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置有效作业 提质“减负”

2013-04-29马军高凯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减负学区导图

马军 高凯

提质“减负” 作业先行

2013年新学期伊始,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北京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了“八个严格”工作要求。其中对于作业量,市教委明确规定:初中生“家庭作业每天不超过1.5个小时”,小学低年级学生也由以往“不留书面课外作业”变为“不留课外作业”。为了响应市教委提出的要求,3月19日,呼家楼学区管委会马骏主任、赵翠丽书记主持召开了主题为“关注常态,研究作业,对学生成长负责”的提质减负工作交流研讨会,提出了“让布置作业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再形成的思考过程;让批阅作业成为与学生心灵、思维对话的行动过程”的作业理念。

让布置作业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再形成的思考过程

学区对作业开展的综合性研究可追溯到2009年。当时,我们根据学区长期实施的五大评价体系编制了《教师教学指导手册》,针对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辅导学生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疑难点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由于作业是教学管理常规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在编制指导手册中的“作业布置指导意见”之前,我们先做了一个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作业怎么看。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教师存在以下问题:(1)作业布置的随意性大,没有经过精心的准备和设计。(2)作业形式单一,多是抄、写、背、读,缺乏实践性、合作性、创新性。(3)作业内容呆板、知识面狭窄、学科知识联系松散,缺乏延伸和拓展。(4)作业的针对性较差,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5)作业完成情况的监控力度不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此,在“作业布置指导意见”中,我们给出了布置作业的原则和可采取的形式,如知识型、观察型、日记型、调研型、问题型、应用型、实践型作业,让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有所参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作业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这个层面上。我们意识到,要想把作业布置环节真正落实,首先得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作业观”。于是,我们提出了“让布置作业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再形成的思考过程”的理念。即让教师明确,单纯的计算、抄写只是对上课知识的重复再现。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应思考,怎样在课下继续延伸、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给学生一个科学方面的主题,学生在回答时需要形成实验报告。这个报告的撰写不是通过翻书、简单抄一段就能完成的,而是看他具不具备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实际上,学生也是在完成作业,但是在做这种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了。

作业需要“设计”,而不是简单“布置”

为了改变过去那种大量、枯燥的重复性作业,把学生内心最强大的学习需求调动起来,我们带领教师对作业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设计”。

1. 针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设计灵活的作业

由于一二年级不能留书面的家庭作业,现在教师们花大力气去做的,就是把我们的每一节常态课做好,把课的教学内容设置精当,使教学目标更具体、更清晰,使教学环节更紧凑。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授课时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以内,留下10分钟可以让学生练习。

同时,毕竟学生在一个群体中,基础不同、家庭环境不同,能力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有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强,有的则需要不断地再现知识才能掌握。为此,教师们想了很多种办法,尤其光华路小学实践了很多符合低年龄学生特点的方法。例如,学生今天学了一个词“铅笔”,教师就让学生带着爸爸妈妈去留心观察,看在生活中能不能找到它,找到后还要给妈妈做一个介绍。实际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再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并发展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要求,不管哪个学段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写。到了高年级,我们的教师依然没有把对字词的检查放到脑后,比如通过课堂的听写检查学生,发现新学的10个字词学生都已经掌握了,那就在作业中不必再抄写这些字词了。

2. 针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作业形式

五年级是小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就想到了让学生做大大小小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框架,把它们悬挂到学校走廊里,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与学科学习有密切联系。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对于长方体有多少个面、相对面是怎么样的、有多少条棱,全部都领会得很明白。后来,我们的跟踪观察证实了,凡是参与了制作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都很强,这种能力不是练多少道题就能够达到的。

再如,读完一本书,让学生用“语文小报”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类作业本身就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关于读、写结合的要求。

3. 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需求,布置个性化作业

以前,作文作业都是教师告诉学生内容和形式,指导学生去写,导致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而且并不是学生真正想写的内容。看到这一点后,我们设计了让学生“我手写我心”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放开了。等到学生写完,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需求去上讲评课,指导学生如何写得更好。这样一来,每位学生写出来的都是自己的文章,也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学区部分学校还使用思维导图作为学生完成作业的工具。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教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进行归纳,从而建构起知识体系。这一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体现得非常清晰和到位。比如在期末复习的时候,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工具把一个单元的知识呈现出来,有的学生只是画出了简单的知识树,而有的学生就分得很细。也就是说,能力强的学生分出来的“枝杈”更多一些,能力弱的虽然没有那么细,但也能把主要的概念呈现出来。在这里,谈不上谁对谁错,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利用思维导图,学生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基于学情反馈报告,分层布置作业

学区在2010年立项开展“运用数据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充分利用“朝阳区学业能力追踪诊断服务平台”的数据分析和学情报告反馈系统,探索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的方法,引领教师们运用海量的数据科学地分析教学。

例如,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区进行了英语学科的学业能力诊断。前期先根据英语学科知识框架,对该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命题蓝图,并根据蓝图进行命题、组卷。随后,再小范围试测,并利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对测验数据进行分析,以反映试题质量。教师可根据测验目标筛选试题,调整难易度和区分度后组卷,形成最终学业能力诊断测验试卷。测试结束后,全体英语教师参与网上阅卷,及时针对主观题收集典型卷。完成阅卷后,当天即可利用数据分析功能,生成学区、学校、年级、班级各个层面的学情分析报告(如下图)。

学业能力分层图

学业能力分层报告和学生的个人学情诊断报告呈现出学生的能力差异,以及每位学生在哪个知识点上掌握得好、哪个掌握得不够。根据这些数据分析报告,组织教研组及时开展教学研讨会,每位英语教师,针对自己班的实际情况,用数据来分析、确定本班能力分层情况,做到逐级分层,因层施教、因层布置作业。利用阶段性的诊断、分析、反馈,教师们做到了心中有数,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下学期的教学计划,包括各层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分层作业。

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布置有效作业,是提质“减负”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作者单位:北京朝阳区呼家楼学区)

猜你喜欢

减负学区导图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