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课堂教学之“巧点拨”、“巧评价”、“巧过渡”
2013-04-29禹青云
禹青云
内容提要
1.课堂生成的巧妙处理
2.精彩而又有分寸的评价语言
3.水到渠成的过渡衔接语。
关键词
课堂智慧 课堂生成 评价语言 过渡衔接
在教学改革百家争鸣的新教育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更科学;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更精彩;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否更显著。很多老师致力于智慧型教师的追求,在这样的孜孜不倦地探索中,不时闪烁着新课程理念的靓丽火花。
这里,我要谈的是教师智慧的三个方面,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巧点拨、巧评价和巧过渡。
仍记得山西特级教师田秀忠老师在驻马店讲作文课时,为一个把“初”字写错的同学解围的快乐情景,她的话那么巧妙,化解了当时的尴尬气氛,保护了一个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仍记得魏书生老师教授《孟子见梁惠王》时,对一个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让那个学生眼含泪花;仍记得余映潮老师在讲《七颗钻石》时水到渠成的过渡衔接语言,使学生乐在其中……这些,都是教育前辈们教育智慧的闪光。
我们每一位热爱教学探索的教师们,在课堂上、不经意间,也会有这样的亮点。
2009年3月20日,“广东省初中语文校本教研课题结题会议”在揭阳市惠来县召开,我很幸运去 听了几节观摩课,受益匪浅。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韶关孔老师执教的《黔之驴》 。
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学生,最能体现教师的素质。首先孔老师 抛出一个自由的话题跟学生轻松对话,接着是直接导入新课,整个教学环节很简单:“朗读—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分析形象、理解寓意---再朗读。”可是,孔老师在课堂上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近乎完美的衔接过渡语言博得大家的喝彩。大家都知道,在课堂上,只要设计有“学生质疑解疑”的环节,只要授课教师允许学生自由提出自己在自学时遇到的疑问,那么课堂上无法预料的情形也就会突然出现,有时会让你措手不及。这位老师大胆设计了“学生质疑解疑”这个环节,因为事先我们手中就有教案了,所以知道这位老师课堂的设计流程,我们发现这位老师设计的教学流程和这节课并不吻合,学生当堂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生问:“文章的题目是《黔之驴》,可文章大部分在写老虎啊?为什么不以《黔之虎》为题目呢?”“文章里出现很多‘之字,老师能给一一解释吗?”等等问题。这位老师一一肯定之后,开始了质疑解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从容,在质疑解疑的环节中,这位老师显示出了极强的智慧。他的过渡语言不着痕迹,像是在跟学生聊天之中不知不觉地将教学过程引向高潮。有问有答,有品有读,评价语言最有特色。我们一般老师评价学生的发言往往用的最多的是“嗯,很好!”“你真棒!”等等看似很高的其实是廉价的评价,孔老师的评价语言几乎没有重复过,恰当、得体、恳切,面对课堂生成的机智处理,最能看出这个老师的功底。
所以我想,评价一个公开课执教教师要客观,更要有眼光-----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材的处理可能展示的是他所在的群体的集体智慧,而课堂生成的巧妙处理、精彩而又有分寸的评价语言、水到渠成的过渡衔接语则是他个人本色的体现,是别人无可复制的教学“品格”,更是 教师高超的教学智慧。
由此,我想到了很多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有的老师一上台就展示其非凡的朗读水平和有感染力的语言魅力,老师每问,学生必答,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在被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引导着向前进,一切都像预设好的一样。一节课听下来,心中有些许的遗憾!因为这样的课堂进行得太顺利了,近乎“完美”。现在想来,那种遗憾来自于:没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没有巧妙的过渡语言。那就是说:没有体现出教师的课堂智慧。
所以,我们可不可以在这三种课堂行为方面进行探索和钻研呢?当课堂上突然出现了我们料想不到的惊喜或者尴尬时,我们怎么应对?当学生的发言无比精彩的时候我们该给他怎样一个让她引以为豪的评价?当教学环节与原先的设计相悖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巧妙过渡?
仍记得自己讲完公开课《我的母亲》之后内心无限自责和内疚的心情,那是因为那节课上我的教学思路过于死板、过分忽视了课堂生成的机制处理,从而导致那节课的不尽人意。
课后,我反复思考,改进方法,从《我的母亲》的课堂上汲取经验和教训,在执教公开课《端午的鸭蛋》时我特别注意学生的质疑和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的新发现。在那节公开课上,有两个课堂生成我至今都很得意-----在学生讨论“家乡的端午节鸭蛋的玩法”时,美术科代表说“老师,我可以把鸭蛋络子画出来。”我随即让她上台在我板书的位置画上了套在鸭蛋络子里的鸭蛋,有了络子,黑板上的鸭蛋更有活力了。在拓展延伸的环节,当我和学生谈到:“家乡有哪些风俗或特产使你久久不能忘怀?”这个环节时,提到一个山东的孩子,他站起来说不出,我就引导他:“听说你们家乡大枣很有名呀?”他说是:“是,可是我一点都不喜欢吃,我妈妈总是逼我吃大枣。”听他说到这里时,我灵机一动,说道:“我很理解你妈妈的心情,她是吃着大枣长大的,对大枣、对家乡有着特别的热爱,而你,很早跟着妈妈离开老家来到这里的,妈妈逼你吃大枣,她是用心良苦啊-----不让你忘本。”当这位同学坐下的时候,我看到了同学们脸上的笑容。我心中窃喜:这可不可以算作我处理课堂生成的智慧呢?当然我的道行很浅,称不上“智慧”,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每个老师都经历过类似的情景,类似的惊喜。我们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有朝一日我们的这种能力会越来越强。
关于“课堂智慧”,要说的话题有很多,我今天只说这三个方面:课堂生成的巧妙处理、精彩而又有分寸的评价语言、水到渠成的过渡衔接语。“勺水渐积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今天改变一点点,明天前进一小步。那样,我们不也会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