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蔡和森故里
2013-04-29罗绍志
罗绍志
从长沙出发,沿潭邵高速公路往南行150公里,就来到了湘中腹地——双峰县。“两派交流好向此间寻活水,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这是清代名士朱尧阶对双峰的描述。这方土地养育了一大批英雄儿女,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真挚学友蔡和森便是其中叱咤风云的人物。
“乾坤一少年”
现今的双峰县县城,便是蔡和森故居的所在地——永丰镇。1899年,4岁的蔡和森随母亲从上海回到了这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家乡。
巍巍双峰,屏立东南;滔滔湄水,穿镇而过。提起永丰,人们能联想到的是驰名中外的土特产——永丰辣酱。如果对永丰再熟悉一点,还会想到制作、经营这种土特产最为有名的“蔡家酱园”。“蔡家酱园”,指的便是蔡和森的老家。明清以来,蔡家世世代代就在这里开设蔡广亿、蔡广益、蔡广祥等几家酱园。到了蔡和森父亲手里,经营的“蔡广益”难以为继,家道逐渐中落,蔡和森不得不到堂兄开设的“蔡广祥”辣酱店当学徒。“徒弟徒弟,三年奴婢”,少年蔡和森虽然身患哮喘病,但是每天仍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天未亮就要起床工作,晚上还要照顾店主的起居生活。身体和精神的磨难没有击垮蔡和森的人生梦想,反而让他更加坚强。3年学徒期满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弃商读书。
进入永丰国民初级小学读书时,蔡和森已经16岁。因为年纪大,大家都嘲笑他为“太学生”。因为年纪大,蔡和森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他日夜苦读,涉猎群书,其才思和学识不仅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在社会上也获得了一致好评。在永丰,至今还流传着蔡和森“巧对其买墨”的故事:一天,蔡和森到文具店买墨。文具店的老板早听说了他,想考考他的才学,老板说:“我出上联给你对,对上了,我送你一锭墨。”蔡和森点点头。老板出的上联是:小学生买墨,三元及第。蔡和森稍稍思考,即对出下联:大老板经商,四季发财。老板听了连声叫好。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经商发财的心意。老板立刻送给蔡和森一锭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让家乡人更为佩服和惊叹的是,蔡和森带领全家、全校、全镇剪辫子、“割尾巴”的壮举。1912年,蔡和森跳级进入双峰高等小学读书,其时正是辛亥革命后第二年。推翻清廷、结束帝制的消息传到永丰,蔡和森异常兴奋,他不仅参加了宣传队,还以实际行动响应革命主张。在永丰,他第一个剪掉辫子,并向同学们庄严宣告:“蓄这么长的辫子,是满清王朝奴役、统治中国人民的一个象征。现在皇帝被赶跑了,还留着这条像猪尾巴一样的辫子,多丑啊!”很多同学在他的倡议下,纷纷把头上的“尾巴”剪了下来。回到家,经过他的动员,母亲第一个响应,拿出剪刀“咔嚓”一声就将脑后的巴巴头剪掉了。接着,妹妹蔡畅也把辫子剪了。最后,蔡和森在母亲的支持下,将父亲的辫子也剪掉了。一家人剪辫子的消息,在永丰街上不胫而走,很多人都跑到他家来看稀奇、看热闹。蔡和森的母亲便抓住机会,学着蔡和森的样子,向乡亲们作演说,号召乡亲们剪辫子、反满清。这样,在蔡和森一家的宣传和影响下,剪辫子的主张在永丰很快就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这个古老而沉寂的小镇一时充满了新时代的生气。没几天功夫,永丰镇上的男女老少,都陆续剪掉了脑后的“尾巴”。
蔡和森在双峰高小只读了一年,便离开家乡,开始到长沙求学、谋生。他先入湖南铁路专门学校,再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转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一年多后从该校毕业。“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918年,在租住的长沙湾镇刘家台子,蔡和森与毛泽东、萧子升等共同发起成立新民学会,践行“革新技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宗旨,在湖南、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随后,蔡和森与毛泽东一道,踏上游学之路,近一个月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及益阳、沅江、汉寿、浏阳、岳阳等地广大农村,在实践中接触底层社会,思考中国的未来。仲夏时节,受新民学会委托,蔡和森启程赴北京,筹办留法勤工俭学事宜。乘船从长沙出发,过洞庭湖时,蔡和森眺望湖面汹涌的波涛,心潮澎湃,思绪万端,即兴吟咏了一首《少年行》:“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从此,一位乾坤少年踏上了革命征程,开始了为国为民辗转漂泊、无私奉献的光辉一生。
革命的一家
1913年,蔡和森到长沙上学后,便鼓励年近半百的母亲也去省城读书。在蔡和森的鼓励下,母亲葛健豪不仅决定自己去读书,还准备卖掉仅有的家产,把家里的小女儿蔡畅和已出嫁了的大女儿蔡庆熙,还有一个刚懂事的外孙女刘昂,一家三代五人,都带到长沙念书。葛健豪报考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时,学校老师见其年纪太大,又带着孙辈前来,不肯让她报名。蔡和森便给县府写报告,县官知道后,被他们一家三代人进城读书的行为所感动,批了“其志可嘉”四字。于是,葛健豪得以顺利进了教员养成所,儿女则进学校,外孙女进幼稚园。三代人同时进省城求学,在当时甚至今日都是难能可贵的。
在赴法“勤工俭学”时,蔡和森与向警予从相识到相知,两位热血青年,怀着共同的信仰,冲破重重的束缚,在法国结为革命伴侣。结婚照上,二人捧着一本打开的马克思《资本论》;婚礼上,二人将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作编印成书,题为《向上同盟》,分赠给大家。而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结合被誉为“向蔡同盟”,成为万千青年追寻的楷模。毛泽东闻知此讯极为高兴,亦十分赞赏他们自由恋爱的行为,认为这是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后来,毛泽东与杨开慧、李富春与蔡畅等的结合,可以说是 “向蔡同盟”之后的一支支革命浪漫曲。
1921年前后,蔡和森、向警予相继回国。回国后,他们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最早的一对夫妻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蔡和森当选为中央委员,向警予则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时,蔡和森还担任中央宣传部第一任部长,向警予担任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夫妻俩都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1928年,蔡和森惊闻向警予牺牲噩耗,悲痛不已,撰文《向警予同志传》以悼念。他在传末写道:“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其时,向警予牺牲仅两月有余,作为曾经最为亲密的爱人,蔡和森把难言的悲痛藏在心底,以朴素的笔触追忆了向警予不平凡的一生。
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被人们称为“女中豪杰”、“革命母亲”。1918年底,年过半百的葛健豪,同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一道赴法勤工俭学,是中国第一位赴欧留学的裹脚女子,被当时舆论界誉为20世纪“惊人的妇人”,湖南《大公报》载文称她这一举动“是吾湘一点生机”。在法国,她积极参加蔡和森、周恩来等发起的“二·二八”运动和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的革命斗争。回国后,她加入湖南女界联合会,举办平民女校,自任校长。在她的掩护下,平民女校成为当时党组织秘密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1943年,葛健豪在永丰病逝,毛泽东亲笔题写“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也为她题诗:“豪杰蔡家多,儿女万人歌,堪为烈母颂,留学创先河。”1985年12月,为纪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革命母亲,双峰县人民政府在永丰镇五四村为她立碑:“蔡母葛健豪纪念碑”,碑名由陈云题写。
在这一家人中,涌现了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四位中央委员,在中国革命史上堪称典范,名垂青史。
“人民永远记着他”
1931年8月,由于叛徒出卖,蔡和森在广州被国民党反动军阀陈济棠杀害。多年来,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始终深切怀念着他。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谈话中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周恩来也说过:“和森同志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陈云、聂荣臻等都曾为蔡和森题词,对他革命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邓小平1979年9月27日为《蔡和森文集》题词:“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
1986年,双峰县在蔡和森的家乡永丰镇兴建蔡和森纪念馆,1988年4月建成开馆。纪念馆总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展厅面积近1000平方米,正门上方悬挂着聂荣臻元帅题写的“蔡和森同志纪念馆”的匾额。门厅陈列着蔡和森半身铜像,高1.15米,通高2.68米,以邓小平1979年9月27日题词作背景。馆外是“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群雕,包括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葛健豪、蔡麓仙(蔡和森之兄)、李富春6人群塑。白色的麻石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屹立在中间的蔡和森,目光深邃,表情坚定,仿佛在洞察着世界的风云,又仿佛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2005年,在纪念蔡和森110周年诞辰之际,双峰县又投入1000多万元,对纪念馆原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新建的蔡和森广场,包括蔡和森纪念馆、蔡畅图书馆,陈列了蔡和森一家的文物、照片、著作等140多件。这里现已成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AAA级旅游景区,至今已接待游客近百万人。
蔡和森的故居光甲堂系清末建筑,砖木结构,总面积550余平方米。1985年邓小平题写的“蔡和森故居”金字红木匾悬挂于故居大门上。2003年6月,光甲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房屋坐落在一处小坡上,绿树掩映,郁郁葱葱;门前两口水塘,芭蕉戏水,瓜蔓滋长,风景清新秀丽。故居由正厅、左右厢房及天井和杂物间组成。故居的陈列物品中有许多是原物,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过蔡和森的印迹。走进故居,似乎就可以看到那位乾坤少年成长着的身影。
踏上伟人成长的故土,我们总是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回望历史,缅怀伟人,我们深深感怀、感动、感恩。当年的少年蔡和森,带着忧国忧民的一腔抱负,从这里走进古城长沙,走进革命的滚滚大潮之中。多少年过去了,多少人已化为尘世的轻烟,但那些逝去的岁月却永远不会抹去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人们在这种精神和信念的支撑下,去探求那些亘古不变的真理。(题图为“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群雕)
(责任编辑:张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