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钢琴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及方案探究
2013-04-29杨晓琴
摘 要:钢琴教学作为一门独具美学的艺术学科,在国内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高校教育形势的日益严峻,钢琴教学改革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部分。本文以我国钢琴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钢琴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就改革方案提出一些见解,以期对国内钢琴教学改革有所助益。
关键词:钢琴教学改革 重要性 教学内容 授课形式 师生关系
引言:
近年来,高校教育形势严峻,教学改革成为当前中国教育的关键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和期望,教学的主流趋势从着重培养学生的单方面能力变为努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钢琴教学也同样受到了影响。如何将钢琴教学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发展中的教学体系,成为摆在所有钢琴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新的形势对钢琴教学提出新的目标,而国内的钢琴教育事业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继续努力。本文以我国钢琴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传统钢琴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国内钢琴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中,笔者仅就改革方案方面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国内钢琴教育改革有所启发。
一、钢琴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传统钢琴教学模式下教导出来的学生大多忽视对其他素质的培养。在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中,高校教育所重视的是对学生基本弹奏技能的提高,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规划,例如重点强化某些曲子的弹奏等,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得到好的成绩而拼命练习这几首规定曲目,对其他类型的曲目不闻不问。这样的教学模式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忽略了钢琴教学的实际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弹奏钢琴,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创造和感受音乐。同时,这种只对部分技能进行强化的教学模式也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在我国,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认为,所谓的钢琴学习就是简单的能把钢琴弹好而已,因而对其他的知识和技能均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势头。这样的培养方式导致很多学生通过钢琴学习得到了高超的弹琴技巧,却缺少了其他的综合素养。学生在这样的培养机制下无法得到全面的学习,学生的个人素养也无法得到全面的提高。
随着高校扩招时代的来临,学习钢琴的人数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平衡学生资质上所存在的差异这一问题。在钢琴教学中,学生的资质可谓千差万别,有的学生从小练习,基本功扎实且深厚,而有的学生却连基本的识谱都不会,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上的双重困难。传统的钢琴教学是“单对单”式的教学模式,即一个学生只有一个老师,而因为教师本身资历或学习课时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学习。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使优秀人才的潜力得不到充分的挖掘,也会让基础稍差的学生离目标越来越远。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轻松应对学习的同时会觉得不甚乏味,认为即使不学也可以;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学习上举步维艰,认为即使努力了也达不到目标,这两种极端的情况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化,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我国当代钢琴教学领域带来了重要启示”[1]。师生关系一直是素质教育探讨的重要环节,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可是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师生关系大多是紧张的,甚至是激烈的。教师在教学中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为了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忽视了学生自己的声音。有的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来,效果不好不仅不会变通,反而怪学生自己的资质不行,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指导下,会越来越没有自信,学习态度也会越来越消极,这都是必须要进行改革的观念。教师应该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管理员,只有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听到学生真实的声音,帮助他们突破难关,真正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二、钢琴教学改革的方案探究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从单一走向多元
“进入新世纪,课题型教学仍是高校钢琴教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在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规定其练习曲目中的某一首或某几首,以此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可是这样单一的重复练习不仅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还会局限学生的音乐视野。钢琴教学所要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钢琴人才,而不是只会简单重复别人作品的木偶,学生必须要掌握除弹奏以外的其他音乐技能,诸如编曲与创作等等。当前的国内钢琴教育所注重的是对学生钢琴弹奏技巧的训练,有的学生虽通过学习得到了高超的弹奏技巧,却无法胜任社会中的具体工作。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显现的尤为突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解决这一紧迫问题,必须将教学内容从单一改为多元。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乐曲的分析能力。在钢琴教学中,学生首先要掌握钢琴的基本知识及演奏技巧,还要能够对其曲式结构、题材以及内容进行分析和描述,抓住曲子里面的核心,了解乐曲的创作意图,以期更好的表现出乐曲的主题,演奏出打动人心的旋律。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单一的教学内容导致了学生只会按部就班的弹奏乐曲,而即兴伴奏需要的是在没有曲谱的情况下为歌曲伴奏。即兴伴奏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必要时还需要其自行编曲进行演奏,“即兴和直觉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表现”[3]。在一般人的眼里,“即兴伴奏”通常会被曲解为“随便弹弹”,但事实正好相反,即兴伴奏对弹奏者的要求比正谱伴奏更高,需要对音乐作品的风格、题材、形式、曲式等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并选择恰当的和声、伴奏等与其相互配合,即兴伴奏更加强调乐者对乐谱的认知和感觉。即兴伴奏需要弹奏者具备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与宽泛的知识面,要求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调式并合理地进行再创造。学生若要在社会上求得生存,即兴伴奏的能力不可或缺。
最后,要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不要总是待在学校里不断的练习再练习,也要时不时走近社会,在真实的场景中磨练自己的能力。钢琴教学由于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总是局限在学校这个小范围里,学生每天在狭窄的琴房里反复练习相同的曲目,虽然技巧得到了提高,但是却缺乏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
(二)授课形式的改革:从个人走向集体
前文已经提到,国内大多数的高校钢琴教育均采取的是“单对单”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钢琴教学应在授课形式上适当进行调整,从“单对单”教学转变为集体教学或小组教学。很多人认为集体上课的教学模式会埋没学生的特质,觉得“因材施教”才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这个观点在其他文化课上也许可行,但是实践证明,在钢琴教学中,集体授课或小组授课比单独上课效果更好。
如果是资质相当的学生在同一个班里,集体上课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的避免老师对同一知识点的重复讲解,节省教学时间和精力,让老师把注意力放在更加重要的方面。在教授集体课程时,教师要重点讲授钢琴弹奏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诸如钢琴的基本弹奏规则,教师需要教给学生如何读懂乐谱,怎样才是弹奏的正确姿势,以及每个琴键所对应的指法等等。此外,教师还要将钢琴的乐理常识完整地介绍给学生,如音阶、节奏、弹奏力度等等,以此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弹琴的技巧,也要让学生知道与钢琴有关的历史,了解世界上各种各样优秀的弹奏家和作曲家,并对其杰出作品进行讲解,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帮助他们在获得技巧的同时也能增长见闻。
如果是资质相差较大的学生在同一个班里,可以将其按对钢琴的熟练程度分为几个小组,将基础牢固的学生和基础不牢的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再根据每组的具体情况采取分开授课的形式。这样的分组方式一方面能够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保留学生的自尊心。对待已有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水平和挖掘学生的潜力上;而对待没有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放慢教学节奏,以基础课程为主,先打好学生的基础,再进一步引导其向上发展。如果出现实在无法分组的学生,就必须要回到个别上课的形式中去,单独培养。这样的小组教学模式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做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因材施教”。
(三)师生关系的改革:从管制走向民主
传统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行的是管制和教导政策,通过给学生布置作业和考试来促使学生努力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需要进行改革,师生关系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中,而应该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化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念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教学双方身份地位的变化”[4],教师应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与信任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通过这种民主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更容易接收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对于理解不清的地方也有勇气进行询问而不担心因此受到训斥。如何成功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民主化的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想,帮助学生自主的学习,鼓励学生在集体中表达自己增强自信,遇到问题不是由教师单独下决定,而是与学生一起商量解决。通过这种授课方式,教师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与其他人共同进步。如果教师能做到对每位学生都一视同仁,对学生将会是一个极大地鼓励。学生在这样民主化的学习氛围里不仅能够学会弹奏钢琴的方法和技巧,也能够学会平等、友爱的生活方式。
其次,教师应与学生保持沟通,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如果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或是学生演奏,教师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不会很高。只有教师与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和谐沟通的关系,才能使师生关系得到有效地改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独立的思维,如果教师能够在指导的过程中倾听学生自己的声音,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教学中积极主动的配合,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最后,教师要树立好的榜样,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都源自于教师的辛勤指导。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会如何弹奏、如何处事、如何生活,他们对教师会产生一种天然的崇拜感,甚至下意识地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必须严格律己,端正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正面的形象,不仅让学生学会弹奏钢琴的技巧,还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
参考文献:
[1]周为民. 我国钢琴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 中国音乐,2012,04:159-165.
[2]王九彤.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J]. 音乐研究,2011,06:93-104.
[3]吴晓娜. 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01:182-185+195.
[4]童师柳. 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钢琴教学模式探讨[J]. 艺术百家,2008,02:200-203.
作者简介:杨晓琴(1977.12-),女,四川合川人,汉族,大学本科学历,黔南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