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找借口,我在想办法
2013-04-29沈青黎
沈青黎
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知名广告公司做人资专员。某日在整理员工档案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策划部总监苏晴和公司前台陈雯居然都是历史专业毕业生,而且两人毕业于同一年,进公司的时间也差不多,陈雯的毕业院校甚至比苏晴的还要出名一些。
要知道,策划总监的工资可是前台员工的六七倍!这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开始留意二人的言谈举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苏晴做起事来总是雷厉风行,是特别爱动脑筋的那种人,对于公司分配的任务,她相当用心,拿到的奖金总是别人的好几倍,是一位极具“钱途”的知性女白领;相比之下陈雯则懒散许多,前台的工作比较清闲,所以大部分时间陈雯都在上网聊天,要不然就是逛“淘宝”,一点都不上进。这使我大致明白了造成二人之间差距的原因,而几次谈话则更加证实了我的猜测。
某日我加班到晚上9点钟,下班时在电梯口遇见了苏晴。我们随意聊了几句,然后一起去楼下的面馆吃宵夜。吃饭时我问她:“苏姐,你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吧,怎么想到做广告这行?”
苏晴笑着说:“历史可是公认的冷门专业啊,毕业时找工作那叫一个难,我投了好多份简历,但通知我面试的公司却少之又少。那时候我就不断地想办法把自己推销出去。后来我发现本专业的毕业生最爱往学校、史学编辑部等地方投简历,但那么多简历对方未必能仔细看,所以我就避开那些地方,开始留意其他行业。刚好这时候我发现咱们公司招实习生,就跑来应聘了。”
“当时公司录取你了没有?”我好奇地问。
“开始公司不肯要我,说只要广告或者新闻专业的在校生。”苏晴笑着说,“我就软磨硬泡,说自己可以先试用半个月,暂时不拿工资,如果公司觉得我不行,随时可以开除我。老总看我这么执着,就同意了。”
苏晴还告诉我,试用的那半个月里她拼命表现,努力想办法让公司留下自己:被转成为实习生之后,她又不停想办法转正,转正后又拼命想办法升职,交出好作品。
“我就一直想办法,其实只要你肯动脑子,就会发现什么专业啊、现实啊,都不能成为你的阻碍,你最终会美梦成真的。”苏晴调皮地说。
苏晴的话令我深受鼓舞,而几天之后我又在陈雯那里听到了一通截然不同的理论。那日路过她的座位时,我刚好听见她和另一位女同事在聊天。陈雯抱怨道,自己当初读大学时偏偏报了个最冷门的专业,导致找工作特别难,而且自己是女生,现在的工作单位都青睐男生,还有就是现在这个社会处处需关系,跟她同宿舍的女生就是靠家人帮忙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像她这种没背景的女生,根本无法立足。
旁边的同事轻声质疑道:“我听说苏总监也是学历史的,人家怎么……”话还没讲完,就被陈雯打断了:“没办法,有些人运气就是好,跟人家拼运气哪里能拼得过?当初要不是我爸妈逼着我读死书,我现在也不至于混成这样……”
听了陈雯的话,我完全明白了为什么两个人在毕业数年之后会产生这样的差距。她们一个在努力想办法,琢磨着如何让自己变好;另一个则拼命找借口,为自己的无所作为开脱,并不断强化消极的自我认知。这样一来,高下立见,战斗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