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013-04-29姚会芳
姚会芳
新课程改革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而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改革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政治课堂教学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自觉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以例激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同时,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诱因。如果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纯粹的理论说教,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活力和兴趣,产生厌烦情绪,势必重蹈你讲你的道,我睡我的觉的覆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时刻明白自己的教学对象是能思考、能活动的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指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勇于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迫切要求。如果教师不注意发挥学生的这种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就有可能排斥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就会降低。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引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也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授《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一框时,我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共同背诵《琵琶行》中的精彩片段。当学生还沉浸在琵琶女美妙动人的旋律中时,我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如果把这双手砍下来,还能弹出优美的曲调吗?学生兴趣浓厚,议论纷纷。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明白:手不能离开身体,作为人体有机组成部分的手一旦离开人体这一整体,就失去人手的意义,再也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二、以趣激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学贵有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模式是师教生学,师讲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且使学生走进死胡同。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作为引导者,不再以讲课为主,而是以导课为主,不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一位穿针引线的联系人,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师益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凸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要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更重要的是创设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充分信任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处处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如在讲授“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一框时,我先引用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著名的话:“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在讨论中明白:河水在不停的流动,当人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时,接触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水流,而是变化了的新的水流,从而导出这节课的内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正当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我又借此引用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的一句话:“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由于这个问题较难,学生一时难以解决,我就鼓励他们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总之,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不仅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而且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本为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向学生发问,而不是引导提出问题,因此,学生的提问动机一直得不到有效激发,最终被塑造成一个不提任何问题的人。而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由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所谓重视结果就是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结论,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让学生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还要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发现问题所在。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这一框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引导他们从题目入手依次找出这节课需要掌握的问题:①题目中的“重点”指的是什么?②什么是主、次矛盾?③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如何?④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有哪些?然后,教师通过引导、点拨,再继续找出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疑难问题:⑤任何事物都包含主、次矛盾吗?⑥哪些成语、俗语体现了处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这样,学生既掌握课本知识,发展能力,又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四、学会合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课堂教学,很少有学生的合作行为,即使有合作行为的出现,也只是师生间的合作,是学生为了配合教师而采取的一种学习行为,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同时把互动合作的中心更多地聚焦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合作,更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教师不能只是把学生放到一起,然后告诉学生要合作,应当在合作技巧方面给于适时的指导。一方面,合作学习要求学生非常专注地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听取对方发言时,眼睛要注视对方,要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对方以积极的暗示。同时要尊重别人的发言,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必须等别人讲完再提出来。另一方面,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向别人发表意见、提供事实、解释问题等,学生能否很好地表达直接影响到别人能否有效地获取。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要求学生先准备后发言,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表达,并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借助解释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意思。实践证明,提供解释的效果远远超出简单告知。
总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在教学活动中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