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方法
2013-04-29尚丽敏
尚丽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特别是我校大力倡导的问题教学法,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在数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地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在转折处设问,在关键处设问,在易混点设问,创设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垂直平分线一节内容时,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否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下面的教学环节,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这就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学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数学来源于现实,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要广泛应用于现实。数学是由现实生活抽象出来的知识,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学会展示数学的美在因素,如形式美、对称美、概括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我们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适时地表扬、鼓励,对他们的成绩给以肯定,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较好手段。
二、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地开发。像八年级勾股定理一章中有这样的问题:“你能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其它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等都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己感知和理解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如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时,在学习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关系,反过来,如果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呢?通过启发、引导、思考,以及学生的计算,充分说明这是正确的。还有,在学习圆周角这一节时,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弦或等弦所对的圆周角是否一定相等呢?这样,学生在探索这些规律时,就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这个定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做题。这就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目的——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善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源于“疑问”,而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要多利用这种特性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引导、鼓励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习惯。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一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先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要使这个三角形和第一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满足六个条件中的几个?并说明都有哪几种情况?在这一章中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的条件,还要满足那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判定时,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条边的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这就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进而培养他们善问、乐问、多问的好习惯。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过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浅显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回答,使学生既能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有难度的问题学生讨论解决,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生疑到释疑,并能自己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在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可以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真正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去探索规律,并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并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先让学生自制一些教具,像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可以利用它们的定义制作,也可以利用它们的判定方法来制作。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用折叠的方法,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使学生能够从图中比较直观地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质。再如,在学习圆这一章中的垂径定理时,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折叠出一条直径,让学生观察自己折叠的图形中都有哪些相等的量,最后自己总结垂径定理的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加深印象,便于学生能够根据题型灵活运用,从而达到事半而功倍的功效。
强调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是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是由数学教学发展的要求决定的。我们要让数学课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课堂。
五、督促检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教师要经常布置自学内容,检查自学效果,特别注意学生自学中的错误,要及时给以纠正,并且注意自己的方法和语气。在督促检查中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多练习的行为而固定下来的,因此,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这就需要对学生从小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地位,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教师运用各种策略充分地把它发掘出来,再通过教师的组织、点拨,使这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要学习的呼声,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达到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