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与北冰洋开发
2013-04-29鲍辉
鲍辉
2013年5月15日,北极理事会在瑞典基律纳召开第八次部长级会议,批准中国和其它5个国家成为正式观察员国。这次会议得到了全球的极大关注,不仅是因为中国等国家的加入、北极“国际化”是媒体的焦点,更是因为北极和南极一样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两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资源,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和战略价值。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研究小组指出,北冰洋的夏季海冰大部分将在今后10年内融化,并且有可能在20年内全部消失。因此在全球变暖加剧的今天,冰封的北极地区才是关注中的焦点。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总面积2 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千米。北极地区主要的国家有5个,分别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此外,冰岛、瑞典和芬兰也有部分领土在北极圈内。从全球来说,北极地区有很多开发优势。
(1)空间优势。北极作为地球一端,首先拥有独特的地理空间优势。如飞机从北极附近地域出发,很快就会飞抵欧、亚、北美三大洲的上空。
(2)航运优势。一份多国合作得出的北极气候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变暖将在不久的将来使北冰洋地区一年里有五个月适合航海,而这几月恰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昼长远大于夜长,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
而且一旦北冰洋航道贯通,将使亚、欧和美洲之间的航线缩短6 000到8 000千米,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将无用武之地。这样,从北欧到远东地区的航线也可以取道加拿大北部诸岛,大大减少了欧洲和东亚的海上运输路程。加拿大沿岸的“西北通道”和西伯利亚的“东北通道”将成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两洋之间,通过“东北通道”,将比经过苏伊士运河的传统国际航线,节省5 000海里的航程和一周的航行时间。欧亚两大洲之间,通过“西北通道”,比经过巴拿马运河将缩短4 000海里,对航运业者而言自然有丰厚的利益诱惑。一旦这两条北极航路常年开通,将成为联系东北亚和西欧,联系北美洲东西海岸的最短航线,可以节约大约40%的海上运输成本,届时北极航道可能成为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替代选择。而且北方航道的开通将形成一个囊括俄罗斯、北美、欧洲、东亚的环北极经济圈,这将深刻影响世界经济、贸易和地缘政治格局。
北极航道一旦开通,不仅影响我国海洋运输业和国际贸易,而且将带动我国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有可能使北部沿海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因为海运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国际贸易的货物运输,但索马里海域海盗猖獗、马六甲海峡过于狭窄使我国很容易受制于人,这些因素都严重威胁我国海上运输和国际贸易安全。因此北极航线开通将使长期困扰我国的马六甲海峡困局得到缓解。
(3)资源优势。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与化石能源;可再生生物资源、水力以及风力等资源。据有关资料,北极地区煤炭储量高达1万亿吨,占全球煤炭储量1/4。这里的煤炭具有低硫等特性,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品质煤炭。北极地区待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3%和30%。除化石燃料外,北极地区还有镍、铅、锌、铜、钴、金、银、金刚石、石棉和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北极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这里是地球上尚未进行大规模商业捕捞的海域。北极地区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在世界淡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这里丰富的淡水资源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和经济价值。
(4)科研优势。2012年公布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对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层影响比其它任何地方都要大。根据相关国际条约,中国于2004年在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地区建立了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研究考察高空大气物理、冰川监测、生态环境、微生物、大气化学等。此前,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等已在该群岛建立了科学考察站。2012年7月至9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首次成功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太平洋和大西洋。
总之,北极地区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世界各国应加强全球变暖控制,切实注意保护北极具体措施落实。目前受主权冲突的影响,环北冰洋国家本身存在“圈里斗”,同时在拒绝和阻止非北极国家进入又十分“抱团”,打造利益“围城”。实践证明,由于北极地区历史、地理比较特殊,基于国家主权的区域治理,不但无法有效地平息环北冰洋国家的权益之争,更有可能使冲突进一步升级。冻结各国领土要求的南极模式或许能够提供可资利用的经验。相关国家,尤其是北极圈国家,应正视北极缺乏历史主权的事实,摆脱地缘主权的束缚,放弃在“小圈子”内的无序竞争,自拆利益“围城”,以开放的姿态欢迎有能力的国家和平进入北极,用科学考察取代利益瓜分,用环境治理代替资源滥采,用全球共治代替国家主权治理,这才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