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文章时要紧扣住关键句
2013-04-29杨从军
杨从军
教学流程:
(正课前完成对主要词语的听写和基本词义的理解为此进行课堂检测反馈:折腰、略输、稍逊、文采、风骚、风流人物)
......
师:词的惯例是上阕写景或叙事,而下阕是抒情言志。同学们能找出本词中的过渡句吗?
生:(齐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折腰”一词怎么理解?
生1:鞠躬、倾倒。
师:前面我们概括说过词的上阕主要写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请认真齐读这个句子,读出自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师:那么本句中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请大家议一议,做辨析后再交流。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如下:“折腰”一词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被祖国的壮丽河山所倾倒之情。)
师:假设你就是古代时的一位英雄,与其他英雄发生了激烈的争斗,从而被祖国的壮丽河山所倾倒了,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再齐读这个句子。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到底是如何过度(承上启下)的。
生2:“江山如此多娇”承上,而“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启下。
生3:由写景到议论。
生4: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师:这里你所说的“人”指谁?
生4:无数英雄。
(师板书“英雄”一词)
师:词中列举了哪些古代英雄?请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位对他的“功与过”在小组内做出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师:我们又如何看待词人毛泽东对他们的评价呢?
生5:“惜”字含有贬义,对这些英雄们指出了不足之处。
生6:“惜”字统领下边几句,应该主要肯定了他们的雄才大略,但又有委婉的批评。
师:请大家读这几个句子,读出他们的“不足”,读出词人对他们“委婉的批评”。
师:他们有什么不足呢?你们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7:从“略输”“稍逊”“只识”三个词就可以看出。
师:请同学们注意对“文采”“风骚”两个词的正确理解,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当然也包括个人的文学才华在内,均用来借指“文治不足”。
(师板书“惜”“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文治不足”)
师:请大家再比较推敲一下“略输”“稍逊”“只识”三个词在感情轻重上还有何不同?
生8:“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句中的“只识”一词语义感情更重,是一种更直接的批判,批判成吉思汗纯粹是“一介武夫”。
师:请你带着你的感情和理解去品读这一个句子,好吗?
师点评:读的时候语速在稍慢些,语气要低沉。请一起再齐读一遍。
师:词人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议论,归根结底要抒什么情?言什么志呢?请大家读出主旨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我这里对“风流人物”有三种理解,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做出正确的选择:(1)有才学而不拘礼节;(2)专指有关男女爱情方面;(3)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师: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正确选择了(3),这就是说今后在阅读中一定要结合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出词语的语境意义。那么,“风流人物”在领袖毛主席看来具体又指那一类人呢?
生9: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生10: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归纳概括这首词所表现的主题。
师:同学们,通过主旨句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词人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群众”的热情赞颂——请齐读此句;这首词还表现了词人毛泽东“坚定的信心、伟大的抱负、昂扬的斗志以及主宰世界的雄心”!——再读这个句子。请问同学们读的时候有没有激情?有没有气势?有没有信心?——再读一遍。在老师看来,这首词还表现了领袖毛主席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我们再读!
课后心得:
一、在积累词语中掌握关键词的理解运用,既夯实了语文基础知识,又是品析关键句的主要捷径。
我在正课前对主要词语做了听写理解检测反馈训练,这一环节是对后面教学环节很好的铺垫。一是注重对词语间的联系,学生基本掌握明确了“略输”和“稍逊”同义,“文采”和“风骚”同义。二是注重对词语的比较辨析,如“折腰”与“赞美”的辨析推敲。三是做到了在语境中去正确领会品味一个词的语境义,如对“风流人物”三个词义的选项练习。
二、运用“反复追问朗读法”,在朗读中去感悟,在理解中去朗读,旨在强化学生对关键句的语感能力。
重视强化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过去我们曾经可能主要停留在对朗读技巧基本能力(字音、停顿、语速、语气、重音等)的关注度上,而没有看到或忽略了“带着感情去读、带着感悟理解去反复读”(特别是后者)的朗读运用,我在这里暂且把它总结提炼为“反复追问朗读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体验理解,针对一个句子层层引领追问,学生反复阅读一个句子,从而走向文本的深度(可能是一种方法,但到底是否是一种艺术,还望与语文同行商榷),这种方法可以主要运用到对一篇文章中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文眼句以及其它关键句的品读上。在本课时教学中如我对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以及对主旨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均采用了此种方法,教师有激情,学生很投入,课堂有高潮。
这些可能就是大家所说的“语文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