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2013-04-29徐爱菲
徐爱菲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领域。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工具。通过数字化环境构建一个新型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学人员在数字化环境的课堂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但目前课堂教学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仍不高,成效依旧不显著。信息技术仍大多为教师的教辅工具,更多侧重于如何使计算机辅助课程的作用发挥充分。在21世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领域。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工具。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就是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传统学科教学过程,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多维、立体、深入地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让学习更加有效的方式。这样,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它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令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的目标
1、探索和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能简单理解为加大投入、增购设备、建设硬件环境。首要的任务是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和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具有如下特征: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板书、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把教学内容满堂灌给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研究。
(2)学生地位的转变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增加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能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3)媒体作用的转变
教学媒体从教师手中转化到学生手中,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
(4)教学过程的转变
由传统的完成认识任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建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的方式取得的。
2、建立新型的的教学环境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应该进教室、进课堂、进家庭。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等多方面的学习和教学要求,也就是实现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3、建设现代化的教材体系
职业教学带有专业特点的技能技巧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应注重这种实践性。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恰好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逼真模拟,达到以小变大,化宏观为微观,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等效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新型教材体系,这种体系不再是单纯的纸质版教材,而是成为共享型网络电子资源素材,更方便教师教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近年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正是现代化教材体系建设努力的成果,这项成果正在不断的扩充和完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提高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水平的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培养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能力不高,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目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普遍停留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一般应用,在课堂上应用PPT、投影、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而已。如何制作仿真模拟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与实操,如何开发网络资源,利用资源共享平台开展教学,教师们大部分还不懂得如何操作和应用,因此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方面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
(2)加大信息技术平台的硬件与软件建设的投入
要按照多渠道引进、多层次研发、全方位整合的建设思路,通过实施国家正在提倡建设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程”,加大对计算机、优质课程共享平台、专业网站开发、仿真实验室、各种模拟软件、电子图书等各类电子信息资源硬件及软件的建设投入,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不断优化共享的教育资源。
(3)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育教学不容缺失的内容。学校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将信息素养的精神、意识整合到课程教学的要求中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培养。
(4)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进行职业能力模块培养
近年来学科的发展出现一个明显特点:一些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张,以至于课程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各门课程的“内涵”也处于经常变化与调整之中。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四门课程既存在着差异,又存在重叠。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打破课程界限,根据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培养技能型人才将是职业教育未来的趋势。
(5)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通过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
(6)改变师生互动方式
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与课外的互动与沟通除了通过传统的电话设备、短信功能外,还可开通微博、腾讯账号等,让学生到微博以及腾讯空间上获取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这种课程的融合变得十分便捷,在实践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课程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专业实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顺应这种趋势,传承、调整、创新教育教学是每一位职业教师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