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013-04-29潘清萍
潘清萍
音乐是汇聚灵性、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活动,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成长需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让音乐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
音乐是通过声音符号的组合,唤起听众听觉反应,经由联想而营造出一定的意境,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情感的。意境是音乐的灵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和搭配适当的图像资料,运用新颖、形象、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创造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并通过组织适当的表演,让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表现音乐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例如,在教授唱游课《 小袋鼠 》时,由于学生很少看到过真实的袋鼠,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有关袋鼠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活蹦乱跳的小袋鼠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唱后,还可以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给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再如教授歌曲《 新疆是个好地方 》时,可以先从切分音着手,通过几组鲜明切分节奏练习后介绍新疆的特点,有些什么代表性的动作,并让学生自己试着跟教师跳。在欢快的音乐节奏中,学生通过舞蹈,更加具体地感受和体验到了歌曲音乐的意境,并通过动作的表现,对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
2.活用编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作品是作者想象的结晶,并通过激发听众类似或更新的想象,以实现作者和听众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音乐学习从听觉感受开始,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一定的形象,来加深他们的音乐体验。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适当的编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授《 小鸟、小鸟 》一课时,在让学生初听歌曲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一边听歌曲一边想象歌曲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动手画出来: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还有一只只翩然飞舞、欢声歌唱的小鸟。学生看到这些依据自己想象画出的图画后,能够对歌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歌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会这首歌曲后,还可以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做适当的表演,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爱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在欢快的音乐中将彼此描绘的画面联结起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想象。又如在教授歌曲《 春天在哪里 》时,可以把歌曲作为春天主题的一个载体,在学生熟悉歌曲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即兴表演,来加深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将歌曲中的“这里有、这里有、还有那”提炼出来,让学生借用歌曲中的旋律来进行编创,表现春天别的景色。学生的编创五花八门:“这里有大树呀,这里有小马,还有那蹦蹦跳跳的小兔子。”“这里有金鱼呀,这里有小虾,还有那慢悠悠的小乌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同时体验到了创造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就感。
3.贴近乡土,让学生感受和传承民族文化
生活是音乐的源泉。在音乐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师的角色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且应成为音乐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课程资源。湘西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勤劳智慧的湘西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生产生活中进行了丰富的音乐实践,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民间音乐宝库。在音乐课程中适当引入乡土内容,不仅有利于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发现和感受到生活之美,而且能够将这种美延续下去,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例如《 捉蜻蜓 》是湘西地区广泛流行的儿歌,曲调清新优美,内容富有童趣。我们组织教师对这首歌进行了整理,重新谱曲填词,使之更加易于儿童习唱,并且辅以欢快的电子风格的配乐,一下子就将学生吸引住了!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奶奶、外婆口中咿呀简朴的小调,竟然可以这样的迷人动听,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又如“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简单易学,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教材。现在以“摆手舞”为主的舞蹈课程已经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在各年级音乐教学中广泛开展。我们还组织了舞蹈队,参加省市文艺汇演,不仅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扩大了湘西民间音乐的影响,传承和发扬了民族文化。
4.促进交往,让学生在音乐中共同成长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手段。古人有云:“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音乐舞蹈可以表达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人类思想和感情,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舞蹈、表演为纽带,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共同成长,同时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和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每节课留出10~15分钟的时间,请学生当“小老师”到讲台来组织同学们的表演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通过演唱、演奏、创编表演等活动,用才艺表演的方式向同学介绍自己。或者单独表演,或者与同学相互配合,或者全班内容多种多样,形式不一而足。当学生进行表演的时候,教师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和学生一起观赏“小演员”的节目,让表演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欣赏,让观看的学生体验到与教师平等相处的感觉。又如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布置“班级音乐会”的任务,作为学生小学音乐课学习的总结和毕业的汇报演出,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督促。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主持到编排节目以及拍摄都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深化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美好的记忆,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结语
音乐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要求我们尊重所有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欢乐中领略音乐的奥妙,在创造中启迪想象与智慧,在美的艺术氛围中感悟人生,在师生的唱和中实现教学目标,在同学的共同生活中携手成长。唯有如此,才能体现音乐课程的价值,才能让音乐课堂充盈着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永顺县湘西州民族小学,湖南 永顺,41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