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2013-04-29王芹
王芹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四省128节高中数学课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高中数学课堂的多种教学行为进行了综合分析,来探寻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通过研究,发现课堂教学中对话特征较为显著,但是出现了高频率和浅层次的特征,以学生引领和发展的教学行为特征尚不明显。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技术分析;专业发展
一 问题的提出
教学行为问题一直以来通过经验的形式在教学研究中存在。过去的研究往往将其与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而并未能够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采取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方法对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进行定量的、多角度的分析,通过深入对课堂观察与反思,从而对教师专业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 研究方法
S-T分析方法是一种能够直观表达教师教学性格的教学观察和分析方法,它可以用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对课堂教学性格,获取具有共识的、客观的信息进行判断。在S-T分析方法中,教学行为仅分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类,并将教师的视觉、听觉信息传递设定为T行为,此外的行为均为S行为。此方法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两个维度进行编码,通过描述课堂的基本结构和实时发生的事件来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质量与特征进行分析。它是一种结构式的观察方法。在调查中,采取了四何问题分类法进行研究分析,将问题分为四种类型:是何类问题(What),如定义等,此问题的解决表示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获取;为何类问题(Why),如推理性问题,问题解决意味着学生对原理性知识的获取;如何类问题(How),例如技能与流程性问题等,这类问题的解决表示学生对策略性问题的获取;若何类问题(If),假设性问题,能够解决这类问题也表示学生对创造性问题的获取。
课堂对话方式分析方法是对课堂中师生对于问题的对话方式进行记录和分析的聚焦式观察方法。研究通过著名学者制定的问答量表,并结合相关经验进行量表制定。量表共包含三个维度,即教师挑选回答方式、学生回答方式、教师回应方式。教师挑选回答方式包括五个观察维度:提问前先点名、学生共同回答或自由回答、叫举手者回答、叫未举手者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方式也包含五个维度:集体同时回答、讨论后回答、自由回答、个别回答、无人回答。教师回应方式有五个观察维度:肯定回应、否定回应、无回应、打断回答或教师代答、重复回答并解释。
三 分析与讨论
1 教学模式分析
通过对128节课例的分析和总结,数据显示出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中,在数学概念的讲授、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开发,或是对过去已经学过知识的复习梳理,教师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不断提高,能够很好的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行贯彻。在教师类型方面,研究主要将教师类型与师生行为转换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师生行为转换率和教师类型呈现负相关的态势,而新教师的平均师生行为转换率明显高于胜任教师和成熟教师,充分显示出课堂教学中新老师在课堂中的互动性更好一些。
2 问题类型分析
第一,问题数量。通过统计,128节课例中平均问题的数是28.45,平均95秒教师会提出一个问题。但是不同的课堂差异非常巨大,最少的只有8个,但是最多的可以达到109个。这一现象反映出教师对提问在教学中作用的认识有着巨大的差异。
第二,问题类型。通过统计,“是何类问题”这一类型问题的比例最大,达到了50.66%,其次是“如何类问题”,“若何类问题”比例最低,仅占百分之十左右。通过问题类型与教师类型相关联系的研究表明:年级越高,“是何类问题”的数量越少;在“是何类问题”比例较高的课堂中,师生行为转换率较高,但学生的思考程度不高;新手教师提出的“是何类问题”明显高于胜任教师和成熟教师,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新教师的设问能力和水平需要培训提高。
3 对话方式分析
在教师提问后,学生回答的方式的选择,学生怎样进行的回答,教师的回应就构成了课堂中师生的对话方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让学生齐答或者自由回答的比例接近半数,这一现象表明接近一半的问题属于低效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提问的问题仅占百分之七左右,教师对课堂的控制程度偏高,而讨论的比例刚刚超过十分之一,教师进行重复回答并加以解释的比例超过两成,教师打断学生提问的程度也时有出现。
四 结论与建议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发现高中数学课堂的以下特征:首先,课堂上出现了显著的对话特征。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比例基本相当,教师不断提高对课堂互动的重视程度,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消化知识。可见课堂行为结构中师生对话对于学生的知识吸收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课堂对话行为表现为高频次,浅层次的特征。统计中平均95秒教师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但教师之间提问的频率差异较大。并且在提问中,相对简单的“是何类问题”接近半数,而难度较大的“若何类问题”比例较低。在“是何类问题”提问中,新教师提出的比例较高,而且师生行为转换率也较高;而“若何类问题”比例较高的课堂中师生行为转换率偏低。再次,尚未出现显著的以学生观点引领发展课程的教学行为特征,教师主导课堂的比例仍然较高。最后,教师应将课堂对话问题类型设置及对话发起者的该改变作为切入点,对课堂的教学行为改变。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作为一种绩效评估的方法,,目的不仅是获取课堂教学行为的特点表现,更在于通过分析使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和改进,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限度及其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11(1)
[2]魏宏聚.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几个维度与评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林静,刘恩山.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进展与启示[J].中国教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