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地方债务管理缺的是法律基础

2013-04-29周刚志

国土资源导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财权事权债务

周刚志

当前而言,在地方债问题上,一个紧迫的任务是建立起地方筹资和处理债务问题的法律框架。

目前,国家审计署正在展开第三次全国性的地方政府债务审查,而其今年前些时候发布的审计报告称,截至2012年底,抽查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3.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底增长近13%,其中,11个省本级和13个省会城市本级2012年债务规模比2010年有所增长,尤其4个省本级和8个省会城市本级债务增长率超过20%。

这的确看起来很严重,也难怪一些国际评级机构和国内专家对地方债风险表示“悲观”,他们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已经“离开可控的范围”,可能引发比美国住宅市场崩溃更大的金融危机。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大幅增加是从2008年开始的。那一年中国政府放松了借款限制,以推动中国经济安然渡过全球金融危机。到目前,各级地方债务总额据估计介于10万亿至20万亿元人民币之间,在规模上相当于中国经济的20%至40%。

此番国家第三度进行大规模的地方债务摸底调查,也表明国家对一再失控的地方债务规模的担忧。用审计署的话讲,是为了摸清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长变化情况,揭示债务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风险隐患,促进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虽然对中国地方债务的规模和风险在专家中可能还有争议,但我们认为,宁可把事情估计得严重一些。因为对中国脆弱的经济结构来说,一旦因地方债的风险问题引发金融危机,并传导到实体经济引起连锁反应,其对社会经济乃至国家稳定产生的危害,可能确实要超过美国的次贷危机。这并非危言耸听。

从中国地方债产生的原因来看,追本溯源,是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分配不协调,举债意愿与举债约束失衡的结果,因而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路径。具体而言,地方政府过于庞大的事权与有限的财权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地方债风险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其次,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与投资约束不足之间的矛盾,也导致借贷投资居高不下。再者,公共投资体制不健全、民间资本准入门槛高,使得投资风险不断向地方政府集中。此外,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不到位也对地方债务风险的形成负有一定责任。

对于这些问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抓紧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督,切实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虽然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债务管理制度,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控制、预算管理和风险预警等管理仍显薄弱。所以,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但最根本的,是要改革财政体制,建立公共预算,使地方政府做到财权事权一致;同时加强对政府公共投资的约束和监督。

这是一个相对需要花费时间的改革。当前而言,在地方债问题上,一个紧迫的任务是建立起地方筹资和处理债务问题的法律框架。事实上,财权和事权划分的不明确以及政府间转移支付中的讨价还价,与这种法律上的模糊性也是有直接关联的。因此,为强化地方政府的举债约束和债务管理,使地方债务的发展走向规范化,与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并尽可能与国际接轨,需要国家不断修改和完善有关法律规定,特别是尽早完成《预算法》的修订。

猜你喜欢

财权事权债务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顺了——江西省理顺15.6万公里公路管养事权
税制改革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为什么要坚持“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浙江省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央地关系视角下的财权、事权及其宪法保障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的错配与匹配
论我国科技事权划分与科技支出管理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