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与民本

2013-04-29郑孟煊

领导科学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

郑孟煊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人本”、“民本”、“国强”三者之辩证关系。揭示人类利益关系格局变化规律。阐明当代战略思维的特点,说明“人本”、“民本”哲学理念成为战略决策的最高指导理念的客观必然性。

【关键词】 人本与民本 战略思维 最高理念

【中图分类号】 C9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8-0033-02

“仁者人也”(《中庸》),“民贵君轻”(孟子),这两句经典最能体现孔学之根本的“人本”与“民本”理念。这些根本理念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然而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未能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在所谓“盛世”时期,有“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然而这不是战略举措,更非“民本”思想。但是时到当代,人本与民本理念从理论到实践均越来越被重视。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国际大学者、诺贝尔奖得主就宣言,二十一世纪要强调孔子的智想。再看近几年,国际之人权观念的深入,以至一些国家领袖级人物由于违反“人本”的罪行而被审判……这些都说明了这两个理念越来越得到普世认同,其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理论上作些分析。

(一)

“人本”与“民本”是同一哲学思想体系的理念(概念),两者不仅不能相互离弃,而且内在渗透。以人为本思想源于人类生存、生活发展之根本要求。社会越文明、科技越发达,人类持续发展问题越突出,此理念必越显意义重大,其作用越深远。而人本的贯彻、实践必然落实到“民本”。人本要求尊重每一个人,作为绝大多数人的“民”,更是人本的内涵。离开了“民本”的话,“人本”就是虚无的,不存在的。因此,两者是同一哲学思想体系中两个不同层次的理念。

“人本”与“民本”的区别,从一定角度看,“人本”与“物本”相对立;“民本”与“官本”(位)相对立。历史实践证明,人们曾经把认识世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唯物”理念误解为,物(财)决定一切,把社会发展看成是物的增加、财富的增值,把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准。而对人的需求、生存、发展,视作附属性的,甚至为了追求物而可以贬低人、损害人。这就是一种“物本”对“人本”的否定思潮。回顾这个历史教训,使我们更明确人本理念的重大意义。而“民本”与“官本”(位)相对立。我国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对皇权的崇拜,官本位的意识及社会机制影响巨大而长久,使“民贵君轻”的“民本”理念难以确立,更不用说实践了。历史上“为民作主”、“为民服务”虽然是正面的,受人们称赞的观念,但都只是从统治者、管理者立场、角度出发,带有浓厚恩赐思想,未能达到真正的“民本”的高度。

“人本”是比“民本”高一层次的理念。因此,必须是以“人本”去指导、制约“民本”。可以看到,近代的一些统治者,往往以谋求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借口,掠夺、欺压(殖民主义),侵略(军国主义)他国人民;当今一些统治者打着民族主义旗号去做损害他国利益的事情,成为国际争斗的重要根源。而“人本”理念从人类整体出发,必打破民族、地域的狭隘性,平等地对待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人民。因此,坚持以“人本”指导“民本”,才能具有更远大的战略眼光,才是人类更高的智慧,才能和谐地解决当代种种矛盾,才是时代需要的正能量。

(二)

“本”有本体、本位、根本的意蕴。以什么为本,实质是在一定领域中表明它具有根本性,占着主导地位。比如,在人与物关系领域,以人为本;在官与民关系的领域,以民为本。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利益关系的格局是变化发展的。以什么为本必体现人的利益关系,而在时空上也必有一个发展规律。从人类社会群体组织状况的扩展可以体现这一规律。人类社会由血缘关系(家庭、家族、部落),到地缘关系(派系、区域、乡党)到国家、民族、阶级,集团。当代更向超国家——联合国、“地球村”扩展。群体组织性的扩展,体现着人的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动。在一定意义上讲,在不同发展阶段,哪一个层次利益关系最重要,对人的生存发展起主导作用,就意味着以它为“本”。历史上,大家庭、家族曾起着支配个体的主导作用;有的地区,某个时期,宗教可能起支配作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单位”对人的生活、发展起支配作用。近代以来,人们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国际交往中,各国领袖人物都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这是无可非议的。而在当代,“地球村”出问题,涉及一切人、代代人的根本利益。这就说明:一是,以什么为“本”是变化的,而且有规律的,是随文明程度时代特点而扩大的。二是,以什么为“本”是人的主观理念,但是由社会客观发展状况决定的。三是,这个“本”内涵体现着人的利益关系。

现实人类社会里,“人本”、“民本”与国家强盛有极密切的关系。国家强盛,人民利益(民本)才有保障;人民生活好,体现国家强盛。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弱民穷,备受欺侮。因此,提出复兴梦理所当然,鼓舞人心。由此可看到,国强与民本是一致的。当然也要看到,两者也有内在的差异与矛盾。近年来理论界关于国富与民富的讨论,目的就是要正视这种矛盾。还要看到,国强与军力相关,军费开支与民生经济又是此消彼长的,某国如果穷兵黩武,引起诸国军备竞赛,民富就受影响。历史证明,有统治者更可能以此走向殖民主义、军国主义。因此,在战略思维中,民本(富)需要国强,然而民本理念高于国强理念,国强应当服从于服务于“民本”。不能以牺牲民众的福祉讲“国强”,不应以黩武去挤压经济发展。能够做到以“人本”、“民本”理念去指导国强的实践,就必然是对内重民生,对外永不称霸。而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个战略关系,必犯历史性错误。

(三)

在当代,战略问题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重要。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对问题的认识要求在时间上更长,空间上更广,层次上更深。那么为什么战略思维在当代更重要呢?第一,当代科技信息发达,网络性、系统性、大数据使空间联系空前广泛。要求战略思维要有更广阔视野,不仅看到全球性,而且要看到宇宙的宜人星球。第二,当代进入了时间上的加速状态。历史上农业社会是“慢”发展,工业时期进入“快”发展,当代信息时代,处于一种加速发展状态。可概括为“慢”、“快”、“速”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时间概念。人们从理性和感性上对此都深有体会。而事物发展变化的速度越快,那么战略思考、战略视野也必要求看得更长久、更深远。第三,当代人类社会各种关系比过去更多样化、复杂化、多元化,因而战略思维要进入更深层次才能与之适应。

战略思维必须与时代条件、特点相适应。达不到一定高度的战略思维,战略决策,不是真正的战略,或者说是失败的战略。回顾历史,比如,古代是封闭性时代,思考能达到地域性、地缘性要求,可算是有战略性了。农业社会时期,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因而战略上少考虑持续发展问题也可以;但到工业化后,如果没有从生态上考虑到人类持续发展问题,就根本不是战略问题了。而在当代,战略思维则必须以“人本”、“民本”作为根本的、最高的指导理念。舍此,就谈不上战略性了。

战略性思维在指导理念上的递进,是客观发展的要求,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但是,它又不是自发的,它靠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来发展。同时这个转变与提升又是有阻力的,比如习惯性思维、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认识水平的滞后等等。因此,必须明确,战略思维的递升要求人们自觉地去解放思想,它是一个极大的思想解放的进程。因此解放思想,发掘人类的优秀传统智慧,把“人本”、“民本”哲学智慧作为当代战略思维中最高指导理念,人类文明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责任编辑:周振国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
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思维
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关于企业家、行业领导运用好战略思维的“五个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战略思维分析
战略思维提升咨询服务价值——以怀柔雁栖湖国际会都项目为例
“四个全面”是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论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与领导艺术
“上海有前途、要发展”视阈下的毛泽东战略思维方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