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2013-04-29张丽芳
张丽芳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情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情感渗透,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创设富有情感体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知识、能力与智力均得到同步提升。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方法提高情感教育的实效呢?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情感教育氛围,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经典之作,都饱含丰富的情感,以此为载体,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教师可以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接近的情境,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课前可以播放《父亲》这首歌曲,通过歌曲对父亲的赞美引出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导读的过程中,注重有感情地领读,使整个课堂自始自终都流淌着浓浓的亲情。这样,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文主动探索的欲望,不仅获得知识,情感也得到升华。因此,以澎湃的激情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用激情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让学生在感动中受到心灵的洗礼,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做到的。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激情,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文本蕴含的情感过程,注重情感教育和情感体验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文本中反映的积极的情感(自尊、自信、愉悦等)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等多种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勇敢地面对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使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人文特色,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例如,教学《沁园春·雪》上阕要带领学生领会豪情万丈,学习下阕要让学生感受到居高临下的气势,学习最后三句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再如教学《出师表》一文时,要让学生感受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用心……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顺势引入对课文深层次的学习,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激起一种强烈的报效祖国的情感。
三、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陶冶情操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情文并茂的佳作,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形成崇高的品质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通过不同的作品让每堂课都充满“情绪激昂”“兴高采烈”“悲凉凄苦”等不同的情感,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可通过播放影视片断展现志愿军战士纯洁而高尚的品质,他们的意志坚韧而刚强,他们的气质淳朴而谦逊,他们的胸怀美丽而宽广,从而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巩固学生的情感
课堂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阵地,但必要的课外情感教育将有效地拓展情感教育的空间,将课堂情感经验拓展到课外的阅读与写作上来。通过比较广泛而经常的课外读写,使学生不断强化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引导,比如,组织课外读写小组,写日记、周记,开展心得经验交流,批阅课外读书笔记,指导课外读写审美方法等。应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的美学探讨,对唐诗宋词中各种情感的专题探讨,等等。在教室里利用黑板报、墙报、简报等形式,结合语文教学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推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情感故事或是名人名言,使学生能够经常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读书竞赛、古诗文背诵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以及辩论赛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而且通过对诗文的诵读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体验,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游览,使学生直接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