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共享博弈模型分析

2013-04-29廖开际毕莹莹

知识管理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信任度隐性成员

廖开际 毕莹莹

【摘要】

对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共享进行定量化分析,包括对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收益的假定,对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共享进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无限重复博弈分析和有限理性下的演化博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给出组织在促进内部知识共享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组织隐性知识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无限重复博弈 演化博弈

引言

知识共享是通过员工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知识,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组织层面的过程。也可以视之为组织内员工个人的显、隐性知识与组织的显、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 [1]。相对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共享是可能的并较容易实现,本文主要探讨通过何种方式能促进组织内显、隐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本文所讨论的知识共享限定于存在于员工大脑中的、非外化的隐性知识共享。

组织成员通过知识共享, 可以实现组织知识存量的增大, 并且能够提高知识创新能力。组织成员并非都具有知识共享的意愿。由于“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的存在, 总有部分成员采取不共享策略, 从而使另一部分参与共享的成员因此而成为既得利益甚至潜在利益的受害者 [2]。因此,从利己主义的角度出发, 组织成员会在知识共享的决策问题上倾向于选择不共享, 这种状况与组织需要保持竞争力的意愿是相违背的。为提高组织成员的共享意愿,增强组织竞争力, 组织必须分析组织成员知识共享的机制, 探讨解决策略。

下面笔者将引进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找出组织成员间知识共享方面存在的限制性因素。在组织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的博弈中讨论知识主体间共享与否的选择时,考虑知识共享参与者两方面的信任:行为信任度和知识信任度。行为信任度是知识共享参与者在长期知识共享过程中积累的声望 [3]。这种信任度的评估是通过人们多次的交互过程建立起来的。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知识共享参与者选择共享行为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从而在这一交互中的行为信任度就高。知识信任度是知识共享参与者拥有的知识对另一个参与者的价值 [4]。如果参与者A拥有B所需要的较多的知识,那么B对A就有较高的知识信任度。

博弈模型分析

为了对组织知识成员间的博弈模型有更好的理解,我们首先建立一个较简单的静态博弈模型。在建立这一模型的时候,对组织间的知识共享行为作了一定的假设和量化分析,这基本上能够反映组织知识共享的博弈问题。

2.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首先将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分为两种类型:对称博弈和不对称博弈 [5]。当知识共享双方知识集合相交或重合时,两者地位平等,此时将知识共享博弈称为对称博弈;当知识共享参与者中一方知识集合被另一方知识集合包含时,将知识共享的博弈称为不对称博弈。

其中,当知识共享行为为对称博弈时,又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博弈双方存在知识差异的博弈和博弈双方不存在知识差异的博弈。博弈双方存在知识差异的博弈是指双方的知识集合交叉或互不相交;博弈双方不存在知识差异的博弈是指双方知识集合相互重叠。根据上述分类,可得到两种博弈类型,记为类型A和类型B,博弈的得益矩阵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

其中,u为选择“共享”策略的博弈方得到的收益。i为只有一方选择共享另一方选择不共享时,选择共享一方失去的收益。w为当双方知识集合重合的时候,双方都选择“共享”策略时的收益,其中w

当知识共享为非对称博弈时,同样存在两种可能性:博弈方1的知识集合包含博弈方2和博弈方2的知识集合包含博弈方1,分别记作类型C和类型D。此时,假设双方都选择“共享”策略,知识集合的包含方得到的收益为w,被包含方得到的收益为u,博弈矩阵如表3所示:

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组织成员在面对一次知识共享博弈时,不能事前确定双方知识集合的关系,从而就无法确定知识共享的类型。首先假设组织中知识共享博弈类型的分布状况已知,则可得到知识共享博弈的得益矩阵。假设组织中类型A、类型B、类型C和类型D的分布为a1,a2,a3,a4,可知a1+a2+a3+a4=1。由于类型C和类型D为互为对称的博弈,可知a3=a4,从而a1+a2+2a3=1。知识共享博弈为对称博弈,收益矩阵如表4所示:

其中,两个博弈方为对称的两个知识主体。

在上述博弈中用划线法求解,可以发现存在(不共享,不共享)唯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文献[1]中提到在知识共享模型中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员工间的知识共享,这种做法在激励效用大于某个员工因知识共享得到的负效用的时候能够使(共享,共享)成为唯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在此处也可以看到,当满足条件(a2+a3)w>i时,(共享,共享)也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

2.2 无限重复循环

通过博弈模型分析,笔者发现在上述博弈模型中存在着囚徒困境,因此,通过无限次重复循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在实际情况中,因为组织总是以一定的形态持续存在的,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行为可以被看成是无限重复循环。无限次重复博弈中著名的民间定理为:设G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用(e1,…,en)记为G的纳什均衡的得益,用(x1,…,xn)表示G的任意可实现得益。如果xi>ei对任意博弈方i都成立,而δ足够接近于1,那么无限次重复博弈G(∞,δ)中一定存在一个子博弈完美的纳什均衡,各博弈方的平均得益就是(x1,…,xn)[7]。因此,基于上述博弈模型一定能找到相应的δ值实现均衡结果(共享,共享)。

2.3有限理性的群体博弈

知识共享的主体之间一般构成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我们应该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应为群体的行为,这就决定了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行为一般为有限理性情况下的进化博弈模型。

进化博弈论(evolution game theory) 是在生物学和经典博弈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一方面, 它将完全理性假设放宽到有限理性假设, 与实际更加吻合;另一方面, 它用一种动态的框架来分析系统均衡及达到均衡的过程和均衡点,能够更准确地描述系统的变化过程。其中, 有限理性假设意味着博弈方往往不能在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 一般都会在博弈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试错达到一个较稳定的策略,而且均衡结果仍有可能再次偏离。进化博弈理论的稳定策略为进化稳定策略(ESS) [7]。即群体达到一种能够消除任何小的突变的状态时群体趋向的策略选择。进化博弈论把从个体行为到集体行为的形成机制、组织和制度等因素纳入到模型中,能够真实地反映主体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笔者在上文中假设了知识主体之间的共享与否是基于知识共享主体间的信任度的,这就导致了在群体有限理性的知识共享中,存在进化稳定策略。假设人群中“共享”比率为p。

同样基于上述博弈的得益矩阵,采用共享、不共享策略的知识主体的收益和平均收益分别为:

u1=((a1+a3)u+(a2+a3)w)*p+(1-p)*(-i)

u2=((a1+a3)u+i)*p+0*(1-p)

u=p*u1+(1-p)*u2

则其动态变化速度可以用下列动态微分方程表示:

dp/dt=p(u1-u)=p(1-p)(u1-u2)=p(1-p)[(a2w+a3w)p-i]

首先,找出复制动态的进化稳定策略ESS,也就是在复制动态过程中,采用两种策略的博弈方比例不变的水平。即令dp/dt=0,即可解出所有的复制动态稳定状态。然后再讨论这些稳定状态的邻域稳定性,也就是对于微小的偏离扰动具有稳健性的均衡状态。

根据上述复制动态方程不难知道该复制动态最多有三个稳定状态,分别为p*=0、p*=1、P*=i/(a2w+a3w)。根据进化稳定的性质我们知道,一个稳定状态必须对微小扰动具有稳健性才能称为进化稳定策略。也就是说,作为进化稳定策略的点p*,除了本身必须是均衡状态以外,还必须具有这样的性质,那就是如果某些博弈方由于偶然的错误偏离了它们,复制动态仍然会使p回到p*。在数学上,这相当于要求当干扰使p出现低于p*时,dx/dt=F(p)必须大于0。当干扰使得p出现高于p*时,dx/dt=F(p)必须小于0。也就是说,在这些稳定状态处F(p)的导数(即切线斜率)必须小于0。

首先假设(a2+a3)w>i。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到该复制动态方程的进化稳定策略为在区间(0,i/(a2+a3)w)内,复制动态会趋向于稳定状态p*=0,即所有博弈方倾向于采用“不共享”策略;在区间(i/(a2+a3)w,1)内,复制动态会趋向于稳定状态p*=1,即所有博弈方倾向于采用“共享”策略。可见为了提高在群体中知识共享的比例,降低i/(a2+a3)w的值从而加大“共享”的概率分布空间是有重要意义的。

当(a2+a3)w

上文中,我们假设群体中知识共享与否取决于知识主体之间的行为信任程度,即知识拥有者对知识接受者基于长期观察行为形成的信任,根据上述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当每两个个体之间信任关系的演变机制取决于所在区间,当在区间(0,i/(a2+a3)w)内时,群体内每两个知识主体之间的信任度逐渐降低,直至完全失去信任,导致知识共享行为的消失;在区间(i/(a2+a3)w,1)内时,群体内每两个知识主体之间的信任度逐渐增加,直至达成知识共享。也就是说,在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中提升两知识主体之间信任度的方法是降低i的值或者是增加(a2+a3)w的值,即降低i/(a2+a3)w的值。

分析

上文中分析了降低i/(a2+a3)w的值对于提高组织中知识共享度有积极的作用,根据笔者的假设,i是指如果只有一方选择共享,另一方选择不共享的时候选择共享的一方的损失;a2是指双方存在知识差异的对称博弈在所有4种类型的博弈中的比重;a3是指非对称博弈在所有4种类型的博弈中的比重的1/2;w为当双方知识交叉时选择双方选择知识共享的得益。可见,如果要降低i/(a2+a3)w的值,降低i的值或者提高a2、a3、w的值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上述博弈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在组织内部隐性知识间共享与否的博弈是一个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因此,要想提高群体中知识共享的比例,组织应该在促进知识共享方面做到以下几点:

3.1在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方面引入激励机制

激励是解决“囚徒困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激励能够增加合作的收益,虽然表面上看激励可能短期内因付出代价而对组织不利,但从长期来看,因为激励带来知识共享,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有可能带来新的知识创造,这些额外的增值对组织来说是难以估量的。另外,因为激励引发的组织成员之间选择合作,将带来比背叛更多的收益,从整体上来看,是有利于组织发展的。通过上述博弈模型的分析应该降低i的值,即应该降低如果只有一方选择共享,另一方选择不共享的时候选择共享的一方的损失的值,通过对知识共享方提供一定的激励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降低i的效果,即可以通过对i进行相关的补偿保证博弈模型能实现合作。另外,激励也能够增加w的值,这也是促成上述模型合作的有效条件。

3.2增加员工之间的信任度

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增进员工之间的信任度,信任度的增加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员工之间的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的一些规章制度或者通过组织文化的营造来实现。总之,员工之间增进了了解,提高了对对方的知识信任度和行为信任度,才能在有限理性的群体博弈中以更大的概率去分享自己的知识。

3.3营造良好的组织知识共享环境

组织应该让员工感受到身处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中,使其对其他员工的信任度增加,对组织的依赖性增强。另外,在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中,过度地保留自己的知识可能遭受其他人的排斥。因此,在知识共享中不能单从经济利益最大化入手,融洽的师徒关系、互相信任的同事关系更有助于事业蒸蒸日上。这种文化环境的存在,能使成员间背叛的可能性减少,除非对方有退出组织的可能性,否则将一直维持合作的关系,保持无限次重复博弈的进行。

3.4营造知识创新的环境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要想使博弈模型有效率,必须能够保证w的增加,也就是说在双方知识存在交叉的时候,博弈方选择共享时的收益增加。这也就要求组织成员通过在相同领域的知识的进一步细化学习,获得这一领域的知识创新,从而得到比不共享更高的价值。也就要求组织营造有利于组织成员创新的环境,鼓励组织成员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上深入学习,进而促进这一领域的知识创新,增加因知识共享带来的收益。

3.5降低组织内部知识主体之间的差异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应该增加a2,a3的值保证有限理性博弈的“共享”概率空间更大或者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至于出现囚徒困境。而根据假设,a1+a2+2*a3=1,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减少a1的方式提高a2和a3的比重,其中a1是指组织中存在知识差异的两个知识主体间进行对称博弈所占整个博弈的比重。换言之,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消除知识主体间的知识差异,对于知识共享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组织中的成员间受组织共有的宗旨、价值观或其他文化的影响,一般具有相似或者相近的知识,即知识领域比较接近,这从侧面说明了上述模型有其成立的现实基础,反过来,对于刚成立的组织或者是对于成员间因为不了解而存在知识差异的组织,可以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或者相应的政策机制条件促进成员间对彼此知识的了解,降低组织内部知识主体之间的差异。

总结

本文分析了组织内部隐形知识共享的博弈问题,博弈模型的假设基础是将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分为4种类型:双方不存在知识差异的对称博弈、双方存在知识差异的对称博弈、双方不存在知识差异的非对称博弈、双方存在知识差异的非对称博弈。通过一定的整合及比重分配,得出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静态博弈模型,进而又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组织内部隐形知识共享的重复博弈模型和进化博弈模型。最后,针对模型分析与假设得出了组织在促进组织隐形知识共享方面的对策。

本文在分析博弈模型的时候作了很多假设,对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得出了一些结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放宽这些假设或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更贴近现实的假设。另外,本文结论偏理论,后续研究可以集中在实证方面。

[参考文献]

[1] 张作风.知识共享的可能性:一个博弈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2):54-56.

[2] 陈萍.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8(4):76-69.

[3] 于晶,刘巨,单伟.知识网络中知识共享的准公共物品进化博弈[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65-70.

[4] 唐涛.企业内部隐形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2):202-204.

[5] 刘臣,张庆普,单伟,等.组织内部知识网络中的知识共享进化博弈分析[J].系统管理学报,2011(1):218-224.

[6] 廖开际,李志宏,刘勇.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7]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信任度隐性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全球民调: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最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基于信任度评估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
2014,如何获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