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字会开花
2013-04-29孔祥荣
孔祥荣
从事语文教学已经近十年了,教了那么多经典名文,可细心回想,总觉得不踏实。因为学生总是在说:“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尤其是文言文,提起时总是心烦。对教者自己来说,讲了那么多文言知识还是心中无底;对于学生来说,总是害怕“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是文言文面临的尴尬现实。我自己学中文出身,再加上这些年的探索,对此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读为学之本
语文教学也是一种美育,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诵读的方式,读出文言文的神韵,读得荡气回肠,读出学习的兴趣。
正确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品一篇文章需要眼到、耳到、口到和心到。在读中译句解意,在读中析文悟旨。
鲁迅先生认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我们的语言本身就是声情并茂、赏心悦目、如诗如画、意蕴悠远的,因此,让学生真情触摸语言本就是一个聚沙成塔的积累过程。教师运用正音、停顿、语速和节奏等方法,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诵读技巧,培养学生语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所任教的班级从第一天的早自习开始就读全书的文言文,而且每个早自习都要把已学和未学的全部读一遍。当然每让他们朗读新的文章之前,我都会范读一遍,只让学生完成对字音的把握,避免之后再去纠正读音,于彼此而言无疑都是一种方便。采用这种以读促讲的方法,文言文便闪耀了迷人的古典美。
一读读出思想美。每一堂语文课,当我听到学生们大声齐读这些华彩乐章时,我知道,他们已经跨越了历史,真正触摸了古文的魅力。《陋室铭》《爱莲说》,字字珠玑,让人刻骨铭心;《三峡》《答谢中书书》诗中有画,形神兼备;《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含蓄蕴藉,令人感慨颇多……怀着朝圣般的虔诚,校园里书声朗朗,这也正是民族的希望。
二读读出境界美。文言文要想快速积累,其实就是缺乏一个常态的语言环境。文言文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外语,后世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文的语言环境。
而且,在诵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字的联想,学生自己能构建一个由文字生发的新境界。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水势连天,三峡的“素湍绿潭”都在这些北方孩子的心上生根开花。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 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素质和能力,长时间的熏陶,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散发出迷人的书卷气息,成为摒弃世俗、超出常人感情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三读读出意旨美。一篇文章通过其一定的表现形式,表现一定的主题和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作者简介,在读中品析、体会和感悟。读出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才能很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特色和主旨。教师点拨指导、引发学生析文悟旨,读出文章的意味、情调和意趣,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二、 译是解之源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也是必要环节,这一环节只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不是要教师代替。传统的古诗文阅读讲读解译的教法,造成了古诗文教学“少差慢费”的现状: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
我认为,现代人学习文言文,在文言文中加入现代元素,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也是活跃课堂的一个亮点,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岳阳楼记》时,我抓住范仲淹的境遇与我们的失意相通这一点,采用了“以今度古”的方法,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调动其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这种做法一下子就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学自然活起来了。古诗文凝练、典雅的风格一旦融入学生自己的语言,语言风格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样,这些经典的语言活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活起来了。
活了之后,译文就顺理成章了。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如果是不懂,或者是半懂,那么,只要一翻译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翻译时尽量要求学生直译,逐字翻译,哪里不理解一看就知道,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准确。这里的准确是指词语要翻译得准确,逐字翻译、规范,译文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日常积累,运用旧知来探求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省略了长篇累牍给学生讲解文言基础知识后,师生之间共同徜徉在古人给我们营造的精美文山诗海中,也一定能得到更多美的享受。
三、创是终极地
读出情感,译出内容,就为学生的创造性再生阅读提供了保障。这里的创造,是指依据文本进行的文字再生。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典雅,这一独特的语言特征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
如教授《桃花源记》时,有些学生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事隔600多年,桃源人的衣服不可能悉如外人。对于学生的见解,老师先让学生解决,然后谈自己的看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答问,以求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可以说,教师避免了用自己一个的思维来左右集体的思维,他让全班学生提出的问题供大家思考。本课堂上学生所提的问题证明这种方法是适合的,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美的熏陶。学生“人格心灵的唤醒”的创造性古文阅读将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