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三检测题

2013-04-29杜春香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莎草秦国蚊子

杜春香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纸的起源

葛剑雄

现在世界上最早的、一般被称为“纸”的,是埃及的纸莎草。在埃及洛克索以及其他地方的神庙,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幅表现上埃及、下埃及统一的图。图中,莲花和纸莎草分别象征上埃及、下埃及。可见,纸莎草在当时的埃及社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埃及博物馆看到纸莎草上书写的文字,它们距今已经4000年到5000年了。然而,除这些少量遗物外,纸莎草的原始技术已经失传了。原因之一,大概是因为中国古代纸张发明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取代了纸莎草技术,导致它的消亡。

纸莎草的原料现在只有尼罗河上游才有。这种原料和芦苇差不多。造纸时,先把纸莎草的干割开,切平,沿着纤维纵向摊平成条状,然后把多条纸莎草并在一起,再上下挤压,等水分挤干,纤维就黏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纤维平面。所以,严格讲,纸莎草并不是纸,只是一种纤维的黏合物。但我们应当承认它在人类历史上所起过的作用。并且,它出现的时间很早,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在这一点上,即使中国的蔡伦造纸,也是不能与之相比的。

在文字发明以前,人类最早通过口耳相传来记录历史,但是难免会有偏差,所以这种历史往往和神话、想象、传说交织在一起,并不确切。后来,人们想出了结绳记事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也过于简单。

在古代中国,青铜器被称为“国之重宝”。所谓重宝,不仅因为它的贵重和铸造的不易,更因为青铜器上记载着历史。青铜器的主人往往将最重要的、需要时代传播下去的历史用铭文的形式记载在青铜器上。当时纸还远未发明,也找不到更好的途径记录历史。

以前,我们赞扬一个人学问好,常说“学富五车”或者“其书五车”。那时候没有纸,文字记录在竹简上,只有皇帝、贵族才有资格把文字写在帛上面,其他大量的东西还是记录在竹简、木简上面。从出土的文物看,一个简只能写几个字。这就是为什么古文都非常精炼,因为无论是帛还是简,多记录一个字都是非常麻烦的。

东汉后期西平年间,皇帝同意在洛阳太学把所有经文刻在石碑上,称为“西平石经”。当时纸张已经发明,但价钱昂贵,并未普及。为了解决那么多人的需求,就把经文刻在石头上,相当于把标准版本告诉大家。学生可以随时来查看、对照。当时,有人专门到洛阳去看这些石刻经文。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没有纸、或者纸的使用还未普及的时候。中国最早的纸,传统认为是东汉蔡伦发明的纸。在纸以前,用棉帛、竹简,但帛贵而简重,使用都不方便。蔡伦就利用树皮、麻头、破旧的渔网等,成功地造出了纸,并于炎兴元年上报给皇帝。蔡伦被封为“龙亭侯”,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在我看来,纸的出现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有关的。在东汉年间,蔡伦也未必是第一个造纸成功的人,他其实是当时造纸的一个代表人物,而“蔡侯纸”也是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一种象征。

(选自《文汇报》2011年8月15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埃及的纸莎草”的表述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埃及的纸莎草在埃及具有突出的象征意义,从神庙中表现上埃及、下埃及统一的图中可以看出,它和莲花分别象征上埃及、下埃及。

B.纸莎草的原始技术失传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纸张发明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取代了纸莎草技术,导致它的消亡。

C.纸莎草的原料和芦苇差不多,造纸主要用的是它的干,割开,切平,纵向摊平,多条并聚,挤干水分,纤维就黏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纤维平面。

D.纸莎草出现的时间很早,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在人类历史上起过突出的作用。中国的蔡伦造纸,也不能与之相比。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纸的发明与普及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的一项是( )(3分)

A.口耳相传难免会有偏差,结绳记事的方法过于简单,信息表达不够全面准确。

B.帛太贵,只有皇帝、贵族才有资格用,竹简、木简太重,使用不便,一个简只能写几个字。

C.东汉后期西平年间,纸张已经发明,但价钱昂贵,并未普及,出现了“西平石经”。

D.在古代中国青铜器被称为“国之重宝”,不仅因为它的贵重和铸造的不易,更因为青铜器上记载着历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蔡侯纸”普及的原因之一是造纸的原料——树皮、麻头、破旧的渔网等都是容易找到的廉价的物品。

B.“西平石经”将经文刻在石头上,既是为了让学生随时查看、对照,又是为了供时人和后人瞻仰。

C.古文之所以都非常精炼,是因为无论是帛还是简,多记录一个字都是非常麻烦的。

D.纸的出现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有关的,蔡伦其实是当时造纸的一个代表人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 7题。

自 治

辛弃疾

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臣之说曰:“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以久安于华夏。”

夫所谓南北定势者,粤自汉鼎之亡,天下离而为南北,吴不能以取魏,而晋足以并吴;晋不能以取中原,而陈亦终于毙于隋;与夫艺祖皇帝之取南唐、取吴越,天下之士遂以为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至于此。

且方今南北之势,较之彼时亦大异矣。地方万里而劫于夷狄之一姓,彼其国大而上下交征,政庞而华夷相怨,平居无事,亦规规然模仿古圣贤太平之事以诳乱其耳目,是以其国可以言静而不可以言动,其民可与共安而不可与共危,非如晋末诸戎四分五裂,若周秦之战国,唐季之藩镇,皆家自为国,国自为敌,而贪残吞噬、剽悍劲勇之习纯用而不杂也。且六朝之君,其祖宗德泽涵养浸渍之难忘,而中原民心眷恋依依而不去者,又非得为今日比。臣故曰:“较之彼时,南北之势大异矣。”

当秦之时,关东强国未楚若也,而秦楚相遇,动以数十万之众见屠于秦,君为秦虏而地为秦虚。自当时言之,是南北勇怯不敌之明验,而项梁乃能以吴楚子弟驱而之赵,就钜鹿,破章邯,诸侯之军十余壁者皆莫敢动。观楚之战士无不一当十,诸侯之兵皆人人惴恐。卒以坑秦军,入函谷,焚咸阳,杀子婴,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

方怀王入秦时,楚人之言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夫岂彼能逆知其势之必至于此耶?盖天道好还,亦以其理而推之耳。固臣直取古今常理而论之。夫所谓古今常理者:逆顺之相形,盛衰之相寻,如符契之必同,寒暑之必至。今夷狄所以取之者至逆也,然其所居者亦盛矣。以顺居盛,犹有衰焉;以逆居盛,固为衰乎!臣之所谓理者此也。不然,裔夷之长而据有中夏,子孙有泰山万世之安,古今岂有是事哉!今之议者皆痛惩往者之事,而劫于积威之后,不推项籍之亡秦,亦已过矣。

(选自《美芹十论》,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抗击)

B.诸侯之军十余壁者皆莫敢动(通“避”,躲避)

C.夫岂彼能逆知其势之必至于此耶(预先)

D.而劫于积威之后(威胁)

5.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南弱”“北强”的一组是( )(3分)

A.夷狄之腥秽不可以久安于华夏/与夫艺祖皇帝之取南唐、取吴越

B.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晋不能以取中原

C.而晋足以并吴/君为秦虏而地为秦虚

D.而项梁乃能以吴楚子弟驱而之赵/裔夷之长而据有中夏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世人都认为南方地贫兵弱,不能跟北方的夷狄抗衡时,辛弃疾却认为盛衰轮转是不可抗拒的固定天理,夷狄不可能长时间统治华夏大地。

B.在当时的人看来,吴国被晋国吞并,陈国为隋朝所灭,宋朝攻取南唐、吴越等历史事实无不表明,东南地区无力与中原抗衡,已是不争的事实。

C.在辛弃疾看来,北方的夷狄虽然盛极一时,但老百姓不可能与他们同甘共苦,一旦爆发战争,那些眷恋汉人的中原百姓就会对夷狄政权反戈一击。

D.在文中,辛弃疾劝告南宋统治者,不要轻信人们关于“南北有定势”的谬论,而应多想想项籍能够灭掉强秦的历史事实,从而不被强大的敌人震慑。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其国大而上下交征,政庞而华夷相怨。(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秦楚相遇,动以数十万之众见屠于秦。(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 ~ 9题。

秋 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8.颈联中的“冷”字使全诗“境界大开”,请你就此字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尾联包含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________ ,吞二周而亡诸侯。(贾谊《过秦论》)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人之聪明

林语堂

聪明系与糊涂相对而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也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或谓此系由于天择,实非确论,盖留学者未必皆出类拔萃之辈,出洋多由家庭关系而已。以中国农工与西方同级者相比,亦不见弱于西方民族。此尚系题外问题。

惟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所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世上进化,诚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安。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聪明转入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热河之败,败于糊涂也。惟以聪明的糊涂观法,热河之失,何足重轻?此拾得和尚所谓“且过几年,你再看他”之观法。锦州之退,聪明所误也。使糊涂的白种人处于同样境地,虽明知兵力不敌,亦必背城借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人一战。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以张学良之聪明,乃不为之。然则聪明是耶,糊涂是耶,中国人聪明耶,白种人聪明耶,吾诚不敢言。

否所知者,中国人既发明以聪明装糊涂之聪明的用处,乃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凡事过善于计算个人利害而自保,却难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国事乃不可为。吾读朱文公《政训》,见一节云: 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事过去为事。挨的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理会事。且恁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负能声,及少经挫抑,则自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刻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 风俗如此,可畏可畏!

可见宋人已有此种毛病,不但“今世士大夫”然也。夫“刻方为圆”,不伤人感情,不辨是非,与世浮沉,而成一老猾巨奸,为个人计,固莫善于此,而为社会国家计,聪明乎?糊涂乎?则未易言。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走入一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认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

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

(选自《林语堂文集》)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首段引用郑板桥语、俗语和陈眉公语,意在说明中国人崇尚糊涂的处世哲学。这是一种应该继承的处世智慧。

B.中国人崇拜糊涂思想发源于庄子,而这又是中国人绝顶聪明处,恰恰是这种绝顶聪明导致中国人缺少进取心乃至使国家积贫积弱。

C.作者借用热河之败和锦州之退两件史实,说明了中国人是真糊涂,假聪明,而非真聪明。

D.文章引用朱文公的《政训》,借以说明宋朝的朱文公(朱熹)也主张“装糊涂之聪明”。

E.作者所造“黑甜乡”一词颇有深意,所谓“黑”即指国人被假聪明蒙蔽而不自知,“甜”则指国人因假聪明而沾沾自喜,中国人进入“黑甜乡”则是国家大不幸。

(2)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三、五自然段谈到西方、白种人的“聪明”情况,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辛辣地讽刺了中国人的崇拜糊涂主义思想,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糊涂主义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跟蚊子学两手

路爱道

在人类的眼中,蚊子的名声可不太好。别小看了这些身长只有几毫米的家伙,它们比眼镜蛇、鲨鱼和狮子都要恶毒许多,在威胁人类的动物排行榜上,它排名第一,是最邪恶的杀手。因为近些年,小小蚊子竟然是造成每年超过200万人死亡的真正元凶!

但科学家并没有就此认为蚊子百无一用。他们认为,既然这些小到人们用肉眼不容易捕捉到行踪的家伙能够轻松取人性命,肯定有其过人的本领。对于智慧的人类来说,在想办法防范它们攻击的同时,何不顺便向它们学两手呢?

日本科学家对蚊子的吸血技巧非常感兴趣。他们发现,人们通常是在蚊子吃饱喝足、扬长而去之后,才发现自己被蚊子侵犯了。这个现象表明,和现在高明的抽血医生相比,蚊子的抽血技术确实是相当高超,它们完全做到了无痛、甚至无知觉抽血。那么蚊子抽血的高明之处究竟在哪里呢?

原来,蚊子的嘴巴就像锯齿状的针头,和我们常见的注射针头平滑的表面相比,这锯齿状的针头和皮肤组织接触的面积相当小,这就减少了嘴巴对于神经的刺激,所以产生的刺痛感很弱,甚至让人感觉不到。为了防止在吸血过程中人们有所知觉,被人们一巴掌就地正法,聪明的蚊子还有一招:当把嘴巴刺入人体皮肤后,它们会马上分泌出一种含有抗凝血物质的唾液,这样,它们就会阻止皮肤为防止流血而自动收口,从而始终让皮肤感觉不到蚊子嘴巴的存在。正是凭借这一招,它们才能够从容饮血,然后逍遥而去。

受蚊子嘴巴的启发,日本科学家对现在让人时时感到疼痛的注射和抽血针头进行了改进。为此,他们仿照蚊子嘴巴的样子,制作了长1毫米、直径仅0.1毫米的带有锯齿的针头。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最细小的针头。试验证实,注射时被注射者几乎无任何刺痛感,而药液仍能畅通无阻地进入人体。科学家承认,目前这种“针头”很脆,常常会折断在血管里,因此还需要向蚊子继续学习,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蚊子玩抽血有一手,它们“唱歌”的本领也不差。不过,它们可不是用嘴巴来“嗡嗡”地哼“小曲儿”,而是用翅膀来“唱歌”。

昆虫大都有2对翅膀,但蚊子只有一对翅膀,另一对进化成了帮助飞行用的平衡棒。不过,在它们飞行的时候,这根平衡棒也会产生高频震动,并通过翅膀的扇动发出声来。正因为有这一手,它们的“歌声”才比许多昆虫的声音听起来响亮。研究还发现,雌雄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是不同的,就像我们男声和女声的发音频率有差异一样,而且,它们对声音频率的敏感度还有性别上的差异。如雄蚊的最佳敏感频率是380赫,雌蚊的最佳敏感频率是230赫。因此,它们能通过各自“歌声”频率的不同来分辨雌雄。

前不久,英国的一个商业老板就对蚊子的“唱歌”有了独特的感受。因他的店铺经常受到一些小混混的骚扰,为此他想,既然蚊子“嗡嗡”的叫声让人心烦,何不借助这种噪音来驱赶小混混呢?后来,他得知如果噪音的频率在1.7万赫以下,那只有儿童和青少年才可以听到,而超过就无法听到,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人耳对高频率声音的分辨能力会自然减弱。根据这个原理,他让常在他店铺周围吵吵闹闹的小混混们因不堪“蚊子”噪音的骚扰,渐渐讨厌来他的店铺了,而那些成年人却和往常一样,到他店里购物,浑然不知有“蚊子”在店铺外“大声喧哗”。

有趣的是,原本是成年人对付少年的这个办法,后来反被青少年用来对付成年人。最近,欧洲有青少年就将这种“蚊子”噪音做成来电铃声,以此来避免老师或父母因他们经常接听手机而无休止地训斥。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1)下列对蚊子抽血的“高明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蚊子的嘴巴就像锯齿状的针头,和皮肤组织接触的面积相当小。

B.“锯齿状的针头”减少了嘴巴对于神经的刺激,所以产生的刺痛感很弱,甚至让人感觉不到。

C.嘴巴刺入皮肤后,它们会马上分泌出一种含有抗凝血物质的唾液,防止吸血过程中人们有所知觉。

D.这种唾液就会阻止皮肤流血而自动收口,从而始终让皮肤感觉不到蚊子嘴巴的存在。

E.用带有锯齿的最细小的针头给患者注射,被注射者无任何刺痛感,药液仍能畅通无阻地进入人体。

(2)第六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从蚊子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要跟“蚊子学两手”,是不是也应该向其他动物学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黑体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日本政府把钓鱼岛“国有化”之后,一些政客还煞有介事地发表一些不经之谈,来证明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

B.首相野田佳彦刚一宣布解散内阁的决定,各个党派随即使出浑身解数,整个日本政坛立即闹得沸反盈天。

C.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消息不胫而走,犹如“蝴蝶效应”,全世界为之共鸣。

D.很多军事分析家认为把中国海军力量同海监、渔政结合起来演习并使用很重要,这表明中国海上维权能力日新月异。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最近宣布行政院改组计划,以吴敦义代替刘兆玄任行政院长,以期挽回了因“8·8”台风灾难而一路下滑的支持率。

B.尽管许多梦想没有实现,但我曾真诚地向往过,为此努力过,付出过心血,我对这样的经历来说,始终是宝贵的。

C.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D.电子机票的普及改变了以往必须面对面的购票方式,没有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这必将给代理人市场乃至航空销售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位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但也须进得去,出得来。

①文学的美常常是在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②所谓出得来,就是说不要被书中所表现的儿女之情“迷眩缠陷”。③所谓进得去,当然是指充分欣赏《红楼梦》的文学美,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的风力,感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l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6分)

中国与外国都有象棋,它们的祖先虽然都为古印度象棋,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早已大相径庭了。有趣的是稍稍观察规则,竟能发现不同的民族、国家在文化、政治上的差别。

例如,国际象棋最厉害的是“后”,它可以直飞、横飞、斜飞,真可谓“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其他棋子的战斗力远远弗如。由是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现实生活中的英国女王。而中国的礼教早在几千年前规定了妇女的地位——“女子无才便是德”,只配做贤妻良母。

17.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的作品开始热销,请你为莫言的精选集拟定书腰(书腰是于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的推荐词内容。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请以“放大与缩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60分)

参考答案见下期

第31期参考答案

《模拟人脑,迄今最大规模》

1.B(A项,“是迄今为止对大脑功能上的精确模拟”错,第四自然段指出“现有的结果并不是在生物学上或功能上的精确模拟”,而是“最大规模的模拟”。C项,“一般只需20瓦的电力消耗”指的是人脑,第四自然段指出人造“大脑”电力消耗大幅降低。D项,第四自然段指出“人工智能不大可能产生突破”有个前提是“在神经科学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之前”。)2.图灵测试是图灵在1950年提出的,让一个人类审问者在不知道对方身份的前提下,通过审问一台机器和一名真人,从而辨别出两者身份的一种游戏。3.(1)IBM的最新成果将电脑设计成了“事件驱动”,电力消耗也大幅降低。(2)摩尔定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每18到24个月就会翻倍。(3)2011年,在电视竞猜节目中,计算机“沃森”在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思维优于计算机的方面击败了人类对手。

《古代议论性散文阅读之理清文本的思想、层次》

1.本文阐述的中心思想是传言必须要审察。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落笔入题“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接着下一断语,总提“察传”之由,传言易错,很有“察”的必要。第二部分先从正反两面列举史实为证,对比阐明审察传言的重要意义。进而连举三例,承前说明传言易错,“闻而不审”的害处,从而表明“闻言必熟论”“验之以理”才能弄清是非真伪,进一步有力地论证“传言不可以不察”的中心论点。第三部分通过对上述部分的论证总结观点,并且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要根据事理人情来对传言进行慎重地审察。2.(1)举例论证,例如“三豕涉河”事例中,子夏不盲从于史书的记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实际考察、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肯定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由此得出结论,凡是听到的传闻,都必须审察。(2)比喻论证,例如作者为突出“数传”失真的极端程度,拟设一个语含谐谑的例子为喻,说“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由此便会闹出“人似狗”的笑话,论述了闻言不察是愚昧之人犯大错误的原因所在。(3)对比论证,例如作者通过齐桓公、楚庄王的例子从正面说明“审之也”的效果,选取吴王、智伯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不审也”的后果,从而论证了“传言不可以不察”。

《邢邵传》

1.C(顾:拜访)2.C(①③④⑤都表现其才华出众,②⑥表现其秉性操行。) 3.D(文中没有“与其……倒不如……”的意思。) 4.(1)都能一一解惑去疑,成为世人的指导者。(2)他对着客人,有时候一边解开衣襟抓虱子,一边与客人畅谈。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六国论》

我曾经读过《史记》中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的《世家》,(心中感到)奇怪天下的这些诸侯,以自己五倍于秦的土地,十倍于秦的军民,决心向西进兵,攻打崤山以西千里之大的秦国,却不能使自己免于灭亡。我常常为他们作一些深远的考虑,认为必定可以找到一个保全自己的办法。因而不得不责备当时那些谋士,对祸患的考虑太疏忽,对利害的见识太浅短,并且不了解天下的大势。

秦国与诸侯们争夺天下的地方,不在齐、楚、燕、赵诸国,而在韩、魏的郊区;诸侯们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方,也不在齐、楚、燕、赵诸国,而在韩、魏的边境。对秦国来说,韩、魏二国的存在,好像人的心腹有了疾病。韩、魏二国堵塞了秦国的交通要道,掩蔽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方,没有哪里比得上韩、魏两国。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后就主张收取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后就主张收取魏国。秦昭王在韩、魏没有真正降服时,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等地,范雎便感到担忧。由此可以看出秦国所顾虑的事情。

秦国出兵攻打燕、赵二国,对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魏二国去攻打别人的国都,燕、赵二国会在前面坚决抗拒,韩、魏二国会在后面趁机截击,这是军事上的“危道”啊。如果秦国出兵攻打燕、赵二国时,没有产生韩、魏二国从后面袭击的忧虑,则是韩、魏二国已经归附秦国的缘故。韩、魏二国,是其他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在那里随便出入,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大势吗?抛弃小小的韩、魏二国,让他们去抵挡虎狼般的强秦,他们怎能不转身投入秦国的怀抱呢?他们既然转身投入了秦国的怀抱,秦国的军队便可以通过他们那里攻打东方的各诸侯国,从而使天下各国都遭受战祸。

韩、魏二国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而天下的诸侯需要借他们作为自己西边的屏障,因此不如用优厚的条件加强与韩、魏二国的亲密关系来抗拒秦国。秦国不敢越过韩、魏二国去攻打齐、楚、燕、赵等国,而齐、楚、燕、赵等国,便可以在这种环境中自我保全了。用四个太平无事的国家,帮助韩、魏二国抵挡敌寇,使韩、魏二国没有后顾之忧,而为天下人出力献身抵挡秦兵的攻击。用两个国家对付秦国,让四个国家在后方得到休息,在暗中帮助解决二国的急难。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情,那秦国又能够有什么作为呢!不知道从这方面想办法,却贪图疆场上的尺寸小利,背叛联盟破坏条约,自相残杀。秦国的军队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国已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了。结果使得秦国能够找到他们的空隙夺取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察传》

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了如果能仔细考察,就有好处;听到了如果不仔细考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了解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了解了孙叔敖,并仔细考察了他们,因此国家在诸侯中称霸。吴王从太宰嚭那里了解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了解赵襄子,没有考察(就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必须仔细选择,对于人都必须按照情理来检验。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把音乐传授给天下老百姓并教化他们,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任用了他,舜把他任命为乐正。夔于是确定了六律,使五声谐和,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让音律调和,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因而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这件事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人人都谈论这件事,以至这件事传到了宋君那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人询问这件事,姓丁的答道:“(额外)得到一个人使用,而非从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获取见闻,不如没有见闻。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与‘三字形相近,‘豕和‘亥字形相似。”到了晋国探问这件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却是正确的,也有很多似乎正确却是错误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以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做到慎重呢?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考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了解真实的情况了。

《邢邵传》

邢邵,字子才,河北郑地人,魏国太常邢贞的后代。十岁,就会写文章,向来有创作才能,秉性聪明擅长记忆,每天能背诵大量文字。曾经由于连日大雨,他便(在家)读《汉书》,五天以后,就大致能把它全部背诵下来。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既内容充实感情丰富又写得极快。邢邵还不到二十岁,他的声名就已经在士大夫中传播开了。

从孝明帝以来,文章教化之风十分昌盛,邢邵文章独特的美感,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每当他的文章刚一完成,京城的人因为争相传抄以致市面上的纸都涨价了,朗读背诵他的文章的人很快遍及京城内外。

邢邵的秉性节俭朴素,平常操行谨慎,与兄弟姻亲之间,相处得十分和睦。他博览古代典籍,没有不透彻地了解的,晚年尤其对五经章句的研读作为心愿,尽力探求它们的要旨。对占卜吉凶,礼节仪式以及国事、私事等方面的请教、禀告,都能一一解惑去疑,成为世人的指导者。每当公卿聚会在一起议论时,凡涉及到典制成例的撰写,他拿起笔就能完成,而且广征博引十分完备融洽,皇帝命令撰写朝庙乐章,他很快就能写好。邢邵的文章意趣恢弘高远,在当时独一无二,与济阴人温子昇同时成为文士的首领,当时的舆论尊称他俩为“温邢”。巨鹿人魏收,虽然有天赋,文章也写得文采华美,但年龄比他俩小,所以温子昇死后,他才和邢邵并称为“邢魏”。

邢邵虽然声望和实际才能在当时都很显赫,但从不因为自己的才学和地位而傲视他人。邢邵生性简朴坦率、不拘小节,他的车马服饰、器皿用具,只要凑合能用就行。他有专门的居所不去住,却经常在一间小屋里生活。他将果品糕饼之类,有的放到屋梁上,有客人来,就取下来与客人一起品尝。邢邵生性质朴,对待不同的意见特别能安然处之,读书人中无论贤能或愚拙的,他都能拜访或接待,他对着客人,有时候一边解开衣襟抓虱子,一边与客人畅谈。邢邵有许多藏书,却从不去校勘书籍。看见别人校勘书籍,他常常笑着说:“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天下的书我们到死也不能读完一遍,哪里还有时间再去校勘书籍呢?何况思考书中错误之处,也是一大乐趣。”

猜你喜欢

莎草秦国蚊子
Keep tradition alive
纸莎草纸:尼罗河畔的古老技艺
古埃及比中国更早发明造纸术?
五张羊皮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瞒天过海
蚊子叮人
蚊子爱叮哪些人
熏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