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鬼溪探险

2013-04-29

国土资源导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天生桥溪流峡谷

鬼溪位于湘西古丈县默戎镇中寨村,为一条溪,和下游一个自然村同名。当地村民主要为苗族。小溪所在山谷为溶洞垮塌后形成,长约5公里,有盲谷、天坑、溶洞、天生桥、峡谷等喀斯特地貌景观。上部台原所在地为李家村,是一个基本为纯木建筑的土家族村子。

约5亿年前,它在一片大海中,慢慢被沉积上一层层现在岩石最初的原料。漫长的时光之后,形成覆盖在地表的一层层岩石。这些岩石无疑是封闭的,就像内部漆黑、透不进光的巨型书页。它们在4亿年前发生的加里东运动由海洋出露为陆地。大约6000万年前,几乎在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变为陆地同时,开始以每年2-4毫米的速度抬升,现在它的海拔是600-800米。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湖南各地都有,面积占湖南的一半以上,近70%。其中湘西比较特殊,因为地处云贵高原向中国第三级地理过渡地带,喀斯特发育形态丰富,由大量溶洞、地下河、伏流河、峰林、峰丛及深切峡谷等景观地貌形成。

沿崖壁一路向前,草木混杂,秀美幽深

7月6日,我们开始对湘西喀斯特地貌进行科考,地点为古丈默戎镇的鬼溪,邀请了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童教授担任顾问。

上午9点,芙蓉镇方向队员和我们在默戎汇合,开始上行到李家寨徒步进入鬼溪峡谷。李家寨一直是一个很典型的土家山寨,位于这一带的天桥山高山台原地带,处于当地地理位置顶端。山寨民房古旧,少有破坏,基本为大量的土家木楼,很是漂亮。这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色,使得大家的心情也跟着分外轻松起来。

这次探险考察应该属于探洞涉溪探险运动范畴,主要是通过这种深入的探险方式对鬼溪较为特殊的喀斯特发育形态进行确认和考察。鬼溪在首次开发为技术性溪降线路之前,曾经有古丈县驴友背包从山脊徒步绕行;后经我探路设计为溪降线后,引来各地驴友前来涉溪。大家深为这里的秀美神奇所吸引而使得鬼溪小有名气。

鬼溪发源于李家寨。李家寨同时还孕育了另一条东西走向的溪流,这条溪流早期与鬼溪平行,在通过李家寨的一道山脊分水岭后最终各奔南北。我们的队伍走出李家寨,沿着这条有着深切峡谷的溪流右岸崖壁一路向前。这里两岸绿茵一片,灌木与各色乔木混杂,环境显得秀美幽深。穿过分水岭山脊,我们一边行进在山脊之上较为平坦的土路,一边听童教授讲解何为台原。童教授年纪虽大,但是精神矍铄。他一边在山道上行进,一边还注意观察沿途地貌,在台原的石灰岩上发现了大量上寒武纪海藻化石 。

盲谷、溶洞、天生桥、天坑、瀑布等组成的喀斯特地貌综合体

走过鬼溪源头的一条峡谷湿地后,将要接近鬼溪景观区,这条峡谷在地势较低处闭合了。童教授告诉大家,这就是地理学上的盲谷。这样的盲谷不多见,湘西还是有一些的。一般来说,盲谷必然会有下切消水洞或伏流河。

接近盲谷的尾部,出现一个溶洞,大量的冷气从洞里冒出。洞口一条河床跟鬼溪干流相接。这个洞通向我们行进徒步时的峡谷,应该是峡谷形成之初,露出地表前地下溶洞对两条溪流的联通支洞。早期鬼溪峡谷的水流应该是从这里灌入,现在随着地壳抬升,水流改向,进入盲谷最尾端的伏流河洞穴了。

进入洞穴,洞顶一条狭长裂缝,洞壁下左手是地下河水洞。童教授仔细观察这条地缝的形成,是因为两块不同纹理的岩壁交错在此,由于质地、密度、形状等差异造成接缝处出现间隙。洞穴由于深处地下,一般常年恒温15℃左右。加上预报说今天有雷阵雨,天气闷热,大家贪恋洞内的凉气,显得依依不舍。在大家离开洞穴的时候,教授发现洞口顶部的石灰岩岩石,由于常年冷暖气流交汇在此处,被溶蚀出美丽的皱理。大自然的神奇,总是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

出洞前行到了盲谷尾部的天生桥。这座天生桥其实是以前地下河洞穴垮塌的残余,由于这部分岩石异常坚固,因此保留成现在的模样。河床从桥下经过,我们就顺着河床进一步深入鬼溪。过了天生桥,就是一个巨大的塌陷天坑。这里两条水路支流汇集,最终流入我们即将进入的地下伏流河。这个天坑桶状岩壁高度大约70-100米之间,宽度50-70米,两个入水、一个出水地下河汇集。

伏流河左上方30米处有一个支洞,水流不多。几位队员去查看,那里有比较好的钙华沉积,尤其是有晶花状的穴珠---这个比较珍稀少见。 队伍开始进入伏流洞,大家打开头灯,将要探洞。很多人是第一次,显得很兴奋。进入黑暗世界,洞壁上大量的石钟乳、石幔等等在大家眼前呈现,脚下是冰凉的地下河水,清澈宜人。洞内地下河床现出冲刷型河床形态,可见当年的这条地下河水流还是相当活跃的。 而洞壁上那些精彩的钙华沉积,形态完美,姿态万千,引得队友拍摄不断。 看到童教授认真地做原始记录,我跟童教授汇报说探洞界也有一句话,叫做“没做测量记录,就等于没到”。童教授很认可。正在说话的当口,队员感叹的叫声引来我们的关注,童教授发现岩洞左侧洞壁上有发育很初期的流石坝十分可爱,便又仔细端详记录了起来。

这个洞穴我来过多次。鬼溪进入这段伏流河后,溪流的地质形态和伴生的生物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洞内水流清澈,长期有岩蛙和溪蟹。由于这个洞两头通于地表,没发现盲化的洞穴生物。但毕竟是伏流河,洞穴迟蛾和没有白化的洞穴寄生灶马都有发现。湘西距离贵州务川很近,同属于一个山脉,这些岩蛙从个体上和形态看跟著名的务川臭蛙很接近。

到达出洞口,地势比进洞时低。童教授一路走来,发现从李家寨到伏流洞沿途岩石所代表的年代也不断变化 ,从寒武纪早期,到寒武纪中期,一直到奥陶纪,简直就是一本地质百科全书。

暴雨骤降,原本一小时的涉溪,我们走了两个小时

洞口外是70米高度的一个大落差,呈65°坡,几乎站不住,加上水流生苔,尤其湿滑。不打锚点保护是不能完全保证安全的,因此我和队友开始使用电钻打锚点,决定全队采取速降方式通过。

等全体都安全迅速地降到了谷底,洞外开始打雷闪电,并下起很大的阵雨。我观察洞外溪流,原本清澈的小溪开始变浑,可见这场阵雨降水量偏大,心里隐隐地有些担心。我想,还是早行动的好。这次发队,人数原本就有点超出我的预计,人多就影响速度,更何况这次那么多新手。于是决定冒雨出行。

由于溪水变浑,水量渐大,原本很容易的涉溪变得成几何倍数地增加了难度。伏流洞出发到达下一个技术难点鸡提桶,我们将要涉溪2公里。由于脚下溪流水量变大,队员们开始由探险的兴奋转变为焦虑,加上冒雨行军,脚下湿滑,大多新队员显得吃力,都希望早点出去。这两公里平时一个小时的涉溪线路,结果由于增加了难度,我们走了两个小时。

到达鸡提桶,溪流水量已经增高一倍,以前很容易趟水而过的一些路段,变成了齐腰深潭。好在我观察雨已经停住,水量没有继续增加,探险最顾忌的山洪不会发生,就无需采取紧急措施。

鸡提桶是又一个更大型的天生桥,桥下是一个30米的瀑布高降。我们原计划在鸡提桶安排打锚点瀑降,这样既能观察鸡提桶的地质形态,又能增加探险乐趣。但打锚点耗时,水大瀑降也不安全,只好放弃。水情大变,必须要为后面可能遇到的变数预留时间,所以果断改为通过岩壁攀爬。

以前我在鸡提桶险段通过,一直评价它是鬼溪探险最精彩的部分。这里岩石嶙峋,植被成荫,峡谷幽深。瀑布分两三级,连续瀑降,很是精彩!可惜,可惜!

我先攀上洞壁右侧绝壁,在近80°的岩壁上打下三个保护锚点,接上安全路绳,队员们用牛尾绳挂上安全锁依次前行。其他队员都轻松通过,有些队员还感觉很刺激很好玩, 但却苦了我们年过七旬的童教授。考虑教授年纪偏大,身上又已经淋湿,体力下降,我特意安排了体力很好的队友保护他的安全。事后,童教授在湖湘地理的报道中加入了一段话,大意是说感谢这次探险让他圆了多年地质队员真正野外探险的梦,但我看了,心里还是隐隐的内疚不断。耗时一小时,我最后收绳拆点,全队顺利通过了鸡提桶。

以前的鬼溪涉溪,线路一直是沿溪而行,走本地百姓走出的毛路,也就是河床本身。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今天过了鸡提桶后,沿途水量汇入,溪流水量再次大增。原本沿河床出溪的山路基本被水流掩埋。我们只好没完没了地横渡。

18点,已经比原计划出溪时间滞后一小时。好在这时见到较为宽阔不时露出溪水的山道,见到百姓砍下的树木,鬼溪村近了。眼见将要天黑,又考虑到童教授的身体已经透支,我担心意外,自己亲自前探。在我离开队伍前行500米后,终于凭记忆找到通往鬼溪村的上山山道。

猜你喜欢

天生桥溪流峡谷
溪流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水轮机改造研究
溪流到了大海
太行峡谷之冠——八泉峡
溪流到了大海
峡谷里的悄悄话
天生桥数黔地多
贵州地标石之六盘水天生桥
担当
峡谷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