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交融 共识“社会”
2013-04-29申屠爱明
申屠爱明
摘 要:我们知道,历史学与地理学从来是密不可分的,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正确地进行历史阐释;同样,引入历史学知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兴趣。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就是这样一门符合时代需求,具有综合性和教育创新意识及行为的学科。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科发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显现史、地互融的整体思想,培养学生全方位了解历史和多角度分析历史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地理历史知识;教学策略
一、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理解
初中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实施已有十余年了,随着这门综合课程的实践深入和不断研讨,其课程实施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朗,即要注重学科之间的合理渗透、整合,用综合、交融、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实施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社会。
1.课程的综合化是教改的一个方向
早在1984年10月召开的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上就有学者指出这样一个现象:开设跨学科综合课程的趋势正在改变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从国内背景来看,高中实施文科综合已有多年,作为更基层的初中教育,除了普及基础知识外,也应该为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知识、能力和情感的铺垫。所谓综合,就是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对其内容进行整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的整体性认识,掌握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观察、认识、适应、参与社会的能力。初中综合文科课程历史与社会的开设,正是适应了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它替代传统分科的历史和地理,在保留历史和地理学科核心概念、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还融入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内容更加丰富,知识体系更加合理;它所具有的综合性、人文性、创新性等特征,为当代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历史与社会课程呈现了史地交融的意图
现今的历史与社会在教材呈现方式方面具有一种崭新的综合思维方法和时空观,即从社会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历史发展两个层面分析问题,以认识社会作为教学内容的线索。这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整体知识模块设计。从大块内容安排上看,这套教科书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框架有较明显的侧重,在“七年级上册”中侧重呈现地理方面的内容;“八年级上册”开始过渡到历史领域,并一直延续到九年级。虽然地理内容与历史内容在教材安排上来说处于历时性而非共时性,但却又统一纳入“认识社会”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的关联性、人文性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灵活性,使得历史与地理有很多交叉的视角,为跨越史地学科这条“楚河汉界”的鸿沟提供了条件。第二,一些具体知识点的设计。如在七年级上册“行政区划”的知识点设计方面,其中“阅读卡”部分讲述了“省”的由来,而在之后的问题设计中,又设计了“查找我国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简称”的问题。这是教材在编排中历史与地理知识结合的生动体现。
3.培养教师综合素养的一个有效载体
我们现在初中任教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师,之前在大学里接受的都是专业学科的学习教育,讲究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是“专才而非通才”,这样一种滞后的实际状况导致教师在后来的中学具体的综合课教学中显得“跛足”和欠缺。这主要体现为在具体综合课教学中对于涉及本专业的知识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同时对于其它的非专业知识则不能展开发挥。在这种情形下教出来的学生必然也是缺乏综合素养的,也违背了课程改革的本意。笔者是一名与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历过从“困惑不适”到“调整磨合”再到“和谐适应”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对综合教学中历史与地理知识的融合途径和重要性有了更多的体会。
二、史地交融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
人们知道,历史与地理是一对姊妹学科,历史关注时间,地理关注地点;所有的社会事物的形成或产生都与时间、地点有关,都被人类建构和经历,是学生认识社会必不可少的两个窗口。所以,要想使历史与社会教学更加有效,通过地理知识显现历史、通过历史印证地理,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法。
1.以地图为切入口,形象直观地展现历史知识
(1)借用课本图册读懂历史。由于地图为学生所熟悉,而作为“历史之眼”的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反应了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具体活动,它既是历史知识的直观载体,也是一种形象性教材,更应为学生所推重。在初二历史与社会的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插有地图,再加上订阅的历史图册(政治上有疆域图、布局图、交通图,经济上有农作物分布图、手工业分布图,军事上有战争形势图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形象、直观、生动的图像,教给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理解图表涉及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时,可以通过解读“四大文明古国”的地图来理解人类发展的某些规律,使学生明白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往往是在水源充足的大江大河下游地区,这些地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便捷,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起源于大河流域的历史本质,完成“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这一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习目标。
(2)通过地图呈现历史知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和重要工具。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无论是分布图还是景观图,都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们的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看地图,不应仅仅局限于表面,还要使学生看到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底蕴和故事。如在讲述“好望角”“西印度群岛”“麦哲伦海峡”“太平洋”等名称的由来时,都可以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地理知识,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通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对历史名称由来的掌握。所以,地图可被视为潜在地表现了地理学与历史学最大可能的综合体,成为以“图”读“史”的重要切入口。
2.发掘史地互融点,提升“社会”学习效率
(1)在地理知识中显现历史内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部分也蕴含着较多的历史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发掘地理中的历史知识,有意识地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知识进行教学,不仅能调解枯燥的课堂氛围,还能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如在讲解七年级“地球的形状”时,可以插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发展史,让学生感受人类为弄清地球的形状而经历了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
(2)在历史知识中显现地理内容。没有地理学就难以理解历史。“告诉我一个国家的地理,我就能为你阐述它的历史。”([英]阿兰.R.H.贝克)。但是有些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因素在一般的历史叙述中未必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这些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十分注意发掘、联系、利用这些隐性的地理知识。如在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中,有一个重要的课程主题,即了解、比较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历史文明进程和特色。针对这类“区域史”“国家史”,如果不努力挖掘这些历史知识背后隐性的地理因素,不想认识一个其民族居住期间的地区的、国家的气候、地表与出产物,就不可能理解这个区域或国家的成长过程。所以说,对于历史而言,地理不是简单的展演历史舞剧的一个舞台或一个自然环境空间,也不仅仅是地球上某些地区的一系列事实材料,它是观察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法。
3.关注人地关系,提升学科融合的核心价值
历史上人类的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点,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并且彼此发生影响,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造就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和环境的特征。所以,人地关系是一个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地学科之间的一个核心联系,或者说是共同的话题,很显然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关注这部分内容。各区域的人地系统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人地关系应从动态角度考察才能深刻认识。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可以通过对“历史上某时某地某人的某种活动产生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思辨、叩问来考察人地关系。如人类发展史:在人类发展的初期,我们的祖先对环境的影响和动物区别不大,随着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有所加强,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如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引起了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和沙漠化。18世纪后半叶开始,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和净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一直困扰人类至今。人类正是通过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才揭示了地对人和人对地的变化规律,探索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三、在综合课程观下的一点思考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融合史地知识的课程观念来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教学,在多方面体现了积极的影响。首先,对于课程而言,避免了各科内容之间的重复、脱节及学科本位的片面倾向,使课程知识形成一个纵横交叉、经纬相联的大体系、大架构,使历史和地理都不再古老,不再刻板,也不再孤立;在教学中也有利于突破学科难点,拓宽教学空间。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广阔的知识背景,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有利于整体思维和多学科综合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发展,容易联系、解决社会生活实际(尤其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创造性地研究都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再次,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开放性,有利于对各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弥补自己原有非专业知识的不足,使知识变得渊博,提升了跨学科教学的能力,最终向一个新型社会教师迈进。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面广量大,内容比较复杂,难免会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缺陷:一些知识线索不够清晰,使得教学重心很容易单纯落实在知识传授上,而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则成为一种软任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教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和教学水平;一些以介绍地理知识为主或历史知识为主的单元,尚难找到融合的视角和适当的主题来进行知识整合,这也需要从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去解决问题。哪怕是对于一些具有史地融合性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操作的时候也要做到自然融合,融合无痕迹、不刻意,使之系统化、科学化,经过融合对知识、能力进行提升,对情感进行升华。这样,日积月累,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方面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唯有“引”者留其悟。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尼尔·丁·布尔斯廷在其大著《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中说的世界的真正主角是“发现者”,因为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世界的一切,即时间、陆地与海洋、天体与人体、植物与动物、历史和古往今来的人类社会等景象,只能是由无数的“哥伦布”为我们而揭示的,而这一“发现者”就是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这一“发现”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
参考文献:
[1]曾凡国.关于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培养[J].历史教学,2004,(01).
[2](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M].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