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2013-04-29袁娜
袁娜
摘要: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则较少。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只注重应试教育和智力教育,学生接受着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创新精神和求知探索的能力,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相分离,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割裂。而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提出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解决传统思想品德教学的弊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适应现有教学现状的需要,必然需要加强对教学生活化理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因此对于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也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全面提高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
好的思想品德课堂就像演绎一首优美的歌,要唱响主旋律;犹如开掘一弯清清的泉,要奔向主渠道。其意一方面表达了对思想品德课堂的诗意追求,另一方面也暗含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该是整体的、结构的、层递的、流动的。
1.形成动态的德育观
(1)做好学生德育榜样,点滴行为滋润学生心田
其实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就是学生最好的德育榜样,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并试图从中学习、发现世间的真善美。教师的内心应该是美好的,只有教师拥有一颗单纯善良正直的心,那教师就会随时捕捉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给学生的感受也永远是阳光温暖的。教师的语言要有民主性,本真性,启迪性和情感性,如果教师强制让学生接受你的观点,学生必然有抵触,德育也难以实现。
(2)全面细致了解学生,宽容理解构建和谐关系
了解学生现有的道德水平和阶段,通过教师对学生充分的观察,以及周围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评价,再做一些调查,通过谈话和深入的接触,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层面有很好的了解。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一个学生的思想形成状况不是突然形成,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他所接触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2.达成师生共同对话
(1)引出话题,分析创新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从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要对你所选择的话题分析的细分析的深分析的透,从而可以找到一个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种看法,让学生能够以小见大。基本步骤是话题导入——展开分析——创新。
(2)加强对话,平等沟通
对话法要求平等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学生看似不好的回答要表示理解,进而进行开导,师生才能达成平等的交流。快期末考试了,各科作业很多,老师们都觉得讲不完,笔者就问孩子们:“你们每天做作业到几点?”“对学习是什么态度呢?”孩子们都如实的回答了,并表示了他们对作业多的反感,以及认为作业多的学习效果并不好,他们更希望老师提高课堂效率及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作业适度就可以。学生的真心回答让人感受到了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笔者开始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比如下课时有计时员,必须提醒老师要下课,科代表要对作业量的多少提出意见,由于这样的对话多了,我们彼此也更了解对方,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变得更良性了。
(3)深层探究,追寻本质
探究法就是深入的探索研究事情的本质和真相的方法,所以探究法一定要让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思索几个角度。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拥有新的收获。分组时注意人数4-7人为宜。活动前的准备要到位,组员的搭配要合理,分工要明确,有同学们的集中展示,有同学们的集体点评。最终形成精华,全体共享。
(4)进行辩论,观点取胜
辩论法注重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注重不同见解,不同角度,力求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教师可以针对性的组织课堂辩论,辩论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可以按照正规的辩论赛的形式进行辩论,还可以对辩论进行符合班情,校貌的创新。可以把全班同学根据立场不同分为两大组,通过民主选举,自己报名选出八名同学作为正反方的主要辩手,让这八名同学课前作好精心的准备,可以增加一些时间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适时进行补充,说明。这样的辩论形式最好是教师做主持人,教师要重视时间的把握,有很具体的规定,同时要掌握灵活变通的方法,这样就达到了让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使同学们能够畅所欲言,也使整个辩论有效,有序,克服偏离辩论轨道的可能性。
3.自由本真的过程观
(1)引入生活化的素材,解放学生的眼
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课本,练习册,他们的视野应该更加广阔,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多种视觉的盛宴。可以是中考题的呈现,可以是《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报刊,杂志,可以是“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可以是一些励志视频,可以是各种学习网站,可以是各种信息量大的图片,可以是经过教师反复加工的课件,可以是一个可以串起不同内容的板书。而所有这些传达给学生的信息一定要再加工,在教师的头脑中你应该清楚要传达给学生什么样的精神或内容,它们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教师要心中有框架,要给学生做必要的分类,可以动员学生查找资料。
(3)勾勒生活化的思路,解放学生的头脑
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它是宝藏,有待于我们的开发。应该让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我们平时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板着脸孔,这样课堂氛围就不融洽,相应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不应该匆忙,着急,而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也必须让学生多尝试,让学生对不同知识进行比较,分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自己构筑每节课,每单元的框架图,要求把重点知识纳入,并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教师指导做框架的方法,开始学生操作时既慢效果又不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速度和质量都大为提高。还可以截取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给学生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作答。
通过对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我们可以使思想品德课焕发更强的活力和生命力。也可以使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更强。
参 考 文 献
A.著作
[1]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 胡塞尔,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 周洪宇.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毕淑芝等译.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 郝克明.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7] 文萍.创新型课堂教学设计[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8] [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孩子们你们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