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展示高效

2013-04-29曾嵘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一节课学案赏析

曾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33-01

《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一书中的“教学范式”说法不一,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不管哪种范式,其实都包含三个环节——预习、展示、反馈。其中,展示应该是体现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这一点大家都认同。在实践中,其实我们每一堂课也都尽量让学生多展示,但有时效果却不总是尽如人意,即达不到高效。因而,要想真正落实课改精神,打造高效课堂,我想我们还得在展示上下功夫,让展示高效。

首先,高效展示要革新老师依据导学案所设计的问题顺序来建构展示内容的模式。

曾到昌乐二中学习与并模仿这种“271”模式,但我发现,模式是死的,课型是变化的,过多地依赖导学案模式来定义每一堂课,语文课已没了语文的味,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不到贯彻,整个教学环节变得机械、呆板,不能突出重点,有时甚至连自己都感到语文课枯燥、乏味,缺少激情,新课都似乎变成了习题课,学生也渐渐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种教学模式,甚至要摒弃、革新这种仅依据导学案回答问题的课堂模式。毕竟衡量和影响教学质量的还有很多因素,诸如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上课的激情、热情,语言的风趣,知识的广博等。这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甚至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我们的语文课,课堂只依照导学案进行答案的展示、点评,就缺了语文的书卷味、人文味,没了思维的碰撞,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的拓展与延伸,……没了老师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学生哪来的动力进行阅读与写作?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一节课只要学生能动起来,让他们觉得一节课既容易度过又能学到一定的方法,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至于展示,口头展示也是展示,没必要拘泥于书面展示;至于展示后的点评,学生补充答案或提出不同的观点也是点评,没必要拘泥于“这个同学回答得怎样?”这样的模式;至于重点的突出,老师可以挑一两个重要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展示,没必要面面俱到,每个问题都落实,抓大方向就行。

其次,高效展示的问题不宜多,一节课一个最佳,能做到一课一得就不错。

如何能让学生每节课都动起来?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展示?如何对新的导学案模式革新?

上学期听了许多节课,一些优质课的课堂虽然热闹,但那毕竟是公开课,学生大多会积极配合任课老师;但若是随堂课,学生会有如此高的热情吗?特别是有些课给人的感觉是左一个探究题右一个探究题,就仿佛在讲习题一样,只是题目不在试卷上而是在黑板上而已,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感到疲惫,特别是一节课的重点在哪,令人摸不着头脑,这与导学案模式的课型有何区别?

所以我觉得一节课没必要探究很多问题,一个足矣,即把所有的问题浓缩成一个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题目大,学生思考的角度就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特别是待优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同时,学生的看法与分析一般是比较零散的,这时,老师要加以引导,即体现课堂“以老师为主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或答题技巧等。有时,一课还不止一得。

以《荷塘月色》为例,我的第一课时是把握文章思路,一些琐碎的问题就全穿插在其中解决,如“为何心里颇不宁静?为何回想着江南?”等问题;第二课时赏析4—6节,什么描写的顺序、叠词的妙处、动词的妙处、比喻拟人、动静结合的手法等等全都囊括在内。这样一课一个问题,学生展示集中,文章重点也很突出。

同时,每组还可按顺序确定好每天的讨论记录员和首席发言人,这样,当问题设计过难时,也会有同学参与到展示中来,课堂气氛始终会保持良好。

再次,高效展示最好以图表或分点作答的书面展示来归纳重点难点,以实现反馈。

学生在展示完老师预设的问题之后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外,还想获得一个完整的答案来总结此课所得。既然是总结,那么语言不可太多,所以以图表或分点体现逻辑的提纲式概括为最佳,既简洁又能突出重点难点。

这样的书面展示可由学生先做,老师再补充。同样以《荷塘月色》为例,我的第一课时重点是文章的思路,所以带着学生朗读分析文本之后,就以两条路线图结束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主要是赏析三幅图画,设计的问题是“自由朗读4—6段文字,从文中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赏析”,学生赏析完毕后,我以一个整体板书归纳内容,结束这节课。

板书体现了文章写景的思路、写景的方法及景物的特点,重点、难点全囊括在里面。学生复习时,只要看看这个板书就会回顾起整篇文章的重点、难点。

总之,这样的课是先撒网,然后再收网,步骤简单,容量却大,学生也会实现由被迫参与展示到积极主动参与展示的改变,从而达到展示的高效、课堂的高效。

猜你喜欢

一节课学案赏析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乡愁导学案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比例尺(一)”导学案
斯诗私塾
步辇图赏析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