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2013-04-29杨仪青
摘 要:从阐述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入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证分析经济增长中的人口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口因素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关系;对策
作者简介:杨仪青(1982-),女,河南光山人,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6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153-03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增长迅猛,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也迅速增长,2012年已达到135404万人。总体来看,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其人口增长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快或者过慢的人口增长都将对人口质量的提高形成重要影响,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进而阻碍经济的增长。因此,处理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要搞好我国经济以及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增长,加强城镇化建设,适度发展城镇人口是重要手段,而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保持我国人口整体的适度增长是基本政策。
一、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
人口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一方面,人口静止不变或者增长得很慢,社会经济发展就不能从人口增长的好处中得到实惠。在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口静止不变而经济增长迅速的先例,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总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的快速增长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技术上和政治上的因素解决不了人口增长带来的负担。因为某些部门的迟钝反映,庞大的资源和充足的资金有时也往往解决不了人口快速增长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和负担。一个社会就如同一种植物或动物机体有其本身生长发展的速度。
因此,人口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有一个适度增长的数值。所谓适度人口,就是获得最佳经济增长的人口规模。在适度人口的条件下,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实现良性循环,经济得以发展,人口素质也得以提高。适度人口包括合适的人口规模与合理的人口构成两个方面。一般来说,适度人口并不是静止到一个点,而是为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内,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而在这个区间之外,高于或者是低于适度人口的增长,经济增长相对就要缓慢。如图1所示,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字形状。在图1中,曲线S上适度的人口增长水平就是点M所对应的N点,最优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是点M所对应的P点。点N和点P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直以来,各国经济学家始终关注如何根据一些数据资料估算曲线S上的转折点M,并进一步推算出点N和P的具体数值。
图1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于人口经济学的分析视角,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关系密切。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认为,近代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国民人均生产值的持续稳定增长与人口的持续适度增长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总人口以及国民人均生产值持续增长。从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借鉴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获得快速发展,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1.7%。1979年和1980年的经济增长率较为显著,分别为7.6%和7.8%,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年均增长率为3.5%。这个时期,由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增长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同时,初出生率下降,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下落到1.3%的低水平。
二、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30多倍,年均增长率达到9.6%的高水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结构显著变化。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以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晚婚晚育的推行,生育率大幅度降低,少年儿童人口的比率显著下降,而劳动年龄人口则急速上升。这样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下面主要从经济发展过程中来考察作为基本要素的劳动力数量的变化、素质的改善以及流动性等人口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的数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处于急速增长的状态,劳动力的增长作为积极因素促进了经济发展。到90年代上半叶,就业劳动者的增长依然呈强劲趋势,每年大约有1130万人进入新的劳动市场。到90年代后半叶,就业劳动者则有下降趋势,但仍然以年均640万人的速度增长。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劳动弹性是指劳动力的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的比值,它能测量人力资本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1978-1980年劳动弹性显示了0.278的数值,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半叶达到0.354的水平。这样在技术装备陈旧、产业结构不均衡以及资本不足的时代,就业劳动力数量的急剧增加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随着技术设备的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本集约度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也是不容忽视的。1984年以后,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政府对就业劳动者增加了教育投资,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各种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并提出了提高广大职员和工人的政策水平、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方针。不久,国有企业内部对工人进行各种各样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以适应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政府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强化成人教育,使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大。这样随着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此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动。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产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大约有1.2亿万人的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大多数转变为农村的手工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其他的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为了寻求好的就业机会则转向都市的建筑业、运输业等服务业。
三、人口因素下实现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特点之一是其具有效用的递增性,这一特性不仅使其自身的收益递增,而且使其他生产要素收益递增,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一)推进人口流动,加大吸收人才的力度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当的人口流动是搞过经济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获得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人口的迁移流动。同时,人口的流动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些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人口结构改变,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人口的流出,缓解了就业的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提升了人口素质,收入也随之提高;开阔了眼界,特别是使得广大农村劳动者改变观念,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当然,人口的流入意义也很重大,能直接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因此,吸收人才非常关键。培育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非常重要。市场经济表明,应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进行职业规划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进而带动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
(二)加强城镇化建设,适度发展城镇人口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需要由若干城镇发挥中心作用来带动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要实现正常、有序、稳健、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城镇为依托。我国虽然人口城镇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人口城镇化进程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01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2.57%,但统计中包含了大量流入城市中但户籍还在农村的农民工,真正的户籍城镇化率不到35%,半城市化、伪城市化现象严重。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应打破城乡的二元体制,打破户籍的限制,建立居民自由迁徙的人口管理制度,促进城市与农村人口的相互流动,实现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在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与发展成熟的城市相互对接,使基础设施网络和管理体制覆盖城乡。同时,在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让农村社区的居民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三)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人口的素质,提高人口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各级政府要更新观念,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甚至可以提升为一项基本的政策。二是加快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措施,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在农村的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带动作用,注重对这类人员的培训工作。推广科技培训,让农村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另外,对培训工作应注重塑造一种舆论氛围,争取让人人都重视这个工作,让农村劳动者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对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对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性,在农村掀起一股学习风。三是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现有人才的素质。在培养方式上应灵活高效,理论与项目相结合,探索适合广大劳动者的培养方式和机制。
(四)保持人口整体的适度增长
人口整体的适度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和重要因素。科技成果的推动和共享需要人来完成。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达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人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着自然赋予的资源。因此,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应保持人口整体的适度增长。当然,并不是说要无限制地发展壮大人口,也应该有个度,过快增长容易造成人口的膨胀,过多的人口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负担,反而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
在我国,总人口数、农业人口数、城镇人口比重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总人口数的适度增长、农业人口数的减少、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会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经济的增长,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总人口数适度增长、农业人口数逐渐减少、城镇人口占比稳步提高。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与其各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也存在着很显著的相关关系。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人口的不断流入,有利于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带动人口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洪南.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85-90.
[2]张继红.关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甘肃科技,2006,(01):58-61.
[3]Ra.Gaiha.农村脱贫战略的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89-93.
[4]陈玉光.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J].人口与经济,1980,(03):36-39.
[5]楚军红.人口与市场需求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2,(10):68-71.
[6]刘金塘、高凌.人口分析与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