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城市景观学角度谈街道景观设计

2013-04-29李浩田

中外建筑 2013年8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

李浩田

摘 要:通过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和街道景观的多维性等特点,论证街道景观在城市景观学中的重要意义,提出街道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对街道景观设计的各个要素提出具体的设计思路上的建议。在提出上述的思路的基础上,本文还分析了济南市泉城路街道的优劣点,并提出了改造的意见。

关键词:城市景观学;空间结构;街道景观

Abstract: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et landscape in the theories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by analyzing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treet landscape. In addition, some suggestion were proposed about the idea for each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 Based on the ideas presented above, 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Quancheng street in Jinan and some reforming advice have been put forward as well.

Keywords:cityscape;street landscape;green land lighting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94-03

1 前言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简-雅各布斯在她的著名作品《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如是说。街道不仅仅是作为一条通道承载人流、车流、物流和信息流,而具有的交通属性。而且由于其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作为城市生活的必须场所也必然有其空间属性。不用质疑,我们对城市景观的最直接感受来自街道行为。在涉及城市景观形象的诸多因素中,不论是对地形地貌、质感、色彩还是城市人文氛围的感知无不来自个人在参与街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街道不仅仅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人们籍由此感知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街道景观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2 街道景观在城市景观学组成中的重要性

2.1城市景观的形成及其独特性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过程。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搭建房子来遮风避雨,防止野兽袭击;为了生活而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形成村落继而发展为城市。从城市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城市是一个具有双重属性的概念:一是物理性的(例如形成城市空间环境的地理风貌,建筑等);二是社会性的(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所以人们生活的客体,由于主体人的社会行为而兼具社会属性)。“景观(landscape)”一词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一个很难准确表达的概念,它具有多重学科的意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而城市作为人类改造过的自然,也是处于地表的一种类型单位,所以城市景观概念形成是自然而然的。去却冰冷的科学定义,城市作为现代许多人生活的场所,每天为我们所感知,不论是在感知的哪个层面,人们都需要把城市作为一种“景观”(美学层面的)来营造。然而,城市的形成是相对独立的。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物理属性),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历史经历等(社会属性)都动态的影响着城市的面貌。不同的城市就有会有不同的物理的或者文化上的差异。城市景观形成的时候,由于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需求,这也就催生了城市风貌的千差万别,这也是城市魅力的根之所在。

2.2建筑、街道、城市——空间结构概述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提到:“所谓建筑,通常实质包含由屋顶和外墙从自然中划分出来的内部空间的尸体。因此,像大型雕塑或者输电线塔之类的不存在内空间的尸体,纵使具有建筑的规模,也很难说它就是建筑。” 追其实质,无非是表达空间才是建筑的主体,而物质的存在只是作为空间分割的手段,或者说作为空间的边界。若按如此的说法,我们不妨设想下建筑、街道和城市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

如图1和2所表达的,如果墙体的围和形成了建筑的内部空间,那么我们也能这么理解,即建筑的夹持也形成了街道的内部空间,而不是通常以为的街道作为建筑裁剪城市空间的边角料。按照这样的方式理解,我们可以将建筑理解为一个类似腔体的模型,扩大范围从而形成街区的腔体,而街区又与街道形成城市的腔体,这是一个迭代扩大的过程(数学中的迭代指函数迭代的过程,即反复地运用同一函数计算,前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被用于作为下一次迭代的输入)。如果从城市景观的空间层次出发的话,街道空间处于建筑内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显然街道空间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层次。

2.3街道景观的多维性

街道景观的多维性。如果仅仅从街道的交通属性出发,显然它是二维的,是有起讫点的,有方向的甚至是速度的。但是如果按其空间属性理解,当然它是三维的。如果我们再考虑其他因素,就像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表述的一样,那种空间是具有时间属性的,天气的变化会改变树木的颜色,会白雪皑皑,雨水浸润的地面会倒影出千姿百态……更不论在那里可能出现的不可预知人群,不可预知的事件。街道空间的多维度也正是其丰富景观内涵的缘由。所以,在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进行各种层次的思考,探索各种可能性是十分必要的。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基本的功能需求,同时发展街道景观的独特性。

2.4街道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正如上文所阐述的,将街道作为重要的空间来理解,而不是仅仅作为交通通道或者建筑裁剪城市空间的边角料,那么我们就能将街道景观提到一个比较高的空间设计层次。在我国的街道环境中普遍存在着“重车不重人”的局面,缺乏有规模的公共活动空间,且公共设施简陋,完全将街道定义为交通通道,这也是认识观念的问题。所以,等同于现有的公共空间设计原则,当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街道空间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来设计,营造良好的公共景观,形成可赏可玩的街道环境。

3 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及其设计

3.1 建筑

街道空间的主要边界就是建筑,B.鲁道夫斯基在《人的街道》中说:街道正是由于他两旁的建筑才形成街道,摩天大楼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可以看出建筑是城市街道环境中的重要人工组成部分。因此,建筑是街道景观必须重点关注的部分。那样就涉及到建筑与街道协调的问题。在尺度上和谐,让人在心理学上有个舒适的感受,在视线上能便捷的感受建筑带给街道空间的丰富度。芦原信义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到了宽高比(D/H,D为街道宽度,H为建筑外墙的高度)的问题,根据他的观察,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加会产生远离感,大于2时产生宽阔感;D/H=1时则比较匀称。当然,由于各种差异,这种数据不能作为唯一标准,但是在实际进行建筑与街道的控制规划时能适当考虑,就会为营造良好的街道景观提供先决条件。

人在行进在街道的过程中,作为街道边界的建筑不是作为量块,而是作为面表现出来的。因此,建筑的立面(其包括的构件的比例关系,材料,色彩等)则是影响街道景观的重要的因素了。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从视觉舒适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设计,以协调统一为一般原则了。所以在沿街的立面的设计上要从街道景观的方面进行整体的考虑,以期在视觉上形成一定的整体感,不至毫无关联而造成视觉上的杂乱。当然,协调统一并不是千篇一律,一定程度的新奇与变异也是视觉兴奋的重要部分。同时,由于街道流线的平直化现象,往往造成沿街建筑仅仅在垂直纬度上变化,但是前后关系上过于平面,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最好能设计一定的凹凸组合,在表达前后关系的同时也形成一定光影上的变化,从局部打破街道过于平面的现象。

3.2 路面铺地

城市街道、人行道的铺地的质感、图案和色彩是街道景观中引人注目的特征。铺地材料的不同质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和行为,例如青砖铺地的古朴,鹅卵石铺地的小巧与轻松。铺地图案就类似在地面作画,是打破单调的铺地形式,丰富视觉效果的有效手段。铺地材料的选择是一个需要斟酌的问题,不同的街道氛围宜采用风格对应的铺地材料,因为铺地面积广大且长时间作为视觉上的着眼处,当追求与整体环境的统一,避免变化过多而造成视觉疲劳。

3.3 绿地

街道绿地可以说是街道景观中最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在景观学上有关于人的动物性的论述,提到人类天生喜欢泥土的芳香,绿叶的清新,天空的蔚蓝和宽阔。我们内心渴望这一切,它时而强烈时而沉寂,但从未消失。在城市生活中,人们很难接触到泥土、山川、河流,但是绿叶却是可能的。在沉闷和毫无生气的城市中,绿地想必带给我们些许亲近自然的温情。让我们在树叶的颜色中知晓四季的变化,在暴晒的硬地炙烤下找一片阴凉。机械式的“一条路两行树”的线性布置应当被突破,可以利用树木和草地适当围和空间,从而串点成线,形成亲切且又趣味的绿化空间带。城市街道绿化还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的影响,在夏季持续高温的地区,当注重绿化的遮阳作用,适度的改善街道微环境。在街道绿化的布置的时候,当充分利用条件进行多树种的立体式配置,灌木与乔木结合形成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也要充分注意与街道氛围的配合。例如繁华商业街道当不能过度遮挡视线,以影响商业气氛。

3.4 休憩小品及城市雕塑

有关调查显示,人在步行是适当的距离大致为300m,而超过500m会产生疲乏的感觉。所以,街道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设置休憩小品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强调街道公共空间属性的重要方式。休憩小品的设置是否得当也是评判街道是否友好的一个标准。前面提到通过绿地围和小型休憩空间的方式可以和这一点综合配置。另外休憩小品和城市雕塑的造型也是很具有符号性的,能够藉此展现城市风貌,传达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质。

4 济南市泉城路的街道景观设计

泉城路是济南是一条主要的商业街。西起趵突泉北路东至黑虎泉北路,全长约1.5km,两端分别是著名的趵突泉和黑虎泉,北靠济南老城片区,南毗邻护城河和泉城广场。是济南市民商业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于2002年完成道路整改,从20m拓宽到50m。由于其独特的区位和在城区商业中心的重要地位,所以对于泉城路的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更多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现状之不足,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4.1 问题分析

4.1.1建筑体量

如图3.1.1我们可以看到,可能是由于各个时期发展或者认识上的不同,泉城路两侧的建筑体量大大小小极不统一。靠近北侧的古城区建筑群体量都比较小,属于传统的城市机理,而其间间杂几个现代的大体量高层建筑,在布局上没有采用和北侧内部的建筑过渡的手法,显得突兀且跳跃,而且沿街的建筑也关联度不够,没有形成序列。而南侧以现代建筑为主,体量一般较大。但是缺乏了布局上的关联性,各自为阵。

4.1.2色调

在老城区文脉的氛围下,旧建筑的色调本是沿街主色调的首选。但是在设计上却没有被采用,而是采用了欧式建筑常用的土黄调子,特别在南北走向的道路交叉口与内部建筑的灰色调子极为反差。

4.1.3 步行空间

在留出了足够的步行空间保障商业人流集散的同时,却在休憩设施的配置上比较粗糙。以线性沿路布局条凳,且空间领域划分弱,没有形成好的休憩环境所需的心理安全条件。

4.1.4 绿地

与休憩设施一样,绿地线性布置显得呆板,无变化。没能形成“串点成线”的节奏与韵味。再者,沿路的莲花池的布置比例显失调。花台与莲花纤细的形象配合不当,显得笨拙。

4.2 改造意见

4.2.1布局

布局上主要调整北侧多层建筑,调整建筑与北部老城区建筑的关系,肌理上形成关联,可以采用隐喻的手法,调整交接方式,避免简单粗暴的联系方式。同时,应该加强沿街建筑的关联,在立面上形成整体统一的风格。而对于高层建筑宜采用立面改造的方式,特别是南北向道路的出口是重点调整的位置,以期能在风格上平稳过渡。而南侧的建筑应借助南边的环境与护城河和泉城广场发生关系,采用骑楼或者底部架空的方式处理为步行通廊,让视线穿过街区,同时联系南边的人流。

4.2.2色调

色调处理主要应集中在北侧,是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一个好的方式。这样形成街道两侧不同的建筑风貌,北侧稳健而复古而南侧通透而现代,对比统一。

4.2.3步行空间与绿地

绿地与休憩应结合处理,以小团状的方式出现。避免匀质的线性布局,没有形成亲切的休憩小空间。

5 结语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好的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籍由此对街道景观的设计,能改善城市外部空间环境,创造亲切的城市文化氛围。因此,对影响街道景观的因素进行逐一的分析,得到处理街道景观设计的一般性方法对实际项目进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城市意向.凯文-林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形式、空间、秩序 .大锦.津大学出版社.

[3]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原信义.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景观设计学.约翰.O.西蒙兹.建筑工业出版社.

[5]街道的美学.芦原信义.建筑工业出版社.

[6]建筑模式语言.C.亚历山大.克里斯多夫.知识产权出版社.

[7]城市街道景观解析与控制引导策略研究——以上海青浦新城为例.杨开.同济大学硕士论文.

[8]北方小城市街道景观地域性研究.张贵贤.青岛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
象山港内湾潮汐应变对横向流及其余环流垂向空间结构的调控研究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基于起点探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为例
同城化视角下厦漳泉大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空间结构SRT混合仿真试验技术研究
后三峡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住房与交通综合可支付性指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