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综合培养
2013-04-29朱殿勇沈红宇杨晋斌AnneCampbell
朱殿勇 沈红宇 杨晋斌 Anne Campbell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然而,不容置疑的是,我们国民的综合创新素质还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内地列34名,远远落后于排名11的中国香港。该蓝皮书分析中国的10项明显弱点中,首当其冲的是:合格人才匮乏,就业形势严峻;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以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率都不高,虽然我国的GDP总量已进入世界经济大国的第一集团,但我们的实际收入和效率并不高。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上还处在一个以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换取外国技术和外贸收入的阶段。
一创新人才的定义
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在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作为基准,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动局面。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创新人才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建设创新人才队伍的极端重视。
近几年,我们一直高举培养创新人才的旗帜,但我们对于创新人才的认识还很模糊,以至于培养过程显得盲目。关于创新人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内外的认识也不相同。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
二创新人才的特征
首先,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所谓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
其次,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第三,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了人就有创造性,就能成为创新人才,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大学作为输送人才的重要一环,发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整体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環。2005年7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曾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钱老的话一针见血,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尖锐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新的思路、政策和举措。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如果把这种教育称为接受式教育,那么创新教育则是由接受教育发展来的,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由于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以下几种教育模式:
1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与自学结合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创新教育中,营造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具有创造性地学;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
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主要体现在学习的目的性、刻苦性和创造性上。明确的学习目的可促进学业进步,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更主要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怕苦怕累就不可能获得真才实学,要有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学习的创造性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这既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本质要求,也是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
2课内与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
课内和课外是学校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课内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外教育通过课外活动开展,侧重于理论的应用和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是对课内教育的强化和补充。实施创新教育,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并重的原则,既可克服只重视课内教育,忽视课外教育的不良倾向,又可消除创新教育就是加强课外教育的片面认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注重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直觉和洞察力出发,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要坚持按“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的原则设计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精心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企业作为人才的使用者,其本身也是人才的重要培养方,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一环。30多年前,英特尔的几位创始人带着些许的赌气与冒险情绪开始了创业,从此“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就深深地烙在英特尔的企业文化中。“不创造便死亡”,英特尔前总裁葛洛夫多次强调这一点。
英特尔希望自己的员工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你不熟悉的事情、勇于接受失败,总结经验以获得成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去重复自己很擅长的事情,避免犯错误。这与中国古语“收罗英雄,弃瑕录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1993年,英特尔开始了第一届“创意日”,鼓励员工提出创意提案,并奖励提出冠军创意提案的员工10万美元,以推动公司内部创新文化的形成。之后,英特尔“创意日”每隔2年举行一届。许多员工提出的建议都被应用在此后英特尔的新产品上,成果让大家为之振奋。其实,“创意日”不只是在每两年的那一天给英特尔带来惊喜,“创意日”更为英特尔营造了一个激励员工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环境和为英特尔的员工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世界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采取适当的方法是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再结合其他企业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世界知名企业培养员工创新能力的方法也是有一定相似性和规律性的。给予员工一定时间的自由,以制造轻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迸发创意。这些久经验证的方法,如果能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与借鉴,其作用恐怕是非凡的。
综上所述,政府作為国家战略的领导者与总规划者,应该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大舞台,大背景。积极发掘人才,并通过建立科研项目来提供一个锻炼人才、让其施展才能的平台。人才从哪里来?现在有的地方比较倾向于出大钱从国外引进拔尖、名声大的人才,科研可以一步登天,是不是这样?实际上科学人才的成长还是要从本土上一步一步地产生。个别的人才可以引进,但研究所的整个体系是引进不了的,要把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重点吸引有潜力、素质好的青年学者,从博士后阶段做起,甚至从博士生阶段就重点培养,5到10年就可以成为骨干人才和国际上有影响的人才。美国、欧洲的做法也是这样,多数也是吸引有发展潜力、可以培养的优秀年青人才。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最好方法是放手让人才在承担科研项目中得到锻炼。科学院现在有不少重大项目,为培养人才创造了平台,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当然把那些世界顶尖级人才短时间请进来的做法也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战略性工作,需要我们主要从大学教育、企业以及政府三方面狠抓落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然,我们作为中华民族其中的一员,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出有利于创新的贡献,来实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