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的儿子”
2013-04-29
朱正华今年44岁。1988年,他从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元阳县逢春岭乡任小学教师。“朱老师把自己交给了偏远乡村的小学教育事业。他无怨无悔,为边疆民族教育事业孜孜耕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元阳县逢春岭乡中心小学一位老师说。
25年前,20岁不到的朱正华带着满身的稚气,在毕业分配志愿表上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偏远的故乡——逢春岭。有人问他:“你毕业时的成绩那么优秀,又不是没有好的学校去,还回到这穷山沟,那不是自讨苦吃?”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山里的孩子需要我,就必须回到山里来。身为教师,我不是来享福的,而是来作奉献的。”
比起自己的祖辈和父母们,朱正华感到的是庆幸与坦然,同时也更感到了自己肩上那份沉重的使命。开学了,他被分配到更为偏远的老曹寨小学任教,他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了教五年级数学。他特别喜爱数学,从小学到师范学校,他的数学成绩在班上都名列前茅,并在多次数学竞赛中获过奖。认真备课,认真批改,灵活的教法,正确的引导,一学期下来,原来在学区统考中只占中下水平的该班学生成绩,在学期末统考中奇迹般地跃上了全乡榜首。
刚好这时中心校缺少五年级数学老师,学区领导把他调到了中心校,凭着他的热情、自信和智慧,一学期下来,所教班级的数学在期末统考中又一次名列榜首。
一学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结束了,这时到了学区一年一度的人事大调整的时候,曼过村小的期末考试成绩很糟糕,该校最高年级五年级45人中,只有2人升入六年级,特别是数学成绩更为糟糕,全班没有1人及格,平均分是全区最低水平。
朱正华知道情况后,自告奋勇:“郑校长,让我去试试吧!”学区领导反复考虑后,又让他去了曼过村小。他是凭着年轻人的热情和不服输的精神去的,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奇迹又在期末考试时出现了,在学年统考中,该班的总平均成绩进入学区前列,原来的双差班变成了双优班。
在一片赞许声中,朱正华找到了村公所干部说:“我们办一个六年级班吧,孩子们到逢春岭读六年级路途遥远,翻山越岭不安全。”村公所的领导犹豫了,学校条件这么差,要教室没教室,要宿舍没宿舍,再说学区领导同意吗?
在村公所干部和群众的支持下,朱正华和几位年轻教师一道,带着学生们到山上抬木头,撬石板,宿舍建起来了,曼过小学总算有了六年级班。又是一年下来,奇迹再一次出现,期末统考,在6所完小排行中,曼过小学名列第一,有80%的学生升入逢春岭中学。近年来,逢春岭学区在全县乡村小学的升学统考中连续几年占据榜首,这些成绩的背后,有朱正华和曼过小学的功绩。
朱正华几年来的数学成绩赢得了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的赞许,而他朴实、诚恳、勤劳、热情而随和的性情,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他做得一手好木活,除了为学校的桌椅板凳修修补补之外,还经常无偿给当地群众做些小家具等。他还会家电修理,除维护学校的电器外,还为当地村民维修家电上千台次。正是这样的机会,使他接触了大量群众,一些面临失学或已经失学的学生,在他的劝导和帮助下,重新来到了学校。
多年来,曼过小学没有一块球场,原来作为球场的那一小块平地,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放鸭子的池塘。正当学校领导打算向上级要经费修整球场时,朱正华却做通了村民的工作,还召来了村里的青年朋友,师生一起,用义务劳动的方式平出了地基。朱正华的努力,换来了一块崭新的球场。多年来,曼过小学没有一个像样的厕所,朱正华就带领学生撬石抬土,一间石基石墙水泥顶的厕所很快就建成了。
在曼过小学的11年里,学区领导多次想把朱正华调到其他地方去挑重担,但都被村支书老李给顶住了,他说:“朱老师不能调走,曼过人民不让他走!”不过因工作需要,朱正华最后还是被调到了逢春岭小学。
在逢春岭小学的10多年里,朱正华在教好数学课的同时,还先后担任中心校教务主任、学区教务主任等教学要职。如今,他担任教学副校长,主管整个乡镇的教学工作。作为学校领导,朱正华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学校领导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做好学校行政教育工作;还积极带头搞科研,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业务。多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各项工作指标均处于全县的领先位置,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朱正华从来没有放松过自己的教学工作和业务学习。多年来,他所带班级的教学成绩,在学校甚至全县的统考中,处于领先位置。在做好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同时,朱正华不忘业务钻研和理论总结,他撰写的《新课标下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教学中的估算经验》、《边远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等教学科研论文发表于《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等教学杂志,并获得省级奖励。因成绩突出,朱正华多次被评为乡级、县级乃至国家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元阳县逢春岭乡中心小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