色的菌皮。转色完成后,白天将菇棚内塑料薄膜紧盖,使温度升高至18~20℃,夜间掀开薄膜,降低棚温,采用温差刺激法催蕾,连续3~4d,菌棒很快就现蕾。(2)秋菇管理。秋季气候变化较大,注意掌握温湿度的控制。若温度一直处于20℃以上时,可在早晚气温低时,揭开大棚膜两头或两侧裙膜进行通风散热,每天1~2次,每次30mim左右,适当喷水保持棚内相对湿度在85%~90%左右。温度低于12℃时,将遮阳网适当收拢,让阳光照射,增加棚温。每采一批菇后,停止喷水,揭膜通风8~12h,让菌丝休息复壮7d左右,当采菇后菌棒留下的凹陷处发白时,白天喷水,并盖紧薄膜,提高湿度,晚上揭膜通风,使菇床有较大的温差和菌棒干湿差。约经过3~4d,第二批子实体即可形成。(3)冬菇管理。冬季气候寒冷,香菇菌丝、子实体生长较缓慢,管理关键要设法增加大棚温度,可选用以下操作方法:一是把遮阳网与大棚膜内外对调使阳光更多射入棚内提高棚温;二是在气温低时,把遮阳网撤掉,移入大棚内,直接覆在小拱膜上;三是选晴天将遮阳网收拢,增加透光,提高棚温,晚上打开收拢的遮阳网,增加保温效果。管理上结合采菇通风1次,选在气温高的中午进行。通风前要喷水保持棚内湿度,待菌棒表面水珠风干以后,再盖好薄膜。(4)春菇管理。春季气温逐渐回升, 前期气温不高,主要是注意菌棒补水。后期气温高、湿度大,重点是降温、控湿,应盖好遮阳网,加强通风。每天要结合采菇揭膜通风,若气温高于20℃,揭开棚膜两头让其通风,闷热天或雨天则棚膜四周都揭开。视天气(晴雨)决定是否喷水,喷水后等菌棒表面晾干后再罩膜。进行干湿、温差刺激时,白天盖严薄膜,晚上12∶00后揭膜通风1h。
3.1.4 菌棒还田 香菇采收结束后,及时清理菇田。根据田块肥力确定还田废菌棒数,肥力瘦瘠的田块多还,否则少还。一般还田废菌棒3 000~5 000棒/667m2为宜,还田前预堆7~10d。
3.2 水稻栽培
3.2.1 播种与移栽 根据品种不同生育期与当地小气候,因地制宜,于5月中旬~6月初播种,秧田播种量为6.0~7.5 kg/667m2,大田用种量为0.5~0.6kg/667m2。提倡半旱育秧,秧龄20~25d,插秧前3d施好起身肥,插秧前1d防治1次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蓟马等害虫,做到带药插秧。插秧密度一般掌握在30cm×20cm或27cm×23cm,本田667m2种植密度为1.0万~1.2万丛,单本稀植。
3.2.2 肥水管理 最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确定施肥方案。一般香菇菌棒还田作基肥,移栽后5~7d结合大田除草施尿素10kg/667m2、氯化钾5~7.5kg/667m2;中期看苗施肥,倒2叶露尖时施用尿素5~7.5kg/667m2或复合肥10kg/667m2;齐穗期看天看苗酌施壮粒肥。水浆管理与施肥、除草、治虫相协调,薄水插种、浅水分蘖、超前搁田、多露轻搁、搁实搁硬、活水壮苞、间歇灌溉、湿润到老。
3.2.3 病虫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根据病虫预测预报及田间病虫害发生趋势,把握时机,及时防治。重点抓好卷叶螟、稻飞虱等两迁害虫为主的病虫防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合理配方,减少农药用量,注意交替施用,有条件的采用统防统治。
4 效益
袋栽鲜香菇—水稻耕作模式,水稻平均产量550 kg/667m2,收入1 200元,生产成本按700元计算,净收入500元;香菇667m2排放1万棒,可采摘鲜香菇7 500 kg,以7.0元/ kg计,产值5.25万元,扣除香菇菌棒生产成本15 000元,棚架材料、薄膜、遮阳网等折旧费3 300元,雇佣人工费3 500元,667m2鲜香菇净收入达到3.07万元。
水稻与香菇轮作,在生产季节安排上一前一后,温度要求上一高一低,发挥了互补作用,充分利用了光温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两者一水一旱,香菇好气性杂菌和害虫被水长时间淹没而死亡,可有效减轻香菇的病虫害。废菌棒还田,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不但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且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建清. 丽水农作制度创新与实践[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2]何建清. 杂交稻中浙优8号在丽水高产群体特点及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2009(1):107-108.
[3]黄翠红,徐建波. 香菇塑料大棚加遮阳网栽培技术[J].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9(6):14.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