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性浅谈
2013-04-29樊正军
樊正军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开放”为阶梯,以“构建亲情课堂”为催化剂,以“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为保障,才能真正抓得住学生,吸引学生,成为磁性课堂,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方法
说到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有必要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效、低效或是无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只能算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则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真实、有效是课堂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一方面,“真实”是一切新课程实践的基础。要想搞好新课程改革,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另一方面,“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志。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必须以“真实”为基石。
一、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接近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广泛的对话交流。
2.师生对话。
我们早已明确教师不是课堂的统治者、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的传授者,但是不少教师依然独霸课堂舞台,仍旧是课堂的主宰,“填鸭式”教学依然充斥课堂。高效的课堂教学不是谁统治谁,谁主宰谁,应该是师生平等地对话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3.生生对话。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互动实践活动,而且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容易忽略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然而这种对话方式正是动态思想、动态教学的最佳体现。
4.学生的自我对话。
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理性地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本的认识,与自己的心灵交流,从而有独特发现,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形成独特个性。
二、真实的课堂应有真实的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
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搞形式。
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使其经常处于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2)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合理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必须深入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真实的课堂上应多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
1.用活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教材是语文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性很强,不仅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而且与历史、地理等学科密切联系。尽管这几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目前教材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力戒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提高教材的开放性。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跳出教材。
2.激活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1)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德国教育家普斯谱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要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法,增强师生活动的多向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根据教材、学情、教情的不同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激活状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新知。另外,应视具体情况选择现代教学手段,既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又不应忽视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方法。
(2)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每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当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又可以参与辩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了课后思考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3.亲情课堂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催化剂。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有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虽然你的知识有所欠缺,你的文化底蕴还不深厚,你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但学生愿意聆听,能热情地与你沟通,主动进入你创设的情境中思考,解读文本,进入轻松活泼的课堂,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不管你是教育专家还是一线教师,也不管你把课程理论诠释得多么精透或者多么通俗,我们必须达成共识:课堂必须富有磁性,才能抓得住学生,吸引住学生,然后才能谈得上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3]高万祥.语文的诗意.教育科学出版社.
[4]薛贵亮.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浅说.中学语文,2005,10.
[5]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建构.中学语文教学,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