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读《题西林壁》《竹石》

2013-04-29郭学萍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东西南北郑燮竹石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生最难的事

1994年,我参加上海铁路局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上了一篇题为《草船借箭》的阅读课。课上得很热闹,自我感觉也很好,然而评委却给出一个很低的成绩。原因是:我的教学目标只落在了“诸葛亮如何巧借东风,借来十万枝箭”的过程之中,而忽略了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也就是说,我在备课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教材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目标定位。

今天再来读苏轼的《题西林壁》,往事不堪回首,内心五味杂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站在庐山之中看庐山,对庐山的真实面目永远也不可能有真正地了解。只有跳出庐山看廬山,才能得出正确、全面的结论。这就揭示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引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庐山,历来是文人骚客流连忘返、文思泉涌的地方。在苏轼吟咏庐山的二十多篇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这首《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产生也绝非偶然。相传,苏东坡一生至少游览过两次庐山,后一次游览,印象尤深。由于他久负盛名,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连寺院长老都高兴地说:“苏子瞻来了,苏子瞻来了!”其情形如同今天追星族看到了自己的偶像。苏轼这次上山,前后历时十余天,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游览了庐山诸峰。然而,哪里才是庐山的真面目呢?诗人一路思索着,一路探寻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也随之在心中孕育着。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东西二林,诗人积郁在心头的思索终于有了答案。于是,他挥笔而就,在西林壁上留下了这首著名的哲理诗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九百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回味它,揣摩它,吟诵它。

竹 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像竹子一样坚韧

郑燮,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可是如果我说“郑板桥”,你可能会一拍脑门:噢,原来是他——“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诗、书、画三方面修养都极深,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他画的竹兀傲清劲,别具一格。

他有许多惊世名言,比如,“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郑板桥73岁时所作的这首题画诗《竹石》,就是他傲岸、刚直的人格写照。

郑板桥不但是丹青大师,而且填词作赋方面颇有造诣。短短的四句诗,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画卷:乱崖之上,几枝青竹傲立于风中,顽强生长,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诗开篇的第一个字“咬”,突兀奇峭,入手不凡,既形象地写出竹子的根须在乱岩中扎根的艰辛与不易,又入木三分地刻画出竹子倔强与坚韧的个性特点。试想一想,一株植物,需要怎样的勇气、决绝和力量,才能让自己牢牢地扎根于坚硬无比的岩石之中。一个“定”字,是目标的坚定、方向的坚定、意志的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再读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这青竹的每一条根须都深深地扎进了你的心底?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一个“任”字,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气概。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清朝县官,他清廉刚正,在任时,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鲁迅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郑板桥的人格写照,是不是也很合适?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下关区

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长辫子老师”既像一个高明的山水画家,只用寥寥数笔,抓住几个字、一点细节,就带领我们走进了一幅画里;又像一个高明的导游,除了必要的说明,她再不言语,只由我们自己去寻访、探秘,跟随作者的脚步走遍大江南北,一会儿大漠孤烟,一会儿细雨江南,一路走,一路看,收获一份心灵上的闲适和自由。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教育》编辑部编辑 孔胜楠)

猜你喜欢

东西南北郑燮竹石
《潇湘竹石图》赏析
清 郑燮 行书节录怀素自叙轴
竹石
《盆兰图》
竹石
郑燮常用印
冯振旺
难忘“竹石”监督
竹 石
一起来折“东西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