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纸质图书生存之道
2013-04-29翟福军
翟福军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纸质图书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实体书店越来越冷清,纸书的首印数越来越少。与十余年前图书业的空前繁荣相对应的是,人们的阅读兴趣被数字化浪潮席卷,纸质书业下降趋势明显,引来许多出版业内人士预言纸质图书籽在未来若干年内消亡。笔者认为,纸质图书在数字时代并不会消亡,而将会走一条回归之路,回归到知识与传承的本源上去。
笔者认为,纸质图书的发展着重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调整出版方向。
纸质图书应该发展更倚赖和发扬其优势的图书品类,对于适合快速阅读、没有太多留存价值的内容还是放手交给数字载体。笔者认为对于纸质图书而言,以下七个方向,应是长盛不衰的。
首先是幼儿青少类。电子书阅读对儿童健康与良好习惯养成尤为不利,所以,幼儿青少类图书应该是受冲击最小的。
其次是党政读物类。党政学习一般为统一组织的学习,党政领导干部需要深入体会有关精神,了解有关政策。如果做成电子书要么没有人看,要么看起来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达不到学习应有的效果。
第三是学习应试类。这类图书更是需要仔细研读,前后关照,反复推敲,并且要做大量的标注与笔记。纸书在这方面的优势,是电子书所取代不了的。
第四是书法艺术类。书法、绘画、摄影、工艺美术等图书,主要供读者反复玩味、鉴赏、临摹、学习,同样只有纸质书才能发挥这些功能,并且只有纸介质印刷品才能更好地体现艺术品的质感。
第五是范文写作类。同学习应试类一样,优秀的文字作品,是值得反复研读借鉴的。此类图书包括各种可为文章写作或发表言论提供示范文本的作品。
第六是学术作品类。这类图书因其内容的深度与专业,需要深入研读,不适合电子阅读,更重要的是,现行的学术评级体制将纸质著作的出版视为一项很重要的评分内容,而且这类图书大多有科研经费支持其转化为纸质出版物。
最后是文史精品类。主要是优秀的文学类图书和历史类读物。虽然这类图书在电子书销售中也是拔得头筹的,但文史类精品力作,就阅读习惯与品读深度而言,还是纸质图书更有吸引力。
第二个方面是提高整体品质。
图书以内容为王,其生存立命之本就是整体品质。提升图书品质主要应在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三方面下工夫,这也正是纸质图书战胜电子图书的法宝。
图书的本质在于传播知识、传承文化。近几年来,大批写手、攒家涌入书业,很多东拼西凑的内容都能成为图书;某些编辑只顾经济效益,经手的书稿粗制滥造,导致书业的整体品质下滑。好在近两年,图书市场上这类书明显的越来越少了,当今出版业正在走一条回归之路,回归到知识与传承的本源上去。
三个方面中最重要的是内容质量。就内容而言,要甄别图书内容的思想性、权威性和创新性,要发掘非快速阅读的,值得推敲与反复品味,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图书,而精品图书往往可以缔造经典之作。据统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图书重印再版率普遍为40%-60%,而我国只有30%左右,这其中教材教辅类图书还占了很大份额。这说明我国出版业生产的精品书较少,潜力还很大,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纸质图书业内有着大批经验丰富的编辑、专业对口的出版单位,要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发掘和生产出一流的内容来,让电子图书只能望其项背,作为纸质图书的一种补充载体。
就编校质量而言,纸质图书的生产过程有着严格质量保障体系,既要三级审稿,又要三校一读,整体编校质量要远远优于电子图书。要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仅限于达到主管单位规定的差错率标准,达到文通句顺,更要修改到文字简练、语句优美、逻辑清晰、内容准确的水平,还应该换位思考,根据读者的需求,适当增加注释、补充图片资料等,要以精益求精的工作弥补作者在书稿规范性方面的不足。
就印装质量而言,要从封面与版式设计、工艺选择、印刷质量上下工夫,使其更具有收藏价值。封面与版式力求既体现书稿的主题内涵,又给读者美的享受,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印装方面,要选用与内容最搭配的内文用纸、最能突显书稿特色的印色与工艺,让书的质感充分体现出来,最终让读者拿到手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这样的书印出来,电子书怎么比得了呢?
(作者单位系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