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舍得:语文教学的智慧

2013-04-29王晶晶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3年8期

王晶晶

我们都知道“舍得”这个词所蕴含的道理,但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当我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面对一篇篇课文时,确定究竟“教什么”方面显得不太科学,有时甚至茫然。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都是在做加法,面面俱到,却又面面不到,从而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究竟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舍得”呢?

一、 舍己之所欲,取学生所需

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有所得,这就需要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选择合宜的教材内容,做到:学生已会的,坚决不教;学生不会的,智慧地教;学生关注不到的,适当地教。

请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片段:

师:随着故事的发展,小骆驼的内心感受也在发生着变化。你能在课文中找到合适的词语填一填吗?(出示: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感到________,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自己身上各部分的特殊用处而感到________。)

生: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自己身上各部分的特殊用处而感到自豪。

师:小骆驼为什么感到委屈呢?

生:因为小红马嘲笑他,说他长得难看。

师:是呀,小红马是怎么说的呢?(出示:课文的第1、2自然段)谁来给我们读一读?(生朗读)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小红马瞧不起小骆驼?

生:我从“多难看呀!”这个短句,看出小红马认为小骆驼十分难看。

师:你能当一回小红马来读一读这段话吗?

生:(读)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

师:有些瞧不起了,但是没体现出小红马是“喷着响鼻”,谁再来读?(生再读)

师:是呀,小红马从心底里瞧不起小骆驼,我们一起来当小红马。(生齐读)

师:小骆驼本来觉得自己怎么样?

生:小骆驼本来觉得自己很美。

师: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小骆驼爱美?

生: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

从以上的实录看,教师似乎很重视“教”的方法,从小骆驼的心理变化入手,让学生读书、思考、填空,在读和说中理解课文内容。从听课的现场来看,看似环环相扣,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学生举手回答,且学生都会回答。但问题恰恰出在这,仔细研究这些问题,都是我问你来答,答案学生看了就知道课文,还需要教师去教吗?学生对于语文材料的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的,教师教的都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学生想知道的,教师却没有教。

二、 舍面面俱到,取一课一得

面对一篇课文,从解读教材到目标确立,再到内容选择,最后到教学设计,这是整个备课过程。为了使自己的教案趋近完美,教师们往往习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导致教学面面俱到。

笔者执教《赶海》一课,初定的教学目标为:

1. 结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文章的大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运用品析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

3. 初步了解语气词的作用。

4. 适当了解倒叙、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这个教学目标,几乎将课文中涉及到的所有内容都搬到了课堂中,面面俱到又显得面面不到。试上时,由于教学任务过满、教学目标过多,导致教师气喘吁吁地赶,学生急急忙忙地听,课前的“高耗”造就了课堂的“低效”。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舍得,教学内容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再读文本,笔者发现文章语言虽浅显易懂,但却有大量的语气词,且字里行间充满童趣。因此,教学应以“趣”为抓手,凸显“趣”字,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趣”。于是,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

1. 结合课前预习,认读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运用品析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感受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

3. 初步了解语气词的作用,联系生活经验尝试运用语气词。

教学时,让学生回归文本,抓住相关语句进行品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后感受。力求做到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说出自己体会到的“趣”,重點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四个语气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语气词的用法。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但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还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

三、 舍繁琐分析,取言语形式

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凭借文本去体会作者语言表述的形式。

请看四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的部分教学设计:

1.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品析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爱因斯坦的特点,并尝试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人物特点。

2.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分享。

3. 由“小老师”带领全班交流分享,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情、环境描写,体现爱因斯坦不拘生活小节、童心未泯、谦虚诚恳等特点。

4. 引导学生发现某些特点(如童心未泯、不拘生活小节等),与爱因斯坦的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并出示课外阅读《不倦探索的爱因斯坦》这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5.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帮助学生体悟,用平凡小事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独到之处。

文章的选材是这篇教材的文本价值所在,教师应立足教材,结合本篇课文特点,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去发现选材的独特之处。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秘密,而要破解这个秘密,需要关注言语形式。在学生感悟言语形式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和模仿,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学以致用,获得语文素养。

“舍”与“得”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正确处理好语文课中的“舍”与“得”的关系,我们便会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市瑞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