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诗教学应指向儿童的心灵需要

2013-04-29朱友高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蝈蝈儿童诗童趣

朱友高

一、 指向儿童观照世界和情感体验的需要

儿童诗是儿童生活的诗意存在,它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实际,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因而极易获得他们的认同与接纳,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乡下孩子》一诗,反映了农村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读之怎能不怦然心动?儿童诗是小学生观照自我、感悟童年、了解世界的一面镜子,理应让他们通过反复涵咏、理解感悟,从而“找到”童年的影子,感悟那份童真童趣。其具体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 经验汇兑。在阅读中,儿童是基于自己的现实状况和生活经验,主动建构起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的,对儿童诗的解读尤为如此。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诗,应基于儿童立场来解读、设计,比如,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把心爱之物送予他人时的情景,以此来体会文中少年给盲婆婆送蝈蝈时的心情。对于“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这一句的感悟,可让学生们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 移情体验。“诗缘情”,学习儿童诗必须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诗以“送蝈蝈”为契机,带出“我”的心意,“我”的愿望,“我”的信心。教学时,宜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中的那位邻家少年,设身处地地进行角色体验,如此定能让他们与文中的盲婆婆、少年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体会到少年关爱、体贴老人的一片深情。

二、 满足儿童品味欣赏和主动审美的需要

儿童诗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审美,使他们沉浸在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里,获得美的熏陶。具体做法是:

1. 创设情境。不少儿童诗写得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如教学《大海睡了》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文中的插图放大,制作一幅藍色基调的大海夜景图,再配以柔和的轻音乐,学生置身于此,自然会心驰神往,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之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2. 再现情景。教学儿童诗,教师不必急于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而是陪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当读到兴味盎然时,再引导学生交流一下自读的感受,这时的交流不必深入,只需指向学生最易产生共鸣的那份童趣。

3. 引导想象。儿童诗是想象的产物,其想象大胆而新奇,洋溢着浪漫明净的色彩。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与文本对话,通过沉入文字再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其内涵。一位教师在教学《乡下孩子》最后一节时,先启发提问:如果你是乡下孩子,会做些什么呢?然后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想象,结果学生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有想象拾稻穗喂小鸡的,有想象抓蚱蜢逗小狗的,有想象采野花打扮自己的……那份童真童趣,那些童言稚语,让我们感叹童心的可贵与美好,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已逝去的童年生活。

4. 指导诵读。儿童诗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韵美。而感情诵读是感悟音韵美的最佳途径,故儿童诗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指导。比如《乡下孩子》,该诗的情感基调是愉快的,但具体到每一小节又稍有不同:第一小节应以欢乐的语气来读,以体现孩子们得到父母爱抚的温暖幸福;第二小节应用轻松的语气来读,表现孩子们欢快游戏的情景;第三小节必须读出风趣的语气,以突出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乐趣;第四小节则要读出自豪的语气,以表现农村孩子在大自然怀抱无拘无束成长的幸福。教师在朗读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采取范读、看图读、配音朗读或比赛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主动性,让他们读出情感,读出画面,读出形象,读出诗歌的美。

三、 激发儿童大胆创造和自我表现的需要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他们具有可贵的童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又有很强的模仿性和潜在的语言创造力,因而常常会产生仿写诗歌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儿童诗的学习为契机,为他们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以满足其自我表现的欲望,从而享受创造和成功的快乐。一位教师在教完《雨点》这首诗后,发现学生仍意犹未尽,便灵机一动,顺应学情,进行了如下迁移练习: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请你仿照课文,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吧!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灵感,精彩的诗句也就翩然而至。如“雨点滴在果园里,点红了桃花。”“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柳芽。”“雨点降在池塘里,唤醒了青蛙”,学生俨然成了一位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其实,儿童诗教学,需要教师心中不仅有课堂,而且有诗,有儿童,那么仿写也好,创作也好,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大胆创造、实现自我的需要,那诗句就是从儿童的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歌。

(作者单位: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蝈蝈儿童诗童趣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教案《创作儿童诗》
童趣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我的蝈蝈
一对蝈蝈吹牛皮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童趣照相薄
蝈蝈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