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脉设计理念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探索

2013-04-29李建东宋亚亭

中外建筑 2013年8期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教学

李建东 宋亚亭

摘 要: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被凸显,建筑学教育中基于城市视角的观念培养变得尤为必要。本文结合现状教学中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课程相互独立设置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以文脉设计理念为主线将两者进行融合的教学新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建筑与城市等环境的关系。新教学架构从价值观的树立、思维方式的调整、设计方法的加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培养的重点,并对相应的教学方法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文脉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教学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advance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prominent,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e of the urban perspective becomes especially necessary. Combining with the status quo of independent setting problem of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eaching course , this paper put forward context design idea as the main line to incorporate both for new teaching system,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more deep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environment.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elaborates the training focus from the set of values, the adjustment of the way of thinking, the reinforcement of design method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teaching practice is also discussed in detail.

Keywords:context design;urban design;architectural design;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U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54-02

1 建筑学教育中基于城市视角的观念培养的必要性

1.1现实发展对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个学科的发展往往是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建筑作为快速发展时期被大量建造的实体,不再只意味着建筑本身。大量“独自跳舞”的建筑在各地不断涌现,建筑与其所在的城乡整体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的紧张关系越来越多地被呈现出来,并被公众所关注。基于城市视角来对待建筑本应是建筑学专业所应有的观念,但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常常被忽略或被误读。学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势必对相应的专业教育提出要求,因为只有在大学本科的入门教育中重视了这些问题,基于城市视角的建筑观念才能提早养成,从而影响大量的建筑实践。在近年的发展中,一些建筑师和设计机构已经在做出应对,也已经有不少好的案例出现并受到好评,想让这样的少数好案例成为未来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建筑教育上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的发展时期也已经势在必行。

1.2现状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原因会是多方面的,但如果向上追溯的话,与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有较大关联的。当前建筑学本科教学体系中,城市设计课程一般是独立设置的,而建筑设计课程的训练则常常是按照类型逐步深入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题目的分别独立化设置,使学生较难理解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不能清晰认识到城市视角的观念对建筑设计的重要影响,也较难训练学生从复杂城市环境入手分析建筑问题的能力。

2 文脉设计理念的阐释

2.1文脉设计的内涵

“文脈”一词的英文为“context”,原意为上下文,意指事物的前后关系,可引申为与周边各种事物的关系。

文脉设计,是基于文脉的含义建立的一种设计理念,本文主要探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的文脉设计。这一理念强调设计应充分重视和考虑设计对象所在的历史文化背景、周边既有环境、未来发展所可能出现的环境等,同时还应充分研究当前时代使用这一环境的人群活动特征,使空间环境与人的活动和需求相契合。

2.2以文脉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架构调整

文脉设计的内涵与1.1小节中论述的建筑学专业发展中的新要求是十分吻合的,将文脉设计的理念纳入建筑学的教育中,将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作用。

结合传统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文脉设计理念为主线将四年级的城市设计课与建筑设计课进行融合,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上下衔接。这样的调整将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城市整体环境与单体建筑的关系,并在具体的设计训练中理解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3 新教学架构的培养重点

3.1价值观的树立

任何一种学科的专业教育中,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建筑学教学中也应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能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保障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利益的重要性,减弱各种媒体过度商业化的、以经济利益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基于文脉设计理念的融合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教学架构将使学生在探讨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清楚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同时也更加清晰建筑设计如何真正地为城市添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3.2思维方式的调整

文脉设计的理念注重设计对象与周边一切环境的关系,所以新的教学架构更加强调培养学生从整体而非局部入手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各种环境叠加后将呈现出极度的复杂性,如何分析各种要素并形成设计思路,就需要理性分析的能力。以理性分析为基调,重视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所以新的教学架构将注重理性分析与感性创造的结合,重点培养建筑学学生所普遍缺乏的理性分析能力。

3.3设计方法的加强

建筑学低年级教学中的设计题目,一般情况下设计环境较为简单,设计方法的训练也更集中在建筑空间方面。但是,实际的城市片区环境和建筑周边环境都是极其复杂的环境,面对这样的环境和设计条件,就需要新的设计方法来予以应对。新教学架构将注重现场调研、资料分析等方法的学习,同时训练学生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来处理复杂问题、梳理多线索的设计条件。新的设计方法的学习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4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并不仅仅需要好的设计能力,因为建筑设计的工作不是一种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设计也不是为建筑师自己服务的,所以,在教育中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可以提早体会到协作的价值和重要性。新的课程题目所面临的城市环境是较为复杂的,规模也相对较大,所以教学要求学生以3-4人团队的形式完成作业,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除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培养图示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并能清晰展示设计成果,最终使方案能更好地被接受和采纳。新的教学架构将更加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将加强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新教学架构的教学方法实践

4.1阶段式教学的思路

在上一节确定的培养重点的指导下,新的教学架构将设计题目设置为一个大的题目,在大题目的统筹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为城市设计阶段,第二个为建筑设计阶段,每个阶段开始时都有为期一周的过渡快题作为进入这一阶段主题的的序言和铺垫。建筑设计阶段的题目是从自己城市设计的成果内选取基地進行深化设计。每个阶段确定不同的设计重点,但要求文脉设计的理念是贯穿始终的。

4.2各阶段教学的重点

4.2.1城市设计阶段

设计题目基地的选择以城市旧城区或历史街区为主,有较为复杂的历史文化及现实环境,主题为城市更新。

4.2.1.1“城市意象”快题环节的设置。在城市设计阶段开始的第一周设置“城市意象”快题环节,让学生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体验基地及其所在城市,在尽量不带有专业成见的前提下由感性入手感受整体环境,并将这一直观的感受表达出来,可以是图、照片、声音、视频、模型、甚至诗歌等等,完全不按常规套路进行的表达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及想象力。这一个为期一周的小快题训练,使建筑学的学生在第一次面对较大规模基地(城市设计的基地规模一般在10hm2以上,而低年级建筑设计题目的基地一般都在1hm2以内)和较复杂环境时有一个过渡,先直观地去感受和总结特征,避免突然面临强大理性架构时不知所措。

4.2.1.2文脉设计理念下的规划思路确定。城市更新类城市设计题目往往涉及一些历史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正确看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秉承正确的价值观展开设计。在着重考虑文脉延续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规划思路,杜绝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不顾历史文脉和社会环境文脉的设计策略,比如简单化地大规模拆除重建、将原住民完全搬离原居住地的做法等。

4.2.1.3运用系统化设计方法处理复杂问题。较大规模的设计基地和复杂的各种环境,使得学生必须更加逻辑性地分析问题,并且运用系统化的设计方法对大量问题进行归类,包括产业分析、功能设置、建筑形态组织、交通组织、公共空间系统等方面,梳理出多条线索,然后从中找出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设计的突破点。

4.2.1.4城市更新背景中的空间形态营建。考虑文脉延续的城市更新设计不同于一般的新区城市设计,空间形态的营建需充分研究既有环境的空间形态特征,制定出合理的针对不同类型环境的更新改造策略,从而恰当处理保留、整治与新建的关系,使更新后的空间形态不仅延续原有的肌理特征,而且能够满足新的使用需求。

4.2.1.5通过导则的制定形成对建筑设计的控制和引导措施。为了使学生能更加深刻体会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理解两个设计阶段的紧密关系,教学要求设计制定出相应的导则。一般情况下,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教学中比较忽视导则的制定,很容易让学生以为城市设计是很难落实的图画。通过导则的制定,使城市设计中各系统的设计策略和空间要求得以规范,以指标、图示和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根据不同的方案特点可明晰刚性指标和弹性指标的不同要求。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从宏观层面确定的城市设计思路是可以对建筑设计进行控制和引导的,并且有实实在在的手段,是可落实的。导则的制定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指标的意义、图示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4.2.2建筑设计阶段

4.2.2.1“××的2030”快题的设置。在城市设计阶段结束后和建筑设计开始前,设置“××的2030”快题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和未来可能的生活状况畅想设计基地2030年时的场景。每次教学中,这个环节都是学生想象力得以最大发挥的时候,也是大家最开心的阶段。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不断涌现:动画、视频剪辑、舞台小品、漫画等,再加上音乐的辅助、小组成员参与的演出和配音,故事化的场景生动展现。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未来生活场景的想象,将自己空间化的设计成果与未来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为下个阶段的建筑设计铺垫关于生活的分析,同时加深对文脉延续如何影响生活的理解。

4.2.2.2建筑设计基地的選择。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对规模的要求从城市设计的成果中选取建筑设计的基地。一般要求基地在功能上是具有公共性的,因为公共性建筑和基地的选择更能训练学生处理新时期人的行为与环境文脉关系的能力。

4.2.2.3文脉设计理念下设计概念的形成。每一个建筑设计都会要求对使用人群的活动和需求进行分析,但文脉设计理念下,更加强调对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人的活动和需求特征的分析,并需要对未来环境下人的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预测。在理性分析这些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设计阶段的思路,形成设计概念。

4.2.2.4各种要求影响下的任务书自制定。一般教学计划中建筑设计的任务书都是由教师给出,新的教学架构要求学生在综合考虑各种要求的影响下自己制定任务书。首先是细化和深化城市设计中对此基地的要求和相关导则,然后结合设计概念和对人群需求的分析,制定出符合基地规划和需求的任务书。自己动手制定任务书,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了解建筑策划的内容,理解建筑师可能承担的更多角色。

4.2.2.5新的设计方法的尝试。鼓励将文脉设计的理念和城市设计阶段确定的设计思路在这一阶段的建筑设计中予以延续。尝试研究行为活动、空间形态、建筑风貌、街道界面、建筑色彩、建筑材质等方面与历史文化背景、当下的周边环境以及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打破原有的常规设计方法,找寻新的设计路径,寻求设计方法上的突破。

4.3辅助的教学手段

4.3.1结合阶段教学配备师资、开设专题讲座。根据新教学架构中设计题目的特殊性,在教学团队中配备等量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教师,且每个教师均参与全程的教学过程,保证不同的设计观念和思路能够全部呈现,并碰撞和交流,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更加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结合阶段教学,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在不同的环节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到不同的专业知识,并且也使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集中得以解决。

4.3.2整体评价教学过程及成果。虽然设计是分为两个阶段,并分别评分,但这一教学架构中的评分不仅仅看单个阶段的过程和成果,而是要对整体的衔接和问题深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打分。这一评价标准的确立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紧密关联性、并且理解文脉设计理念对连续性的要求。

5 结语

基于城市视角的观念培养对建筑学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培养基本的观念和各种能力,并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使学生能掌握设计方法和设计重点是教学体系中应该思考的。从本文的探索来看,文脉设计的理念不失为一个好的统领者,在建筑学本科的高年级,建立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架构,可以使以上的要求在建筑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中予以贯彻,从而影响未来的城乡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俊宴,高源,雒建利.城市设计教学体系中的培养重点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2011(8):55-59.

[2]张春阳,孙一民,周剑云,肖毅强.基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建筑观念培养——关于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思考[J]. 新建筑,2003(4):65-67.

[3]金广君.建筑教育中城市设计教学的定位[J].华中建筑,2001(2):18-20.

[4]杨俊宴,王兴平. 总体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2(6):38-44.

[5]魏皓严,郑曦.角色分析与空间计策在城市教学中的运用(上)[J].室内设计,2012(4):23-26.

[6]魏皓严,郑曦.角色分析与空间计策在城市教学中的运用(下)[J].室内设计,2012(5):53-57.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的困惑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