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地图工具书的应用培养
2013-04-29袁小燕
袁小燕
摘要: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地理教材中图像内容丰富、祥实,具有鲜明突出的表现性,既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又是教材内容的补充或扩展,甚至能替代冗长的文字。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地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着眼于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地图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历年的高中地理会考,其读图题都占较大比重。今后,随着高中地理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对地图技能的训练、培养的重视程度将会与日俱增,地图的优势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图;应用;工具
1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行性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深知问题意识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都特别重视和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而作为具有丰富图像的地理学科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地图被称为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又是地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地图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传统的地图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没有把运用地图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功能充分激发出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势必要重新审视一下:在地图教学的过程中到底能否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能否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一下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行性。
1.1 地图是信息丰富的问题源
地图可以说是信息丰富的问题源,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地图作为地理课堂教学中较为直观的教学工具,可以说是一种图形语言,它包含了各种要素如符号、色彩、图形、图像和数字等等。同时,它也能很好的展示出许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与空间联系。地图浓缩和储存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的信息,并且又以一种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是任何文字和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地图具有以下独特的价值:第一,科学、规范、准确,理性价值高;第二,多维、形象、空间效果好,信息量大;第三,生动、鲜明、直观,视觉感受佳;第四,能从动态的、静态的和联系的角度表现地理事象,综合性强。地图所具有的形象和直观的表达功能,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拓宽学生思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地图不仅仅是呈现地理信息的载体,更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
1.2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思维特点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自我形象树立。非常在乎自己在班中和家庭中的地位。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他们喜欢进行奇妙的幻想和丰富的想象喜欢标新立异和别出心裁,为的是想充分彰显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和在学生中的形象。与初中阶的学生相比较而言,高中生更倾向于探索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事物的本质,更喜欢发问、思考探究一些能引起他们产生兴奋和兴趣的事物。而地图以其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有利于吸引高中生的眼球,也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利于引起高中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问、探究等等。若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的话,或者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的话,并以开放和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疑问,运用地图进行教学会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2 教会学生读图、析图和用图
有些图像知识,是教师难以用文字给学生解释明白的,但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有些图像知识不是靠学生的死记硬背去掌握,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空间概念和想象能力,以便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1 让学生懂得地图的语言是读图的关键
初中地理教材专门安排了“地图”一章,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地图语言,如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图例、注记等;教学过中,教师一定要使学生记住地图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会读图。
2.2 加强训练使学生会读图
运用图像的关键在于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读图是学习地理的“向导”,是沟通课文与图像的“桥梁”,是图文结合的“媒介”。学生的认识过程有阶段性,一般来说,起初理解课文的能力超前于理解图像的能力,惯读书而不惯读图。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加强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经常指导学生从图上寻求答案和获取地理信息,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富有感性材料的图像,借助图像直观语言的钥匙,打开课文抽象语言的锁头,把两类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理解能力,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图像化。
2.3 诱导启发,使学生会析图和用图
析图,就是运用图像深入分析地理事象,通过对图像显示的地理事象加以分析,把图上的地理知识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经过思维“加工厂”加工、处理,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影响特征和规律产生的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来龙去脉,加深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能获取新知识,达到以图思文的境界。
教会学生读图,就能以图释文和理解课文;教会学生析图,更能以图释文,进而深化课文,当学生会读图、析图后,就能以图代文,进而默述或表述课文,最终达到会用图的境地。读图———析图———用图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教师要有效地抓好图文结合各环节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养成爱读图,勤析图、会用图的思维品质,力求使知识和能力同步协调发展。
结语: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起点,在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整个认识、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既有直观具体性,又具有抽象概括性,因此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运用地图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 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 民.国外地理教育动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冯忠跃,李永全.中学生的地图素养与培养[J].地理教育,2006,12(2).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