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强新政”力推“新型城镇化”
2013-04-29
“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这是钱钟书老先生的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生活中的“围城之惑”常常困扰着我们,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延伸,不禁想起曾几何时,“农村人”向往城里的高楼大厦,“城里人”却向往城郊农村的田园风情。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提速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红利”迅速显现,农村户口也随之身价抬高。与此同时,真正自然的田园风光也在迅速减少,被工业化与商业化发展所侵蚀。其实,“土地红利”与“人口红利”一样,只能是暂时性的而非永久性,甚至还会转瞬即逝。“人口红利”曾经为中国工业化发展,带来20余年的黄金期,但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很多产业优势荡然无存,面临困境乃至绝境。“土地红利”同样是把双刃剑,大面积的土地买卖只能带来暂时的繁荣,种下未来的苦果,用好“土地红利”,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正确抉择。本届政府反复强调,未来的城镇化建设是一种“新型城镇化”,和以往建楼造城的传统改造模式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实现从农业到非农业、从农村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的整体素质转换。
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习总书记在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也明确指出,我国将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这些精神,既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敲响了警钟,也为未来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克强提出,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抓手,发挥其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的重要作用。今年3月的两会期间,刚刚上任的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也曾明确表示,目前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当下社会,大约存在2.6亿农民工,要让他们中有“农转非”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并适应新生活,可谓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就业支撑和服务保障。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此外,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的各类棚户区,这既解决了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又合理地降低了迈入城镇化的门槛。
新一届政府中,由国土资源部部长转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的徐绍史,倾情出演“克强新政”重要执行者的角色。徐绍史7月31日公开表示,我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发布城镇化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同时,统筹谋划和推动户籍、土地、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提升城镇化质量。另外,我国要继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等功能为重点,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中心城区的改造、重点支持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下大力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备。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王景新认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应该转向乡村城镇化,若总是瞄准老的城市群、城市区域,只会让城市病愈发严重。目前,党和国家的规划方向十分明确,即重新规划若干个城市中心,在若干个经济区范围内规划一些新的城市群、城市区域,然后把重点转向乡村城镇化。
市因人而兴,城因人而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生活。合理布局城镇化进程,必须要综合考虑发展水平和吸纳能力,既要重视大型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也要重视中小城市、小城镇的主体作用,使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当前,政府应重点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投入等方式,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城市吸引力,减轻已有特大城市及大城市的压力,化解日趋严重的“大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