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现状的研究
2013-04-29李彤
李彤
摘 要: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本文在对天津滨海新区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学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滨海新区 职业素质 教育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对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备继续自我培养、自我完善的方法和能力,尤其是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更强调品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滨海新区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问题,构建出有效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滨海新区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
不能否认的现实是,高职毕业生由于生源质量等问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有逐渐走低的趋势,与社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极不相符。当下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适当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很难招到适合、满意的员工。
对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状况的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不主动的现象,不仅是在专业课程方面,人际交往、人文修养等方面更是缺乏应有的训练,在隐性素质上更有较大的欠缺。在对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 “你认为目前自身最欠缺的职业能力”这一选项时,13. 4%的学生选择“与人沟通交往”,9. 1%的学生选择“岗位技能”,7. 5%的学生选择职业知识, 8. 5%的学生选择职业兴趣,4. 6%的学生选择学习能力。而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时,同样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认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基础差、专业技能不足、人文修养较差,学习能力弱、创新能力欠缺、沟通能力不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不仅表明高职毕业生的现有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折射出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滨海新区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问题
在对滨海新区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我们发现新区在职业综合素质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学生的职业素质存在结构性的缺陷
调查显示,新区内的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定位模糊,过分单纯地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再如过于强化就业水平,把高职院校降低为职业培训所,等等。正是由于教育观念上出现了问题,因此新区内的几所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体系上也就不够完善,最为典型的是,借“强化技能”之名,很多的高职院校大幅度地减少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除了官方要求必设的“两课”外,多数院校很少开设《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素质类的课程,有的院校的某些专业甚至没有必修的人文素质课程,而有的人文素质课程又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但同时又限制选修的人数,选上的学生也很少。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必然就会导致学生的职业素质产生结构性的缺陷,致使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明显不符。
(二)职业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学生应对工作岗位变化的能力明显不足
市场人才流动性的增强必然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灵活多样,就业市场的变化已表明,如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们的学生就应该具备足够的多样性变化的能力,包括:及时把握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知识体系,缩小与未来职场之间差距的能力。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高职毕业生在职场上应对工作岗位变化的能力却明显不足。而这一结果的产生恰恰是由于职业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造成的。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的认识上许多的高职院校又存在着偏差,所以大至全国、小至滨海新区,对职业素质教育都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教育,专注技能的培养,忽视其他方面素质的教育,使学生在应对工作岗位变化时能力明显不足,与社会、与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符合。
(三)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确定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市场需求出发分析确立适应岗位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的要求。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往往习惯于闭门育人,缺乏与用人单位共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在不能及时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的情况下,盲目制订培养目标,致使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四)职业素质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情况,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活动。但是,新区内高职院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多有不完善之处,“重知不重行,教师处于评价的权威和主体的地位,忽视了职业院校的生源构成、办学模式和办学特点。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习惯于过多地倾向于学科知识,很少综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等多重因素进行考查[1]”。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强调终极性的评价,不能体现出学生动态发展的变化,也不能体现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综合评价。而这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既不能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更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对策与建议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深入调查、了解用人市场需求和变化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系。
(一)强化日常教育环节中的养成教育
对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突出养成性的教育。一般来说,职业综合素质通常由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行为素质、职业文化素质、职业技术素质等内容构成,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能够使职业素质教育的成效大大提高。而养成性的教育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职场情境、职业规范来实现,甚至是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来实现。事实上,只要我们为学生搭建了养成性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职业习惯,形成职业精神,那么,这种教育就会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用足校内外教育资源,拓宽技能提升的途径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有效的与新区内各企业相互了解,密切合作的途径,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拓宽技能提升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实践等活动,使教育的空间、教育的效能最大化,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的最大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通过学校与产业界的经常性接触与对话,把企业管理者引入校园,让学生有机会在接触企业实际过程中重新认知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与评价体系
培养适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就应该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要求,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逐步建立起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以此推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拓展。
在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效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的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考评的形式要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通过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是滨海新区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未来,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洪英. 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的策略研究.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2012(4):43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年度课题《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XⅡ3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